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作品评论
      分享到:

      山花园蔬见笔见性——荆桂秋的写意花鸟画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9-28 17:32:03 来源:网络

        与桂秋相识,是在1997年。因为出书,他专程来北京,彼此有了了解。此后桂秋常有音问,没断联系。第一次见他的花鸟画,是他在出版的闲暇所画的写意小品,竹枝用墨很足,落笔肯定,已有一番面貌。不久,他即南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入花鸟画研究生班学习。几年之后,桂秋寄来他的硕士论文《孙隆没骨花鸟画研究》和毕业前后的花鸟画作,读过之后,有士别三日的感慨。学问和艺术都大不同于前,论文有填补学术空白之助,画则见笔见性,又上了一层楼,可知他在此期间于读书习画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临习、写生、读书是桂秋研习生活中三件并举的要事,认真做去,都有收益。临习前人,在于得其笔。写生自然,在于达其性。读书研究,在于养其气。三者参用,则能融会贯通,得入自然之境。于临习一途,桂秋在导师的指导下,首先沉潜下来,观摩临仿大师名作。由宋元作品入手,再至明清、近代诸家,所见石涛、朱耷、 恽南田、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名家作品,在观摩临仿之时,必加揣摩思考,心识手应,体会各家的笔墨要旨,虚实气象。渐去粗陋浮习,而入深厚华滋,笔性与见识大有改观。





        与写生一途,桂秋的认识也十分明确。其一是于自然写生中体悟生命的鲜活状态和情感意趣;其二是摄江南的华滋清润之气入北人豪迈之体。抱此目标,他游走于江浙苏皖的名山水乡,悉心去感受江南的物态人情。如他的《绘画札记》所言:"画家当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其气……所到之处,均需悉心观察,凝神遐想,仔细写生。"只要留心,他的体会和感悟更多地留在了写生册中。





        于读书一途,集中体现在他研究孙隆的过程中。孙隆是明代没骨花鸟画的变法者,艺术见解和绘画都有独到之处,但因作品和文献留存下来的有限,对这位画家在花鸟画史上的作用以前研究不够充分。桂秋选孙隆来研究,面临的困难不少。他竟能一一克服,在有限的史料和作品中做耙梳穷究之功,于没骨画法中寻津讨源,不仅写出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且大大增进了对画理画法的深入理解。这样的读书,对画家而言,的确能收到"蒙养"的功效。





        花鸟画素重写生,但有富贵和野逸的分途,桂秋的写意花鸟画取野逸一格。所谓野逸,一在题材的野趣,撷取山花园蔬入画。桂秋新画的册页和扇面,以折枝鸡虫为主,概是农家田园的趣味。如小鸡豆荚,稻菽瓢虫,南瓜蚂蚱,苦瓜蛐蛐,池鱼游蛙等类,或者自娱自乐,或者相互斗架,于平常谐趣的题材中漾着生命的充盈和激动。这样以田园野趣入笔,又得平易充盈意境的做法,或是桂秋长时间研习齐白石的心得体会。二是笔墨的放逸。桂秋的写意,往往放笔直写,于物象的结构处起落,笔笔跟连,绵延一气,用的是传统书写的笔法。花鸟写意引书法入画法,目的在于放笔于形外,形简意赅,讲究运笔的收放自如。看桂秋的画,已有这样的笔法和韵致。为他的笔法添力的是简淡润泽的墨色,无论是小品还是大画,主以淡墨为基调,松活透彻。鲜明处用色饱和,响亮处用墨浓重,淡远处时见没骨的渲淡,就此而成画面丰富的层次和墨色变化。像《山花红艳》、《芳菲菲兮袭予》、《碧水含秋一色天》等大画,其物象境界鲜活华滋,显出葳蕤郁勃的意象,于笔墨的放逸中呈现出形态的张力。观画者自然能于画中真切地感到时代生活的气息和脉动。





        桂秋画格的清隽平实得自本性的自然流露,表现于山花园蔬题材中的野逸之趣和简淡华滋的笔墨意象,虽然是在他负笈江南之后形成的新面貌,但落笔写象毫无刻意和滞碍,可见画家别开的新生面与他坦率、真诚的心相是完全吻合的。从他率性直写,收放果决的笔法中透出的依然是北人朴厚豪放的本色。正因为桂秋很好地将笔性与天性融为一体,没有削足适履,改变本色,他的研习和创作才不失自我,才有属于画家自己的面貌,这一点十分可贵。见笔见性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原本状态,也是艺术家该有的境界。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