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马啸天 北京 国画家 国画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再证六法——散记画人马啸天

        作者:李亚男2019-11-05 23:57:5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再证六法——散记画人马啸天

        丁酉春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啸天画集》,悄然面世。画集共收录了马啸天先生从十七岁至今的人物、山水、花鸟习作共计109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先生为其题写了书名。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坛领军人物吴悦石先生为画册撰写了序文。已故书画大家黄苗子先生在生前为马啸天题写的“文采风华”作为画册主题词。

        《马啸天画集》展现了马啸天先生的艺术人生之路及学习、发展过程。画集中所收入的作品,在技法上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稿、工笔、写意、泼彩、泼墨等多种风格;突出了中国绘画史中“谢赫六法”在今天仍可作为法宝传承的理念;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阅读性。

        《马啸天画集》一经出版,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画集随即进入到中国书店、荣宝斋书店以及网上的图书销售的系统进行销售。


        形散神不散

        速写马啸天,只需寥寥数语。擅画、能书、光头、喜布衣。好友来,有酒,慨当以慷;美人至,有诗,无边风月。雅时,如林中高士,倚松吟流水曲;俗时,横卧榻上,解衣磅礴,呼噜声一波一波。

        有画友称马啸天为“京城散人”,这称谓或许源自他日常生活的随遇而安,偶尔放浪形骸;加之他特有的从容与对名利的淡薄,造就了他那种不同凡响、难为俗系的形“散”。啸天的恩师吴悦石先生在《马啸天画集》序言中说:“啸天聪颖好学,曾悠游于京城诸老,得闻无上妙法”,其间“悠游”二字,实为啸天“散”形之写照。

        但“形散神不散”。马啸天的“神”,在于他对“美”的执念与对每一次创作的敬畏。真正了解他的朋友都深知,马啸天人生的开合,大半都与他对“美”的追求有关,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浸透着他在心灵深处的万千思量。

        啸天先生是北京土著,他16岁就开始正式工作,同年开始习画。18岁时他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市电话局。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并不是饱读诗书的人,但就是这样一对平凡父母,在他刚刚开始习字的时候,就给了他最朴素而基本的要求:“要把字写好。”而今看来,马啸天日后在书画领域的修养或许正源于此,当机会来时,这个准备了“一手好字”的小青年儿,轻松地得到了当上“美工”的机会,马啸天当年步入美工岗位的具体工作是负责《北京电话号簿》的美术编辑。那时是一个纯手工的年代,刻蜡版、画插图,一切的工作都要靠手工完成。正因如此,马啸天的目光中不断增加了对美的审视,美不美?可能更美,还能再美。从此,他真正走上了一条“求美”的路。

        关于对美术与丑术的探讨,马啸天先生在日后曾多次撰文,他始终坚持,“书画作品,首先要美。”“评价一幅书画作品的优劣,要先看作品本身是不是美的。”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然而如何判断作品是不是美呢?他则有一个极其朴素的方法。

        “如果你可以将一幅作品挂在儿女的卧房,那无疑,这幅作品是足够美的。”马啸天说。

        然此语一出,便招来一片反对的声音。有学院派并或者号称“新文人画派”的画家们不懈地说:“照这么说,很多现代派作品,都是垃圾了吗?”甚至有人更加直接地说他是非科班出身的草根画匠。

        但这些说法并未对执着于对美追求的画人产生半点影响,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创作主张:“要美术,不要丑术”。

        “那些一味放任的丑术,是令人不能容忍的。”“如果一个画家将性幻想、将内心的孤独与放任,不负责任地发泄在美术作品之中,表现为一个丑态尽露的女人或者其他的一种不堪入目的形象,那他的这种思潮是不必拿到美院的课堂上与年轻的学子们分享的。美术的功能,首先是呈现美,让心灵感到舒适。”

