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从钢笔到毛笔的优雅转身——《霜月》

        作者: 2012-08-20 18:28:06 来源:网络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987年创作的《霜月》确切地说,应该是陈钰铭的转型作品。那时他刚刚从版画、素描的思维模式中脱离出来,开始进入一个由毛笔和墨色交织的国画世界。尽管有些陌生和神秘,但满纸皴擦点染,变幻莫测的墨韵时刻牵引着他的艺术触觉,不断向着古老浩瀚的水墨世界迸发。那些有关水墨的初步印象,串起星星点点灵感的火花,不时地划过沉思的暗夜,点燃了他创作的渴望和激情,促使他迅速完成了从钢笔到毛笔的优雅转身。  《霜月》是一幅表现高原哨兵的军事题材作品,画家凭借开阔而又独特的艺术视角,将高挂的月亮和坚守的战士作为画作突显的主要对象,然后通过恢弘的高原背景使作品的审美视野得到无限的延展。在深秋的夜晚,霜冷长天,月华澄明,天穹高迥。雄厚辽阔的黄土高原在深邃的天幕下静穆安详,古老的黄河似一条如墨的玉带深缓地流过高原山岗,奔向无际的远方。天边皎洁的月光照亮了连绵的高原,深沉的河流也照亮了哨兵站岗的背影。他正站在高山之巅,手持钢枪守卫着山川大地。霜月交辉的夜景,本来更适合花前月下的题材,但画家打破了构思的常规,出人意料地用于庄重严肃的军旅题材,使这轮如雪的清辉,在高原与河流的衬托下满蕴了宁静庄穆的特殊意味。此时,它更如一个俯瞰人间的智者,见证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也许只有明澈的月亮能窥见军人彻夜不眠的坚守,能读懂军人的情怀。战士的背影像一座不朽的雕像,默默伫立在巍巍的山峦之上。

          画家把自己的思维放逐在宏大背景中,把想象的种子种植在绘画观念深处,最终画出高远深邃的作品。画家在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同时,创造了一个时空交汇的绘画语境。一方面把时间回溯到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虽然没有直接表现血腥与战火,但从侧面婉转隐现了环境的恶劣。几个战士在山上合衣而憩,生动再现了战争时期天当房、地当床的军旅生活。另一方面在空间的布局上营造出由近及远的纵深感,把画面中的人物安顿在高高的山顶,用平视或俯视的角度眺望远处的高原、河流和皎月。这样的构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及活跃的创新意识,是画家借鉴西方绘画透视原理的成果。此外,在画面选择上,画家大胆舍弃了现实的生活场景、繁琐的细枝末节,让构图变得清旷简洁,层次分明,使画面整体充满了一定的视觉表现力,既突出了黄土高原粗犷淳厚的精神特质,又反映出高原霜月的自然之美。当然这些壮丽优美的景色刻画,目的是在为人物的塑造作巧妙的铺垫。  《霜月》属于陈钰铭早期的水墨作品,从内容到格调上保持了单纯、明朗、开阔的艺术格调。当年画家的心境还停留在宁静祥和的阶段,对于人物和景色的描绘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质朴的热情。因此他的笔触经常游弋在理想和现实的边际,既演绎了浪漫主义的诗意豪情,又显现出现实主义的英雄气概。画家以极其敏锐的目光捕捉到霜月、高原、河流等具有自然美和诗意美的审美意象,试图以凝练深邃的意境表现自然与人所存在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同时又将丰沛的情感、燃烧的激情,统统摄进宁静博大的审美情境。

          画家即景寓情,因象寄兴,通过简单清晰的意象刻画,借以表达深沉的民族情感,以及在严酷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和平的深切渴望。清宵的月影霜痕,伴着军人站岗的身影,映出军人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赤诚之心。黄土高原的夜色,奔流不息的黄河,以及山头站岗的士兵,皆在突出典型的造型特征,同时,涵盖了饱满丰富的精神内涵。画家运用黄土高原、黄河等具有民族象征的艺术形象,构成了与军人有关的壮阔场景,表达了画家内心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军人由衷的礼赞,以及对祥和生活的追求。  在艺术技巧上,画家采取了避重就轻的表现手法,并不着意于人物形象的具象描摹,而是将人物的背影放置于辽阔的高原背景下,继而形成了景色和人物的鲜明对比,突出了黄土地苍茫厚重的地域风格,强化了人们对环境的感性认知。这种特意安排的审美图式,不是在削减人物的感染力,而是将人物的塑造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韵味。因此在大肆渲染的背景环境中,只需一个简单的背影,就足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月光投射下的战士背影,恰似一个时代的标志符号,定格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风景。这种含蓄婉转的个性表达,正是画家的点睛之笔,更容易使画面产生“此时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效果。另外,画家成功运用了光色的自然转换,力求在明暗的交替之间,表现人物和景色的典型特征。总之,《霜月》作为画家初次的水墨尝试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画家对水墨的灵性感悟。由于多年版画的经验,使他在向水墨的过渡时,不经意间还残存着版画的丝缕痕迹,特别是那些刚劲均匀的线条,充斥了浓重的版画意味,表面上看和中国画的表现手段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常规之外的特异表达,使《霜月》在艺术表现力上抵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奇之境,令它在众多的水墨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但获得了画界同仁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说起这幅作品的创作,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花絮。那是画家在部队当兵的时候,有一天他准备去榆林采风,找来地图看了一下,觉得距离不太远,于是就按着地图上的标记一路走下去,谁知这路程足足有一百多公里。一路上尽是荒无人烟连绵无际的黄土地。走到天黑了,他的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实在忍不住了就拔了几根路边的大葱,捧了几口雪水喝了。不一会,肚子刀割似地疼起来,痛得在地上直打滚。不知过了多久,疼痛减轻了一些,这时他才发现一轮明月挂在了天边,在辽阔的高原上是那样澄澈透明。当晚,他在荒野的土庙里过了一夜,后来才知道这个神秘奇诡的地方叫做麻黄梁。那晚的月亮和洒在黄土地上的月光,深深地印在画家的脑海里,成了他创作《霜月》的最初灵感。

          《霜月》作为陈钰铭水墨生涯的成功之作,仿佛是一枚醒目的路牌,放置在画家的艺术旅程上,代表了成长路途中的重大转折。从他与水墨的偶然邂逅,到水墨人物的全力塑造,这次成功的转型,令他发现了不同一般的水墨魅力。他终于可以用毛笔和墨色,构建以往速写本上的人物形象了,这对于在水墨门前徘徊良久的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良好开端。  如果说画家的这一时期是值得回忆的,那么《霜月》便是留给那段岁月的最好纪念。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