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砚边点滴

        作者:冯远2011-06-01 18:42:4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绘画对我来说,是将某种出自灵府的感觉诉诸绢素。那感觉有时意外骤至,有时转瞬无踪。说来似乎有些弄玄,可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来自日课修炼。

          比起旁人来,我要愚拙得多。作画时既颇费思量,起稿又多更易,一遍即成者甚少。可一旦入得画中,倒也纵横恣肆、全无顾忌,只可惜得意者不多。

          在对比中求和谐统一,乃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最要。中国画借着线条的节律、笔法的多变,墨色的韵味以及笔墨色相的交融浑成,点、线、面、墨色团块在二维空间中的交错变幻,结构成折射情感的视觉旋律。这也是我多年来苦苦追求的。为了求得艺术表现上的自由与和谐,我通常视不同体裁、内容而采用不同手法表达彼时彼地心境下的不同感受,假若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形式,没有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述出来,便是干瘪的。反之,假若只有一个中看的形式和驾轻就熟的技巧,那么形式也会是单薄的。

          中国画的欣赏在汉唐前推崇对观者的教化、劝戒、醒世等功效。宋元以降,着重为表现生活情调的清淡雅致,及至明清,偏重于笔墨技巧,成为文人墨客“清玩”的艺术。然而笔墨技艺越玩越精妙,活泼泼的灵魂却越玩越轻薄。我疑惑: “玩”究竟能否越玩越博大,越玩越有深度,越有冲击力?我也玩,却不敢“清玩”,倒常常“正襟危坐”、殚思竭虑,经营那不讨好的构造。

          绘事之本,贵在“气”。气旺则笔走龙蛇;气弱则阴柔迷顿。气者,以我理解:是胆识、学养、胸怀、气质合于一腔而自然流露溢现于外者。技能是可视的,能够揣摩;气是可感的,却难以捉摸;然而画家作品与鉴者之间的交流必先从那难以捉摸的“气”的对接中开始。因而一是气,一是技,以此二者判断作品优劣;二者不可偏废。有气无技者不免霸蛮,有技无气者则失之赢弱。

          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笔墨技艺到元明清已成为十完整的有机结构。尺幅天地、点画勾斫,一一皆有定式。这种定式既可能造就大师,也可能室息后来学子。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平稳发展、绝少跌宕起伏的中国绘画史。虽代有人杰,不乏骇世之作和艺术上的至理名言,但以今天的眼光去审度历史上所有的创新,似乎都没有能够越出传统的界圈,即便越出也走得不远。我甚至以为:许多早有定论的名家,除了他们的作品在经营结构、物象造型方面把握了自身特点以外,在笔墨技艺方面只比前人向更精熟推进了一步。传承的习性在这些名家作品中都显现得过于突出。

          据说,几乎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部落先民都酷爱色彩。我想:未来中国画的出路也许正在于色彩!当然强调固有色和情感意味的中国画色彩不同于光照下的西洋绘画的分析色彩,它应该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和谐。艺术发展的规律不同于人类物种的发展规律,前者是变化的规律,后者则是进化规律。最为原始古典的艺术可能孕育了最为现代的新潮艺术,而最为前卫的艺术则可能是变幻了形式、赋予了现代审美趣味的原始、古典艺术。艺术达到某种极致,便将“回归”,如此轮回,螺旋发展。

          芝术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然而艺术创造毕竟又有限制,艺术家便是在自由和不自由间进行创造。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