        马啸天对美的追求表现在他对每一次创作的用心与专注。不管是鸿篇巨制还是闲趣小品,他每一幅作业的构思,都会事先经过内心千锤百炼的打磨,然后才开笔,尽展心中之百转千回于笔墨之间。

        丈二巨制《峡江风光》,是马啸天先生的代表作品。作品展现了长江三峡重岩叠嶂、石走山飞的壮美风光。创作开始前,马啸天先生首先潜心研读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文章,而后以清人松年之《颐园画论》为擎笔指导,最后饱览何海霞先生的山水名作及诸多传世精品,了悟海霞何老雄浑浩瀚壮美之手段,终将多年前逆流而上在三峡游走的种种所见与万千情怀跃然纸上。从开笔翌日至月半,日复一日,搬山造峰,开河涌江,拨云见雾。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每日攀爬于巨幅墙纸之上。由淡湿而淡干,由淡干而浓干,焦墨苍点,毛茸葱郁,蕴藉苍茫,松活岩秀,点树含烟,水雾润出。笔墨交关,有不期然而然之妙。


        马啸天——峡江风光(2017年)


        从这幅《峡江风光》图的创作中,足见马啸天先生对山水巨制所倾注的心力。然而画家不单用心于大作品,对闲趣小品,依旧从不随意,笔之所触,用心良苦。



        花鸟小品《有鱼都来》为辞旧迎新之作。虽然依旧是“年年有余”之意,却以《有鱼都来》为题,平添几分生趣与快乐。画题直接图解,六条鱼怡然而来,选择“六条”而不是“七条”,这是中国传统的“顺”意,最大的一条显然是一条“鳜鱼”,“鳜”与“贵”同音,吉祥之意;不但“贵”,而且大鱼已经肥硕饱满,意味着即将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而另外五条小鱼,则欢快的向前游着,预示着新的一年不但满含希望,势必有更丰硕的收获。《有鱼都来》,妙趣横生。


        马啸天——有鱼都来(2015年)


        传承六法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后人故称“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此为六法。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涉及创作与传承等各方面。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画家马啸天正是今天对谢赫六法的研究推崇者。


        马啸天——大风起兮(1991年)


        马啸天——细看春在第几枝(2013年)


        作为画途学子,马啸天是幸运的。17岁那年,敏而好学的他幸遇启蒙恩师刘慕云先生,随即就正式拜入师门,学习二王书法和明清诸家风貌,直至恩师病故。暮云先生临终前将一大摞自己的画稿交给啸天,命他一一临摹,啸天不敢违命,逐一临写,深得师门之堂奥精髓。


        马啸天——拟实父汉宫秋图(1982年)


        1984年,马啸天再拜吴悦石先生为师,之后多年与恩师亦师亦友,精研笔墨,疏证六法。吴悦石先生在《马啸天画集》的序言中说:“啸天聪颖好学,曾优游于京城诸老间,得闻无上妙法。一九八四年问学于我,乃精研笔墨,疏证六法,一时为京中俊彦。其后浮身商海,虽不忘丹青,亦疏阔久矣。今重拾笔翰,再证风骚,岁月历练補益尤多,识见之富已非昔日。近年精研髯翁妙笔,可谓极虑专精,余韵绵长。”


        吴悦石先生为马啸天先生作序


        更有当代大家黄苗子先生,生前对马啸天关爱有加,早在去世前的2008年就为日后的《马啸天画集》题下了“文采风华”主题尺幅,足见老先生对后学的肯定。至画集问世,已时隔近十年。


        黄苗子先生为马啸天先生题字


        至于受何海霞先生耳提面命、黄永玉先生面授机宜,对于学习绘画的马啸天来说,都是实为难能可贵的真传机会。



        诸位恩师的不吝赐教,使马啸天技艺日渐精进,他深深体会到了谢赫六法中“传移摹写”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深刻领悟“六法”之高妙。

