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书如其身,画如其心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7-05 16:26:00 来源:网络
        书如其身,画如其心
        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拜师求学、坚韧执着
        1946年,他诞生在炮火连天、满目疮痍的年月。永红乡这片深情的土地,养育了他,同时,也给予他清贫而又充满欢乐的童年。当他步入中学时代,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物质生活是贫乏的,而他的精神生活却是富足。因为他对书画染上了极大的兴趣。家中虽然没钱供其纸笔,他却仿效神笔马良,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作纸学画习字。渐渐,在学生中初露“尖尖角”。在一次学生画展中,他的一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习作,博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当时的校长李亚白(是一位渡江老干部,也是一位书画收藏者)站在他的画作前发出了“孺子可教”的感叹。事后,李校长把他带回家中,将徐悲鸿,谢稚柳等名家的作品铺展开来,供其欣赏,还同他去文物商店看书画,大师们的力作像一座座艺术高峰横陈在他的眼前,激起他攀登的欲望。语文课上,仇同老师对这位莘莘学子也恩爱有加。学校还邀请书画大师房虎卿来校自为他和他们的同开“小灶”,他至今还记得房大师亲自示范画菊花和蟹。艺术的熏陶,使他的字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66年,李校长向南师大直接举荐他免试入学深造。
        然而,正当他踌躅满志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革”搅碎了他的入学梦。在浑浊的实况中,他凭借出身的优秀和自身的努力当上了红卫兵大队长。大他却保持着清新的头脑,在“造反有理”的歌声中,许多老师被批斗抄家,他却从不参与这些“革命”行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黯然隐退,躬耕垄间。以后,武斗开始了,有人拿着皮带,军帽,军装送到他家,叫他出山,可是他婉言拒绝了,农闲时,他不疏丹青,他常到博物馆去向朱老师学习雕刻,或去拜访房虎卿大师。有一年,还约了几位挚友一起骑着自行车,沿着铁路边狭窄的田埂,哐啷哐啷地骑到无锡,苏州去拜访大师。在那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年代里,大师们见到这些虔诚的年轻人登门学艺,深受感动。他们把积累的艺术精髓慷慨的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如获至宝。至今,房虎卿传教的场面还记忆犹新:他教他们画石头。提示他们把石头分成三面,明面、暗面和交界面,还有树的画法等。大师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将祖国的精神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这些未来的新秀。他至今无法忘怀房老先生的教诲:“我就不信,我们的国画艺术真会像四旧那样遭到摒弃。你们是船,要备好浆和帆,一旦东风浩荡,便可扬帆远航。”为了感激恩师的教诲,他连夜雕刻了一枚“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印章赠给房老,以示对这位山水画大师的感激之情。
        动乱的岁月中,他默默地牢记着房老的话。放下锄头,停止了田间的耕耘,就拿起笔头,开始了纸上的耕耘。书画技艺,精益求精。
        1969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照例他也列其中。碰巧市里进行阶级教育,他被抽调进了“泥塑收租院”创作组。雕塑工作完成后,被分配茅山煤矿工作。那时,工余时间,他念念不忘画板,茅山层恋叠嶂,流岚雾霭,都是他画板上的“宾客”。
        以后,的机会又一次叩响了他的大门。南师大开始招生了。他清楚的记得:在考场上临摹了一张连环画---生产队里,一个人送伞的情景。又递交了自备的两幅习作。不久,就被录取了,然而,当时煤矿需要他,组织上叫他留下来,最终,机遇又一次擦肩而过。但是,他考试成绩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后来他的作品到南京展出时,南师大的谭老师还来指着他的画对同伴说,这画的作者当初我们准备录取的。
        深造的机会失之交臂,但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在书画艺术的崎岖山道上,顽强地锲而不舍地攀爬着。1975年,他被调进矿务局担任宣传工作,于是,他手中的笔化作了出征的武器,每一页宣纸都成了进军的旌旗,按照大师们曾经指点的路线,向着辉煌的制高点发起一轮轮冲击!
