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蘸血为墨 发聩振聋——读陈钰铭画作《历史的定格》

        作者:陈立人2012-08-20 18:14:52 来源:网络
        蘸血为墨 发聩振聋——读陈钰铭画作《历史的定格》
          以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为题材的巨幅国画《历史的定格》,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的代表作,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曾引起首都美术界的瞩目;事隔两年,l995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举办的馆藏作品展览中,这幅作品再次挂上展览大厅,又一次以其强烈的艺术穿透力,震撼着观众的心。

          站在这幅高19米、宽15米的巨型画作前,扑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大屠杀场面,面对的是被定格了的一段悲惨历史,令你有一种在刀光剑影中穿行的感觉,有了要呐喊、想搏斗的冲动。

          这幅画作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浑然一体地蕴含于一组既贯通又分切的连续画面上,撩动人心的首先是它所放射出犀利的批判锋芒。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者打上家门,对中华民族肆意蹂躏引发的。中国人民不需要战争,是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在我们的头上。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巨大灾难。对侵略罪行的揭露,对不义之战的鞭挞,与对反侵略战争的颂扬,对民族英雄的褒奖同等重要。揭露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在战争年代,有利于唤起民众,奋起抗敌,赢得战争;在和平时期,可以教育人民警惕战争,防止悲剧重演,保障和平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的定格》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作品蘸血为墨,将在日本侵略者屠刀铁蹄之下中国人民遭受的凌辱蹂躏,浓缩凝铸在巨幅之中,振聋发聩,刻骨铭心。

          作品浓烈的悲剧气氛也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抗战的枪声早已停息,硝烟早已散尽,中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已经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但是逝去的那场战争并不遥远。在中华大地,战争的痕迹仍随处可见,战争的创伤还不时隐隐作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淡忘那场战争。《历史的定格》以异乎寻常的冷峻,触摸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伤痛。作者以铁一样的逻辑联系,组合了在时空上若断若连的7个关于大屠杀的画面,在中华民族的惨痛历史上,“咔嚓”一声切下了一个横断面,血淋淋地捧到你的面前。画面中清晰可辨的受害者共有数十人,全都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或者被捆绑、或者受奸淫、或者遭劈杀,尸骨狼藉,血流成河。在受害者近旁,站立着的几个日军杀人魔王正在狞笑,几条张着血盆大口的日军狼犬,在尸堆间窜来窜去。整个画面以青灰色为基调,更强化了凄凉肃杀的气氛。生灵涂炭、九州悲歌,作品营造出的悲剧气氛,沉重得让人喘不上气。

          《历史的定格》所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悲怆史,作品的题材内容和思想蕴意决定了它的写实形式。作者陈钰铭过去就擅长用水墨表现人物,他对水墨的挥洒已经到了淋漓酣畅的境界,但是他在《历史的定格》中并没有因驾轻就熟而重蹈旧路。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踏访抗战遗址,寻访受害者,翻阅历史资料,积累素材,酝酿感情。在创作中,他始终沉浸在悲愤激越的情绪中。他运用笔墨,最大限度地远离惯常的表现形式,杜绝任何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笔墨卖弄,于平实中显露厚重,于古朴中传达真情。正如陈钰铭的指导老师刘国辉先生品评的:《历史的定格》,是近年人物画坛难得的佳作,是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作超然的伪艺术无法比拟的。正是凝重的写实手法,强化了这幅作品的艺术张力。

          陈钰铭是《解放军画报》美术编辑,尽管军人生涯和素质培养了他对军事题材的创作欲望和豪气,尽管他近年在画坛新作迭出,但是他毕竟是一位仅30出头的年轻人,要把握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近年甜歌曼舞之类的消闲品在一些青年人中颇为时髦,陈钰铭完全可以随波逐流,潇洒走一回。然而,他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艰难跋涉的艺术道路,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历史的定格》于画坛是一个贡献,于画家自身是一次有意义的自我超越。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