        “纵观古今,历代所有经典书画作品的传承,都可以谢赫六法一言以蔽之。”马啸天先生说。

        他依六法研读诸多古人作品,不惜笔墨剖析谢赫六法在经典作品中呈现的美学轨迹。其中洋洋数千言的《“千里江山图”与王希孟夭亡之谜》一文,将画史上的传奇长卷《千里江山图》解析得透彻淋漓,从作品呈现的气象,到构图点染、疏密变化,以及具有堂皇效果的清丽设色,面面俱到,不一而足。文章还将作者王希孟短暂而传奇的故事人生讲述得生动感人。此文一时间成为美术赏析领域的一篇范文。

        然而精研深析并非全盘因袭,“我辈应善学古人之长,毋袭古人之病”他说,正所谓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求发展。

        啸天深爱宋元明清时代的文人作品,对宋元风格的传承,他也在很多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中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物画作的“高士”形象屡见笔端。但他的高士图并不全然拘泥于宋元文人笔下一味的荒寒孤寂之感,而是在荒寒之中植入了张大千先生的暖意与情趣。


        马啸天——停琴待友图(2014年)


        颐养书卷气

        “人是需要读书的。不管是什么人。”马啸天先生说。

        “作为画人,要以书卷之气滋养自身,底蕴所致方可出上品之作。”马啸天先生进而说。

        四方友人皆知马啸天爱书,爱读书。于是,时常有人搬家或弃书时,都会提前知会啸天,让他去选些可以留下的。比较了解的朋友则会根据他的喜好,直接留下他会要的书,给他送去。

        “能品与上品之差距,在读功之累计,需多将古人名画及诗文大家之作,融贯于胸,腹中成稿富庶,临局一刻将得神助。”马啸天说。此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吧。


        马啸天——拄杖听松图(2015年)


        在马啸天先生的工作起居之所,看到最多的除了画墙上完稿或未完稿的画作之外,便是书了。书架满满不算,座椅、案头也都东一摞西一摞的摆满了书,有客来访,是要转着圈小心落脚的。

        马啸天不但自己爱书,还会直接督促周围的好友读书。如果你去他的画室盘桓,临走他时常会从个不经意的角落拎出一本书说:“回去看看吧。”

        即便在他沉浮商海、终日与贩夫走族为伍的那些时日,他的案头也从未少了书。笔者有幸在其迫为经商时与他结识,记得初次见面,便获赠了黄永玉先生的两本书《黄永玉大画水浒》与《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书卷气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准确地说,历代著名画家都是读书人,不读书画画的都是画匠。读与不读,作品自己会说话的。”马啸天说。


        马啸天——蕉荫高士图(2015年)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陆续购买高端复制品,从80年代初由日本二玄社为台北故宫制作的复制品到北京故宫现代的许多复制品,十几年中花销50余万元,成为继启功、范曾之后,复制品购买量排名第三的国内画家,这些复制作品都是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历代名画。他将这些复制品放置在办公室或者工作室,会时常拿出来,俯身案头,精读饱览,沉默静思。

        凡此种种,使他的书卷之气日盛,创作的欲望也随之日渐强烈,书卷之气也使他从容回潜伏在水墨之间,并将历经多年颐养的书卷之气直接运于笔端、融于画中。


        马啸天——春归图(2014年)


        此前获悉,马啸天先生个人作品巡展——《再证六法》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十二月中旬将在上海朵云轩美术馆开展。展览期间,马啸天先生将做同名系列讲座《再证六法》。其中一场是专门为青少年绘画爱好者准备的专场,标题为《一席书卷气》。

        近期,啸天先生又被盛情邀请参加了北京文联第五届文化艺术品展示会,其参展作品按照风格各异形式入展的共有五幅,这次参展的作品获得了媒体和观众们的好评,有的观众竟然连续看展多次,只是为了谋求与其见面交流已近失传的传统国画技法……。随着其本人年底前个展在上海朵云轩的开幕在即,我们仅以此文预祝啸天先生在百尺竿头更近一筹吧。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