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超越,为了大美术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04-03 18:22:30 来源:陕西日报 2004年1月11日星期日 三版
         贾平凹在为杨晓阳的画册《告别过去》作序时写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一次次变革的阵痛中得到的,阵痛过后也就获得了又一次新的生机。杨晓阳是在下了很大的决心,经过一段凤凰涅槃式的痛苦煎熬和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种选择——告别过去。”事实上,为了实现他提出的大美术观、大美院观和美术兴国观,杨晓阳一直在超越自己。
          “松在高山,迎四面之风,步步为营向天空长去,是一种气势”(贾平凹语)。杨晓阳从1973年开始,在父亲安排下按苏联美术学校教程学习素描,高中毕业插队期间被借调到公社“两帐一馆”,画了大量的插图,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大学毕业直接考上刘文西教授的研究生。在这期间,他骑自行车去甘南、青海、新疆写生,历时三个月,画了大量的速写,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直至冬天天降大雪,才卖掉自行车,买了张车票返回西安。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壁画,多幅永久性陈列于大型展馆。创办公司、开设书店、创立西安美院国画自考点,他的体内总是有一种很活跃的因素在跳跃。在恬淡平静安分守己的西北文化氛围中,这种敢为人先的举动,使他脱颖而出。杨晓阳从国画系副主任、主任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至院长,他在稳健地拾级而上,如今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晓阳是新一代的美术教育家”(彭德语)。他认为目前全世界的美院都是小美院,这是欧洲模式,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众,一味模仿欧洲小规模美院是计划经济下盲目崇拜的做法。为提高全民族的美术水平,保证经济开发中美术同行,应尽快扩大专业,尽快扩大规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美院。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美术学院的重要特点——这是杨晓阳的大美院观点;他认为不重视美术的国家是盲目幼稚不成熟的国家,美术不只是美术家的事,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美术要打破神秘,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向精神建设、建设美术的生活——这是杨晓阳的大美术观点;他认为没有美术的建设是短视的建设,也是短命的建设,美术可以促进经济、可以带动经济、可以补充经济。科技可以兴国,终被后人超越,美术可以兴国,永远无法代替,建设美术的中国——这是杨晓阳的美术兴国观点。杨晓阳主张美术应该涵盖种种人造物和人类活动,主张对大众实行阶段性的终身美术教育,他的种种主张引来许多教育家的瞩目,也在全国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杨晓阳是新一代艺术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卷画”,是他投身艺术的初衷。白天没有时间,便“三更灯火、五更鸡”摸黑画。有一次,贾平凹找不到他,办公室的同志说:如有急事,夜半到某号楼那间仓库里去寻,准在!杨晓阳的艺术具有中国西部画的特征,为大西北写意。黄河在这里发源,黄土在这里沉淀,这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阳晓杨的艺术根基;春种秋收的平实传统,始终是这片土地主人的生活基调,也孕育出杨晓阳的艺术风貌。与西北同呼吸、共命运,观察着黄土、乃至西北的变迁,实践、探索着艺术的真谛——这是杨晓阳的艺术追求。
          杨晓阳的思维是辐射状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外面可取的、有益于发展的、先进的东西,他都会贪婪的吸收。他不失时机地与外部接触,把西部的艺术置于异地去对照、去鉴别、去发扬。他主持策划了许多大型的活动,1998年的“华夏纵横大地原点”工程由华夏的中心点泾阳为起点,分东南西北四路分队,每五十公里为一个采集点,对语言进行录音,对水质、土质进行取样,对当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进行摄影、摄像、写生,行程七万多公里,使西安美术学院第一次走向全国。他主持“2000 中国 西部美术教育研讨会”,创意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城,2001年成功举办“西部 西部”大型艺术展。在他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几年中,先后创办了巴黎国际艺术城西安美术学院画室、香港国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深圳分院、青岛分院、上海分院、四川绵阳分院等,这也是他在一步步成功的实施、验证他的大美院、大美术观点。
          “翻看着那本沉甸甸的画册——《告别过去》……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杨晓杨不断超越自我和超越历史的意向。”正如平凹先生在这本画册序言中所说,“我期望在不久的时候,他给我带来更大的惊喜”。如今,杨晓阳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这不只给了平凹先生一个惊喜,也给了美术界一个惊喜。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6(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