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大畏和他的历史画

        作者:张培成2012-07-26 16:29:04 来源:《施大畏》画集
        大畏和他的历史画
          我与大畏相识那还是在中学时代,我高他两届但同在一个美术小组画画,后来又在大学同班,又曾同在上海中国画院工作。用他开玩笑时的戏言来说,“是看着我长大的”。所以说对他应该是相当了解不过了,然而真让我写文章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也许太近了有时反而不利于调整焦距。

          那么就从他的那些大画说起吧。或许是因为他一米八七的个头易于操作,或许他的名字中就有个大字,于是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就此与“大”结上了缘。记得那是在1986年时,我俩在一次闲聊中说起当今个人画展风行,但都是些小花小草、少女加动物之类的风流雅韵,充斥着田园牧歌式的温情,而缺乏阳刚之气。我们什么时候办个展览,全是两米以上的大画,而且都是主题创作,一扫萎靡柔弱之风。当时他就说起想画它一组历史画,围绕着生与死的主题。于是1986年他就画出了2米高4米宽表现太平天国失败的《天京之变》。一晃十年过去了,他凭着一种对事业的毅力、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商品画大潮最为汹涌之机,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古代与共和国创建时的历史画作,大部分是2米高4米宽的巨制。最为可贵的是他对于历史的切入点,确是耐人寻味的。
        对于历史,人们历来对它有种种推断,有人说历史是面镜子,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六面体,但是有一点那是肯定无疑的,所谓历史是过去了的既成事实,克罗齐说:“一些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必定作用于其对历史的理解。毫无疑问历史画至关紧要的是立意,即意蕴的开掘。由于我们许多人都是从十年动乱中过来的,所以对于那种文化功利主义十分反感,它将某种政治意图强加给艺术,使得艺术在一种脱离艺术规律超负载中运行,最后使得这种艺术缺乏审美效能而短命。所以大畏在选择题旨、开拓意蕴时是颇有心智的。从他创作的《长征》来看,画面上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王明等二十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有毛、周为代表的正面力量,也有对手和敌人,当然还有为之奋战的普通士兵,将如此纷繁的各派政治人物、力量收于一画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与此画可成姊妹篇的是1989年七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画家对这一段历史寄予深深的关注,决非偶然。回想《天京之变》表现太平天国毁于内讧之中,《皖南事变》、《国殇》表现革命战士和古代军人的悲壮捐躯,从而我们不难发现大畏决非是一个仅仅在书斋中把玩笔墨或是在画商间周旋游刃的平庸之辈,他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于艺术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思考。他在努力寻求人性深处的性格本源。我们可看到在《大禹的传说》中他并没有将视点切入家喻户晓的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而是着力歌颂一种人与自然的拼搏,一种高昂的人格力量。《老乡》展现的是农民出身的领袖毛泽东与老农在一起时的那种温馨与自然,当然此中没有情节,似乎也没有构成两人关系的动势,只是作了肖像式的展示;然而在领袖与老乡的表情与装束、朴实的土坑、板凳等道具间流溢着一种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打跨了蒋介石的百万大军。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画家的内心不仅有着一种忧患意识,更积聚着一种乐观高昂的人格力量,以此来实现其艺术的理想。

          历史画的创作最终必然也要落实到作品的建构上,即创造一种与其内容最为贴切的艺术形式。余秋雨曾将意蕴比喻为艺术作品中的能源,正是大畏这种独特的意蕴造就了独特的历史画的形式。以往我们对于历史画印象大多是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即将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如实地时空再现。如今他要传达自己的这种特别的理念,就不得不摒弃那种再现客观时间、空间的被动手法。在大畏的这些作品中你无法言说人物所处的环境,画面上呈现的各种人体、道具、动物等等只是通过标题为观者读画作一提示,此时你的思绪将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之中,但这种思维是建立在观者的艺术直觉之上,而非逻辑概念之中,如若让清晰来阐述朦胧也就不成其为朦胧了,这正是其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其次画家在作品基调的把握中力图传达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黑色是其一系列作品的主色调,那黑沉沉的画面直向你压来,压得你透不过气来,那黑色之中缠绕重叠的人体直逼得你震惊战栗。另外画家在整体的把握上是很成功的。大画最为紧要的是势,正如潘天寿所言: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他决不斤斤计较于局部的笔墨,而注重于大局。

          施大畏创作历史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平时看到那些发黄的历史照片,双眼就会发亮,看到影集中那些个穿着军装的战士相片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我们曾一起去过威海炮台,他抚摸着这巨大冰冷的炮筒,竟又激动起来。回来后又张起了稿纸,准备新的作品。大畏是上海中国画院的执行院长,够忙的,然而让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还是一幅幅巨制大作照样画出来,我没法不折服其过人的毅力与那对艺术执著的心。中国不缺少画家,尤其是不缺少那抱着祖国的遗产吃喝不愁的“画家”,但是中国缺少历史画家,尤其是缺少像大畏那样拿着毛笔宣纸,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心系国家兴衰的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画家。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盼望着有更多的这样的画家来到我们中间。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