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是文物守护人,也是文化传播者

        作者:苏锐2024-06-21 08:33: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每打开库房里的一册古籍,就像打开一套全新的“拼图”,各类历史信息能否高质量展示,考验着保管和修复人员的业务技能。

        “读研究生期间我曾来过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古籍修复现场,那时候对于怎么把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心里还没底。”王钊学的是“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如今,他已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任古籍保管员5年,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于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摸底信息、编目修复……王钊在掌握古籍保护工作内容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指出:“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对古籍保护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激励。每两年,王钊和同事都要对馆藏两万多册古籍进行一次整体检查,根据古籍受损情况制订修复计划。

        现在,王钊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在思考如何让古籍“走”出库房、贴近大众。王钊到杜甫草堂博物馆工作后,他的母亲养成了逛博物馆的习惯。有时,母亲会拍一些书画类展品的照片发给王钊,问他装裱技艺的水平怎么样。家中一位亲戚还将珍藏的一套“四书五经”交给他“练手”。在王钊看来,这都是家人、朋友对他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家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广大文物工作者心里,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都在传递。前不久,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成果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年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得到消息那一刻,跋山遗址群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高兴极了。2020年至今,李罡往返跋山遗址群的次数已难以统计。有时候他住在沂水县城的酒店,有时候在遗址忙到很晚,就干脆在考古工地旁的工棚住一宿。

        能够保持这样的投入状态和工作节奏,离不开家人朋友的默默支持。李罡也常鼓励他们多到博物馆看一看,那里不仅有文物,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能够与历史“对话”。“跋山遗址群旁边就是水库,晚上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历史的车轮碾过。”李罡说,他常常想象10万年前的人类在附近使用象牙质铲形器进行劳作或狩猎的画面。

        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李罡现在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应邀到高校讲座,围绕跋山遗址群、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给青年学子作报告。有时候,性格内敛的他也会出镜接受媒体采访,介绍案头的工作,解读跋山遗址群的重要发现。

        李罡坦言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如果能通过一次讲座让几百名学子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通过一次媒体采访让更多人知道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李罡说。

        文物保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离不开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坚守,来自社会的关注也为这项工作提供着动能。

        “10年前聊起文物保护,身边朋友还无从谈起。现在,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了解我的工作内容。”鲁茜是湖北武汉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工作12年的她,除了修复馆藏青铜器之外,主要工作是文物保管,内容包括测量文物仓库温湿度、对文物定期清洁保养、配合相关研究进行文物调取。

        鲁茜说,如今她的工作被朋友敬佩。一些朋友受到她的影响,把逛博物馆当作时尚的休闲方式。前来武汉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日渐增多,鲁茜注意到,博物馆的社教活动吸引了众多小朋友。“每当博物馆开设小志愿者培训班,亲戚朋友都会主动询问,想让孩子体验一下讲解员的工作,参与社会实践。”鲁茜说,社会关注度的提高,让她的工作劲头儿更足了。

        (统稿:苏锐 参与采写:苏锐、付远书、瞿祥涛)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