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作品评论
      分享到: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资与收藏

        作者:赵力 2012-07-05 08:56:43 来源:网络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资与收藏
        1977年何多苓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1980年他的毕业创作《春风已经苏醒》让他声名鹊起,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上集中描绘单个的人,用背景、环境渲染情绪和气氛;精微的细节描绘服从于画面的整体效果;形与色并重,善于用柔和的中间色调,这些特征成为了何多苓早期风格的主要特征。这件作品参加了1982年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法国春季沙龙展”,1981年它被中国美术馆以550元的价格收藏,开创了国内公共艺术机构收藏年轻艺术家的先河。



          1984年,何多苓创作的《青春》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获得铜奖。1988年,何多苓创作的油画《小翟》参加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获得了“摩纳哥政府奖”。何多苓创作的连环画《雪雁》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2003年在中国油画展上,何多苓获得了“中国油画艺术奖”。作品获奖的记录,是对于何多苓作品所具有的诗意、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气质的艺术价值的社会肯定,由此更引发了全球艺术收藏界普遍关注。



          1988年以来,何多苓艺术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而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以个人艺术展览和重要的群体艺术展览为主,譬如何多苓先后在日本福冈、中国美术馆、台湾高雄的山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何多苓还参加了为数众多的重要群展,例如1994年的“中国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6年上海双年展、2001年德国卡塞尔的“四川美院展”、2001年的“学院与非学院”展、2003年的“中国油画五十家”展览、2005年的成都双年展、2006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7年参加“中国名家肖像展”、2009年的“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等等。



          在作品的频频获奖和画展的成功举办的同时,日本福冈美术馆、山艺术基金会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的收藏也随之展开,而这些公共机构的收藏纪录也为何多苓作品在市场中的优异表现和行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机构中,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案例,从1987年开始山艺术基金会率先开始整体性地购藏何多苓的精品画作,前后共购藏了50多件,几乎包括了何多苓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系列。山艺术基金会的收藏活动,也随即带动了台湾地区对于何多苓作品的收藏热潮,并进一步引发了东南亚地区收藏界对于何多苓艺术的关注度。2000年开始,山艺术基金会陆续将这些作品出售,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流向就是东南亚私人或机构性的购藏,而东南亚华人圈购买力的不断拓展,也进一步扩展了何多苓作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



          画廊参与夯实收藏基础



          画廊对于何多苓作品的关注,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然在这一时期国内画廊仍处于幼稚期,担任主角的是海外画廊。这一时期关注何多苓作品的海外画廊,分为海外华人圈的画廊如香港地区的画廊,此外还有欧美地区的画廊。这些画廊的参与,初步建立起何多苓在海外的画廊销售渠道和价格体系,也是何多苓对外市场拓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进入新世纪,国内画廊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国内画廊一方面具有艺术推广的重要功能,一方面也为艺术家深植本土市场而拓展市场空间献计献策。在与国内画廊的合作上,艺术知名度高、公共收藏率先启动的艺术家何多苓很早就引起北京、上海等地画廊的目光,其中阶段性地代理过何多苓作品的画廊主要有上海地区的艺博画廊、视平线画廊,北京地区的环碧堂画廊。这些画廊针对何多苓作品的经营策略主要是通过举办个人画展的方式,2000年以来何多苓多次在这些画廊中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册,由于何多苓严肃认真的合作态度,这些展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些在商业机构中所举办的学术性展览,也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作品购藏情况也达到了空前成功的程度,遂成为国内画廊市场中的成功范例。



          进入拍卖导致热点聚焦



          90年代初期中国油画才开始进入艺术品拍卖的市场领域,由于何多苓艺术业已建立起来的广泛影响力,所以其作品也随即成为了中国油画早期拍卖活动中的热点聚焦。早在1994年,何多苓“彝族风情”系列作品中的《火把节的黄昏》就出现在拍卖市场中,这件作品曾参展1994年何多苓中国美术馆个展,故而吸引了收藏家的广泛兴趣,当时以10.12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个价格既是何多苓作品拍卖的起点价格,同时也成为了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拍卖市场的标竿价格,最终也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抢占拍卖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随后的90年代,何多苓作品共有8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陆续亮相,5件成交,成交率达到了63%,这在当时的拍卖活动中位列前茅。在价格方面,1995年、1996年何多苓彝族系列作品《少女与马》和《打黄伞的女人》,先后在中国嘉德(微博)(微博)(微博)“油画雕塑专场”中成功拍卖,均以13.2万元的价格成交,继续维持了拍卖价格的高位运行。



          行情的高位展开



          2001年到2004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何多苓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数量明显增多,而价格也有了明显的走高趋势。在这4年里,何多苓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成交率为66.67%,成交额达到了320.28万元,作品的均价也达到了20.01万元,相比90年代的拍卖价格呈现出1倍以上的增长幅度。其中,2001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上拍的《今夕何年》(1992年创作),是何多苓90年代创作中的名作,也是当场拍卖图录封面,引起市场的激烈竞拍,最终以41.8万元的高价成交,创出了何多苓作品在拍卖市场的当时最高价;而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专场中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又以55万元高价成交。何多苓作品拍卖纪录在两年之内连续被刷新的事实,充分表明了购买力对于何多苓作品的强烈热衷。此外,何多苓80年代创作的“彝族风情”系列作品在当时的拍卖市场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好评,拍卖价格呈现持续的增长,如中国嘉德2001年春拍专场中的《坐在山旁的女人》,以30.8万元成交;中国嘉德2002年春拍专场的《向树走去》,以27.5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整个90年代,这类作品的拍卖价格仍普遍处于15万元的平均价格线,其价格增长已近2倍。



