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分享到:

      立足书法传统 张扬时代个性——王凯英书法评析 文/傅德锋

        作者:傅德锋2012-03-21 11:55:14 来源:网络
        在沈鹏先生的课题班里,山东聊城的王凯英女士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影响。那是在2009年8月我在北京做完胡抗美和曾翔二位先生的专访之后的的某一天,王厚祥兄邀我至“曾来德艺术中心”见面,恰逢“课题班学员作品点评会”正在那里进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是结交同道,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会后,曾来德先生宴请大家,书家们共有三桌之多,我和曾来德、刘洪彪先生以及王厚祥、刘京闻、诸葛丽娜、白锐几位同坐一桌,互相敬酒当中,邻桌的一位大姐笑容可掬,非常富有亲和力,经王厚祥兄介绍,我们互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位大姐还给我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书法折页,说要我多提批评意见,言谈举止当中透出一种对书法艺术的无比热爱和对朋友同道的信任和坦诚。自然随意,毫无做作,她就是书法家王凯英女士。
        有了那一次的接触,终归是一次互相交往的铺垫。此番策划推出“沈鹏课题班”系列评论,写到王凯英女士,便丝毫没有那种因为不熟悉而带来的任何障碍。接到参加由曾来德先生题写刊头并为之作序命名为“第一阵营”的本次系列评论的征稿通知后,王凯英女士十分认真地给我发来了自己的艺术资料,并多次致电和短信联系,其态度不可谓不严谨,其行事不可谓不真诚。
        我偿以为,写自己不熟悉的书家可以畅所欲言,而写自己熟悉的书家也大可不必因为友谊、交情等因素而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王凯英这位自小在军营长大的女性书家,骨子里有一种既细腻又豪放的个人气质。反映到书法方面,她的章草写得应规入距,毫厘不爽,但又不属于那种规规于成法,斤斤于点画的刻意的描头画脚者。其作品有一种儒雅大方的文人气息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在遵循古法的前提之下尽情展现着自己的自由心性。这次,她给我提供的除了写得更为见功见性的章草作品之外,还有几幅大草作品,使我能够分明感觉到自那年分别之后她在二三年的生活时段里,自己在书法上感悟之明显,进步之神速。
        一般而言,女性书家的笔下,理应体现那种温润细腻和柔和婉美的情致,这也比较符合女性的自身特点。但事实往往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江南才女顾柯红的大草刚刚令我精神一振,紧接着,山东女杰王凯英的章草和大草作品又使我眼前一亮。看来当代的女性书家早已不满足于那种状如“小家碧玉”式的情调显露,而是紧跟了时代的步伐,在“尊重传统,张扬个性”的时代主旋律下,欲与须眉一争高低,一较高下。我觉得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其实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在实现男女平等的当下,其实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在家庭生活当中似乎已经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从根本上几乎取代了男性的“家长地位”,想来也是对由来已久的“男尊女卑”腐朽思想的一个反正吧!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背景下,许多女性书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草书特别是大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也是一种时代的特色和历史的进步吧。
        王凯英女士的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神采飞扬的草书作品当中,透视出一种个人生命情感的勃发,生动的笔墨,体现着自己艺术才情的丰富。古人云:“深识书者,不见字形,惟观神采”。这句话要辩证地来理解,所谓“不见字形”,并非是不讲究结体笔法,而是更为注重艺术情境的深刻表达。“不见字形”者,盖因不拘泥于一点一画是也,若是完全不重技术,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设若“惟见字形”,规规也,斤斤焉,法度无所不在,神采淡然无存,则此时之法度反而成为了一种羁绊,束缚了书家的个性,扼杀了自由心性。因此,王凯英在这一方面有较好的分寸尺度的把握。毕竟法与情、法与理、理与法三者之间是互为依托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草书,有多种途径。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先打好一定的正书基础,然后学习行书、章草、小草,直至大草。王凯英女士似乎就是在走这样的一条比较通用也比较稳妥的路子。我虽未见过她的篆隶书和楷书作品,但从其章草和大草作品来看,篆书的中锋用笔、隶书的方折用笔和楷书用笔的精微细腻都有较好的展现。其早些年的作品,尚有一些“不拘法度”的随意之作,带有一些流行色的味道。但现在的作品,其功力面目早已大非昔日。或许以前的“不拘法度”,往往是未能真正谙熟法度,现在的“不拘法度”才更是进一步熟谙法度之后对成法的某种有意识的超越。这在她的大草作品当中有着较好的体现。她的大草作品,有着小草的精致细腻,章草的高古朴拙和旭素狂草的颠逸洒脱和明清草书的起伏跌宕,其中尚不乏二王的行草的流美飘逸和孙过庭《书谱》的质朴无华。
        特别是章草的结体和用笔在大草书中的自然融入,非常有助于提升草书的格调,在很大程度上可免于流滑熟俗之弊,得古朴典雅之趣。正是因为王凯英有着很深厚的章草功底,当她进一步主攻大草的时候,就有了大胆融合的本钱和基础。草书不难于线条的缠绕和点画的飞动,而难于沉静入骨,气象浑穆。动态是表象,静态是内质,缺少了静穆的因素,飞动也就往往会流于浮滑。优秀的草书作品特别是大草作品,大多是静中寓动,动中寓静的,一味缠绕狂驰,难免满纸飞白,圈眼纷呈,若音乐之中缺乏休止,演唱之中没有虚实,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宣泄,精神气格难免会打了折扣,境界不高。王凯英在自己的大草创作当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精义奥妙,下笔有由,功性相合,以情驭法,临机生发,其大草作品也就具备了既夺人眼目,又耐人寻味的双重效果。
        可能有人会觉得王凯英书法个性风格还不甚明显,我倒是觉得,这恰恰才是符合学习书法的根本规律的。过早的风格定型未必就是好事,对传统的不能深入反而才是令人担忧的。王凯英女士大可不必在意是否“创作”出了自己的风格,而应继续向传统深度掘进。既然最终选择大草,且选择走一条多种风格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创作路子,那就不妨将历代草书经典作品进一步深加临习。根深方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有足够长的绳索,方能从较深的井里打出自己需要的水来。倘以“三尺之索汲七尺之水”,则终难游刃有余,事遂人愿。
        作为凯英女士,认识既已到位,方法或已找对,真正走向全面成功的未来之路还会遥远吗?!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