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望嵩斋之“望”

        作者: (严学章 中国艺术创作院 院长 著名文艺评论家)2013-11-11 12:37:53 来源:网络

         郭子昂的斋号叫“望嵩斋”。郭子昂出生在中原汝州,汝州地处嵩山南麓,推门开窗即可望嵩岳之雄伟,阴晴雨雪常可望嵩岳之有无,梦牵魂绕亦可望嵩岳之崔嵬。从呱呱坠地到年逾天命,从背嵩岳而远游到面嵩岳而思归,嵩岳已成为郭子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子昂选择主打中国画山水而卓有成就,名定“望嵩斋”而矢志不渝,皆得力于嵩岳之“望”。

            一、“望”而远行

            很难说清,郭子昂对艺术的追求是源于哪一次的推窗一望。这很自然使我联想到诗圣杜甫的那一次远游与眺望,科举失利的杜甫对泰山的一次《望岳》远行,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诗篇。郭子昂望嵩岳而远行,于不惑之年毅然赴西安美院深造,继而仰慕长安画派山水之朴茂厚重,遂又进入陕西国画院研习有年,期间于传统下了大功夫,宋、元、明、清诸家皆心追手摹至烂熟于胸,以《大宇圆融》、《背孜晚秋》为当时代表作。这次远游当是郭子昂山水画创作的首次飞跃,其作品格局以西安画派为基调,笔墨直追朴茂厚重,力势紧逼长安派精髓。这种飞跃既是笔墨技巧的深化,又是精神气格的升华。但它只是长安的“黄土腔”而非嵩岳的“山石调”。“黄土腔”永远是属于长安画派的,“山石调”才是属于嵩岳的,更是属于郭子昂的。

             二、“望”而思归

             从长安进修回到家乡汝州后,郭子昂一面厅堂课徒,一面野外写生,艺术创作的方向上也有较大的调整,主要是在阳刚厚重里加入些许阴柔飘逸的韵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千禧雪》长卷。笔者以为这是郭子昂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飞跃,这种飞跃的意义在于走出了长安画派的阴影,回归到对嵩岳山水风情的表现与关注。拿长安时期的《大宇圆融》与回到家乡时期的《千禧雪》作比照研究,我们发现,前者是以厚重朴茂为基调的,后者是以飘逸松秀为基调的;前者主阳刚之美,后者主阴柔之美;前者以点为主以线为辅,后者以线为主以点为辅。虽然诸如《千禧雪》之类的创作,已在格调上脱去了长安的“黄土腔”,有了郭子昂自己的追求,但它毕竟还不是地道的关于嵩岳的“山石调”。其实,飘逸阴柔既不是郭子昂最本真的表现,也不是嵩岳最内在的精神指向。豁达而热情的郭子昂,每每相逢必倾其酒量而高谈阔论的郭子昂,怎一个飘逸阴柔解得?望嵩斋之“望”,魂系何处?路在何方?从长安深造回到故土的十数年里,郭子昂苦心钻研惨淡经营,寻寻觅觅于嵩山荒野,“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回归本我,回归嵩岳本真的旅途上而“望尽天涯路”。

             三、“望”而登高

             中岳嵩山是华夏五岳之一,东西绵亘百公里,有72峰,峰峰有名。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寺院,也是少林寺武术的发祥地,嵩山曾建有72座寺院。生长在嵩山之麓的郭子昂,自然对嵩山的表现情有独衷,由望嵩而壮怀远行,由望嵩而回归桑梓,几十个春秋里他望嵩岳、画嵩岳、思嵩岳、梦嵩岳,怎样以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嵩岳的形与神,去表现嵩岳的魂与魄,自发地成为郭子昂绘画生涯的一种情结,并上升为一种责任。他曾无数次地到嵩山写生拍照,无数次地到少林深处访贤问道。2009年春,郭子昂再度望而远行,定居北京。在离开嵩山旅居京城的日日夜夜里,通过对中国当下山水画创作各种流派的剖析深研,蓦然回首而豁然开朗,终于参透了自己对嵩山在艺术表现上的卦象——以硬笔短毫作挺劲的直线表现山势脊背,以粗笔块面刷出山体的阴阳明暗,以寺院庙宇构建其间,以少林武术功夫人物点缀其中,一幅幅嵩山画图躍然纸上。郭子昂笔下之嵩岳,既非黄山之秀,也非泰山之雄,更非华山之险,而是寓险、秀、雄于一体,形成郭氏自己关于嵩岳的全然的“山石调”:于现代中透出古典,于冷峻里凸现奔放,而点缀在山坳中的庙宇人物,则昭示出嵩山独有的文化内蕴,使此山有了魂之系魄之依。郭子昂由家乡定居京城对嵩山的再度回望,是其在山水画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升华,于当初客居长安的“黄土腔”相比,具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和更广阔的生发力,他从嵩岳出发又回到嵩岳,嵩岳是他的艺术起点,也是他艺术的归宿。他这一生是属于嵩岳的,当然,嵩岳也属于他的。我相信,当找到自己的艺术题材和表现手法之后,凭籍他的悟性和勤奋,他一定会在更高的支点上去眺望嵩岳,以实现“山高人为峰”的艺术梦想。          

                                                                                             2009年12月20日于北京三不堂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