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作品评论
      分享到:

      代景立言别样清秋——读荆桂秋的写意花鸟画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9-28 17:34:50 来源:网络

        读桂秋的写意花鸟画,会使人自然联想起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这可能是他画中最宝贵的精神蕴含,带有民族文化的符号意义。





        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可谓古老东方文化的表率,对于世界文化意识都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就是这个大文化中的小宇宙,在漫长而多致的衍生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理念以及丰富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法。这种绘画融汇充溢着恢弘的气势,视野最为开阔,统领山川云天的全局,而这些都根源于气吞万象的中国的大文化。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宇宙观,它是一个气的宇宙,横空畅行,气凝聚而衍生万物,气散则物亡,又复归于宇宙中流行之气。因而,中国的艺术理念,究其根本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气论而转化为艺术的气论。"文以气为生"这是文学的气论;"冷冷然满弦皆生气氤氲"这又是音乐的气论;谢赫绘画六法又以"气韵生动"为首则,可以说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整体概括。气韵之"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宇宙的运动,艺术就是它凝聚的呈现;"韵"则是宇宙运动的节奏,它使太空呈现出有秩序的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中国绘画最重视对气韵的表现,注重构图的空白疏密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意境美,能将人引入无尽的遐思冥想,体验着醇浓美感情调,因而气韵生动才成为中国历代画家们普遍的传统追求。气韵生动也是桂秋艺术攀登的目标,有时翻阅桂秋的画册,心中潜然生起一番慷慨,他的《清秋图》、《山花吐艳斗芳菲》、《涧声无语咽清流》、《岁月如歌》等,一幅又一幅,仿佛就是他艺术苦旅的跋涉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或深或浅,或缓或急,坚定不移地攀向那险峻的颠峰。他的这种执着,以及他对自然生态的陶醉,可能都来源于他的成长环境,可谓"气韵"生于斯也。





        1998年桂秋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学院是公认的一流美术学府,其名师云集,学术争鸣氛围浓厚,尤其珍藏着丰富的历代名家的真迹,为学生临摹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条件。桂秋如渴骥得泉,常常沉迷面对这些真迹,反复揣摩,临摹习作盈篚满箧。对导师们的授课专注聆取,课后又再三讨教,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深得导师们的赞赏。经过研究生班的学习,使桂秋的国画创作实践与画理认知都擢升至一个新的境界。





        "饱游饫看","收尽奇峰打草稿"是作画运思时独特的美学原则,桂秋早在研究生班学习时就遵循此道,常常出游收集生活素材,寻求富于浓郁生活气息的自然风光。他说:"绘画创新之妙,功夫多在画外。读万卷书,尚须行万里路。画家当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其气。必认真师法大自然——日月星晨,烟云雨露,鸟兽花木。所到之处,均需悉心观察,凝神遐想,仔细写生,收集创作素材。"这期间他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观瞻文化古迹。桂秋的主修科目是写意花鸟画,但他却要到名山大川之中去感受,体会万物一理,以大观小的美学原则。其实这种做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吻合的,体现了一种"悟"的精神。"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悟性,但只有那些博采众通、工夫不断的人,才能真正达到"悟"的境界。"悟"又有"渐悟"、"顿悟"、"妙悟"之分,一个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要想达到至高的"妙悟"境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艰苦探索与辛勤实践才能逐渐达到这一境界。此外,艺术家还必须将心灵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澄怀味象,乘物游心,始终保持坦荡的心胸,做到躁归于静、静追于游,进而达到凝神遐想,妙悟自然,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桂秋就是这样做的,他到大自然中去漫游,正是在探索寻求这种佳境。久居人海浮尘的大城市中,是难以体会到这一点的,桂秋能深悟此理,正如他自己所说,必须认真师法大自然。





        在继承中力求创新,这也是桂秋画作的突出特点。中国绘画从衍生起到明清时代,以至近代海上画派等,无论哪种风格都归宗于遵循传统的美学原则,既散点透视,以大观小,遗貌取神以及骨法用笔等。但这些传统技法又成为沉重的文化遗产,往往会使后继者因循守旧,囿于其中。创新突破已成为后继画家的普遍追求,桂秋的《山花吐艳斗芳菲》就充满这种追求,尤其在设色上别有新意。在色与墨的关系上,唐代画家以水墨取代了青绿山水而占据主要地位。王维在《画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张彦远也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纟卒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自唐之后,"墨分五色"成为写意花鸟画的重要技法。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又会演变为一种囿限。桂秋则不拘泥于前人之论,他认为墨与色都是绘画的艺术语言,作画时使用哪种媒介取决于画家的心意。他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主,只要心与物交融合一,人与自然交融合一,就能创作出好作品。他的《山花吐艳斗芳菲》的奇崛设色,就充分印证了这种心迹。这幅写于西子湖畔的秋景图,乍一入目最突出的视觉印象便是壮美的红艳,红色成为全局的主调,炼炼夺目。这种运色如墨,单一以红色为主,在中国画中是不多见的,这也构成了桂秋作品的独特新意。画家能以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景物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渊然而深的别样清秋的意境。





        桂秋在笔墨上有些秉承写意花鸟画大师吴昌硕的画风,并吸纳了孙隆的没骨技法,但他又跳脱窠臼,寻求新意。《清秋图》就是这样的作品。这幅大写意花鸟画,位置经营比较考究,几株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蔓藤自上而下委蛇垂落,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空间,疏密错落,虚实相间,搭配得和谐得体。枝上果实的画法借鉴于徐文长,但又不似徐文长的狂傲放纵。充分发挥了水墨与色彩的表现力,写出了果实饱满的质感和量感,充溢着丰收的乐观精神。尤其是画中一只飞来觅食的墨鸟,面对落地的果实、枝蔓间爬跳的草虫,似疑非疑,不敢上前啄食,这为丰收的画境增添了生动的情趣。





        桂秋作画题材秋景居多,可见他非常偏爱秋天与秋景,那种清新、优美、恬静而颇有生气的秋天景色,确实沁人心肺,令人生发怡悦之情,难怪他给自己起了个"桂秋"的名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桂秋能对其中精髓加以汲取,适度地把握,并能将其神韵风态溶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在他这个年纪是难能可贵的。秋天是金黄的季节,是丰收的时刻,希望桂秋更能有所作为,创造出更多的蕴含中国文化生命的、嬗新中国文化生命的国画佳作来。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