        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厚积薄发、勇攀峰巅
        奋斗的人生如同他的草书一样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历练这位命运多舛的艺术家。但是,他的书画技艺都日臻成熟。他的楷书以褚遂良、祝允明为范,有静穆淡雅之态,又有疏放之趣。他的隶书轻松,悠然的笔意去写,结体高古而富变化,生动而活泼,爽利而奇岖。他精草书,吸收了董其昌的用墨,黄道周、钟繇的体态,二王的韵姿和王峰、怀素的气势,相互变通,融为一体,痛快淋漓而不粗野,疏朗清劲而不浮滑。
        他的山水画明快清丽,意境旷远。村居清江,虬松飞泉、云气蒸腾,各逞妙姿。他的花鸟画,更有着充实而丰富的表现力,其笔下,牡丹、紫藤、梅竹,蔬果,都能随着溜走的笔墨线条,表现千姿百态的画面,产发生一种勃勃涌动,淋漓酣畅的效果。
        1973年,他的创作的国画《四季常青》和篆刻作品参加省首届国画书法印章展览,揭开了创作鼎盛期的序幕。1982年他创作的国画(其中两幅合作)入选由中国美协等联合主办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书法作品多次在《书法》、《中国书法》、《书与画》、《书法艺术》、《书法之友》、《中国书法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和作专题介绍,并在省级、全国专业单位主办的国内外重大展览入选展出数十次;曾获全国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草书优秀奖、《江苏省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优秀奖,《江苏省花鸟画会员作品展》优秀奖、就《江苏省书协会员作品展》优秀奖、全国《林散之.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优秀作品、《现代金陵书法传媒报》大奖等。被人民美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二十余家出版单位编入各类作品集。作品还在全国数十个省、市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当地政府、博物馆、奥运场馆、大学、纪念馆收藏或刻于碑林,还应邀赴韩国、香港、天津、浙江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览。个人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文艺界名人录》、《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今鉴》、《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和《中韩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十余中典籍。出版有刘秋农书画集。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曾播出“著名书法家刘秋农”专题片。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2月,由江苏省文化厅在南京主办的现代金陵书法传媒展,这次获奖作品由9位著名书法和南京的的普通观众一起当场投票评选的。当时他抱着重要在参与的心态参展,剪彩完后,他连自己的一票都没投,就趁车匆匆回常州了。出人意料的是,在136副作品中,他竟以高票荣获了参展的大奖。
        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怡情养性、永不搁笔
        如果书作是生命激荡的感情型性印痕,那么,画作就是生命永恒的物质性存在。无论他画鸟虫花草,还是山水云雾,不仅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中还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眷恋和感恩,更使人想到他崇高和践行的“三乐”人生观。
        一是助人为乐。他不仅继承了大师们的高超技艺,还传承了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亮节。他在文联秘书长退休之后,主持书协工作,从不争名夺利。在他的带领下,常州书法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了常州书法晋京展,出版了大型作品集。并多次举办卷书画献爱心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他第一时间召开主席团成员会议,向全体书协会员发出捐款爱心的倡议书,又筹备抗震救灾书法展,义卖作品,募集资金达7万多元,深的社会各界好评;当省红十字会在奥体中心举办拯救“白血病人”的捐助活动时,他的书画作品卖出得最多;他还参与了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组织捐赠作品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绿化长江、万里造林”的捐赠活动。在建党90周年前期,为了慰问常州建设局、水利局、园林、环卫、公交车等行业的职工,感谢他们为美化市容作出的贡献,他又组织市内的书法家在600把扇子上留墨捐赠。助人为乐的理念已经融化在他的血脉中。
        二是知足常乐。他长怀着感恩的心理面对当今的生活。在精神上,他回顾自己在坎坷的艺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得到了恩师的指点,领导的关怀,朋友的激励,亲人的关爱,感到无比欣慰。在物质生活上讲,他退休后,享受着副处级待遇,生活蒸蒸日上,无忧无虑。再想想自己清贫的童年,已感到当今生活的富足。更为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一个有影响的艺术家,已经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周围的人,所以,面对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他始终坚守着艺术家应有的道德底线。
        三是自寻欢乐。如今,他已经成功名就,照例可以像有些人一样搁笔封刀了。然而,他丝毫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虽然,他无意再参加当今潜规则太多的各类赛评比,但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却不肯停止自己的脚步。书画创作不仅填补了他晚年少年宫或的空白,还有强身健体,提神健脑的功效。同时也是传递友情的媒介。他在点横竖弯中寻觅着年轻时代奋斗的踪迹,在一撇一捺的聆听着自己足音的回响,每一个完美的折扣和钩都给他无限的愉悦,从中找到了少年时用枝干在地上作画的欢乐

        他,如今的三乐斋主。他画的牡丹,却无心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让人赏心悦目;他画青松,却无意像青松那样苍劲挺拔,让人瞻望仰崇拜,他没画水仙,却饱蘸着“三乐”的理念,将自己的艺术人生描绘成这样一株淡雅的水仙---把洁白肥嫩的根须轻轻插入碧水下那堆细润的鹅暖石里,再颀长挺秀的绿叶中绽放出如玉的素花,不停地向人间吐露出一缕缕沁人心腑的暗香!

        三乐斋,恬然平静的镶嵌在广仁路小区的名宅中,并不显眼。然后,当你踏入前堂,悬挂两壁的字画映入眼帘,便顿感室内气度不凡:那运笔如行云流水的草书,每一撇每一捺,都遒劲有力,似淬火的刀,如开口的剑,字里行间无不透射出一种刚直不阿,桀骜不驯的秉性,凝眸细品间,一位中等身材的长者迎了上来。他圆脸上,驾着一副细边眼睛镜,后面闪动着慈祥而明澈的目光,不用介绍,便知这位儒雅朴质的长者就是斋主刘秋农了。他将我们引入工作室。室内书画盈橱,墨香满屋,使人联想到唐人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定后,我们的思绪便乘上他回忆的舴艋,沿着它的艺术人生的溪流,回溯而上,伴随他穿越无声无色的时光,浏览他有声有色的人生画卷。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5(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