          行情整体增长中的高价表现



          2005年到2006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的快速发展期。这种发展趋势基本与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走势相一致。2005年何多苓作品有44件作品上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上拍量的增加并没有影响何多苓的作品成交率,41件成功拍出,成交率达到了创纪录的93%,市场对于何多苓作品的追捧程度可见一斑。在这一年何多苓的拍卖总额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为1411.85万元的成交额,拍卖均价为34.43万元,平均增长了72%。其中,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专场中的《小翟的肖像》(1997年创作)以101.2万元的高价成交,单价首次突破100万元大关,是何多苓作品参与拍卖以来最具里程碑式意义的价格,同样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同件作品曾在中国嘉德上拍过,结果却是未能成交。此外,何多苓2000年之后创作的“躺着的女孩”、“婴孩”和“舞者”系列作品也开始较多的在拍卖现场出现,虽然在一般意义上新作往往会受到买家的忽视,但是从这些何多苓新作的拍卖结果而言,情况则恰恰相反:这类作品的绝对价格只是略低于平均价格,但是其中的精品仍不断创出高价,如何多苓的《母女》(2005年创作)就以74.78万元高价成交。



          何多苓作品在2006年的全年上拍量达到了102件,成交了73件,成交率依旧保持在71%的水平,成交额继续扩大为2922.37万元,作品均价继续增长至40.03万元。其中,北京华辰2006年春拍的《空间》(1999年创作),堪称何多苓作品《小翟》的姊妹篇,是何多苓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件力作,作品最终以220万元高价成交。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再次在拍卖市场亮相,创下了高达330万元的成交纪录,这件作品在3年之内价格上涨了445%,其上涨幅度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外,何多苓的新作系列如“婴儿”系列作品,也受到了藏家的追捧,北京华辰2006年秋拍的《丽丽》(2001年创作)即以46.2万元的价格成交。



          阶段性的行情高峰



          2007年至2008年是何多苓作品行情的阶段性高峰期。2007年何多苓作品的上拍量出现缩量,反映了卖方惜售等待高价的心态。上拍量虽然减少到了71件,成交率仍为73%,而成交额却依旧达到了2472.12万元,作品均价也依旧达到了47.54万元。2008年的春季拍卖是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自2006年以来的行情高点,这同样具体反映于何多苓的作品行情之上。北京翰海2008年春拍卖的《小翟和龙舌兰——向弗里达致敬》(2007年创作)以408.8万元成交,创出了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2008年秋季拍卖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作品价格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向下调整。虽然受制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何多苓作品行情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如2008年何多苓作品的全年上拍量降至49件,但成交率仍保持在70%以上。其作品的价格表现也相对稳定,35件拍品的总成交额仍达到了1952.74万元,尤其是其作品的均价不跌反升,达到了55.79万元的水平,仍增长了17%。此外,何多苓的《向树走去》(1989年创作)再现于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专场,以231万元成交,较2002年中国嘉德27.5万元的成交价,5年增长了740%;而《窗前的女人》也在北京保利以212.8万元成交,成为了全场拍卖的亮点之一。



          行情回复中的重要支撑力



          2009年至今是何多苓作品行情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由于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市场整体行情出现调整,卖家流露出明显的惜售情绪,因此自2009年至今只有28件何多苓的作品上拍。其中,成交数量为19件,作品均价仍高达47.6万元。而在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行情已经出现局部性的转暖,其中何多苓作品个人行情的率先回复即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力。具体情况是,在2010年春季拍卖市场中何多苓有3件作品的价格超过100万元,其中的《小绿人》(2008年创作)、《躺着的女孩》(2007年创作)均属于其新作的系列,分别拍出了112万元和145.6万元的成交价格。



          后市发展得到广泛认同



          基于何多苓作品市场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在行情波动期的突出表现,其后市发展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样的判断主要来自于,1、何多苓作品具有有良好的公共收藏纪录,2、海内外一级市场中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型藏家,收藏力量坚实可靠,3、何多苓自身创作严肃认真,反对“批量生产”,从来不会为市场而创作,4、近期基于何多苓创作的艺术价值判断而开始介入的收藏机构,将进一步降低其作品市场炒作的风险,对其作品价格的未来走向起到明确的引领作用。而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对于自己最新的创作何多苓是这么看的:“在我看来,中国收藏家的审美趣味还是喜欢非常写实的。所以,实际上大量的藏家还是比较喜欢我过去的画,因为精细得多,所有的角度都画到了,而不像现在有些地方都是虚掉的。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前进,我想很多人会越来越接受别的东西。”这段话也充分显示出了艺术家的洞见、自信和前瞻性,而依据历史的经验,这样的艺术家往往是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对象。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8(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