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陕西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大写意绘画的隐退与再回归

        作者:陈磊2024-06-01 08:59:15 来源:美术报

        大写意绘画的隐退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在官方与行业内部的展览中。它的隐退,反映了传统绘画精神在当代艺术创造上的难以为继。解析其原因,并提供可行性方案,或许还能实现大写意绘画的再回归。

        当代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的缺失

        大写意绘画隐退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大写意精神的缺失;这直接影响到了艺术观念的认知、艺术评价的标准,改变了艺术表现的手法、艺术创作的风格,最终破坏了大写意绘画的艺术呈现。

        西方绘画体系的引入,尤其是写实绘画与科学训练方式的普及,推动了以素描为基础的艺术观念的认知。引西入中也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画原来的面貌。虽然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有了整体的提升,但也使得传统中国画讲求的写意精神与意境营造让位给了写实追求与真境图绘。

        写实的审美风格及其纯熟的技法表现,成为当下各类官方展览相对通行的标准;当然,这也是不同审美趣好、不同艺术修养的评委们之间调和与兼顾的结果,造成了各类官方展览评审的保守倾向。审美理念的变迁,评价标准的保守,从“立法”与“司法”的层面直接扼杀掉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尤其是所谓“雅俗共赏”的标准,是写意精神尤其是大写意精神最大的困厄。

        写意精神的缺失导致中国画中原本可以辅助造型、塑造意象的手法的缺位;特别是笔墨的写意性,及其能与造型相得益彰、并引发观者在赋象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特质,也一并消失。此外,笔墨的审美品格如书卷气、文人气、古雅美等,以及密切相关的艺品、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等,也都无法再参与到画品的塑造中了。

        工笔绘画大行其道,笔墨重新降回到最为基础的造型功用,也仅仅是发挥着使用层面的材料属性的功用。物象的写实与精谨细致的描绘,又被视作作品“工作量”的体现;如此,写绘改成制作,小幅换成大幅,粗笔转成细笔,落墨替代以晕染,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变为精致的平庸,形成了当下各种展览中作品风格雷同而又单一的面貌。

        值得说明的是,水墨不同于写意。大量的水墨作品,看似是大写意般地挥洒,实则与写意差别极大。水墨是中国画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的重要方式,也拓宽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边界;但水墨中对传统笔墨丰富性、多样性表现能力的漠视,尤其是缺少典型形象的塑造,导致水墨绘画整体的韵味单薄。

        大写意绘画对综合修养的要求

        写意绘画精神缺失,其中大写意绘画精神遭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其根本原因是画家综合修养的缺失。大写意绘画有比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当下与传统文化语境割裂,同样是造成写意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大写意画家,如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写意绘画的综合修养包括精湛的笔墨功力、一定的造型水平、隽永意味的意象塑造能力、诗书画的综合修养等。

        笔墨是中国写意绘画的底线,更是大写意绘画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大写意绘画的笔墨有风格的侧重,或是质朴浑厚的篆籀气息,或是老辣苍茫的金石气息,或是游刃有余的草书挥洒。一方面,以书入画的笔墨书写消解了对物象描绘绝对逼真的需求,能够引发联想与赋象的笔墨补足了物象表达的形质要求。另一方面,笔墨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部分,原本有着丰富技巧、变化乃至符号抽象的书法,就已经具备了审美艺术的价值;以笔墨写物象,正可以满足大写意绘画所追求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的审美期待,而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

        当然,笔墨的书写与挥洒,需要一定的造型功底。否则也会面临着“不似为欺世”(齐白石语)的批评,如倪瓒所绘被人批评说不知是竹叶还是麻叶,吴昌硕所绘被人批评说不能分辨是竹叶还是松针。“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元倪瓒语)的理念很容易成为低水平的大写意绘画糊涂乱抹的托词,更可能偏离了作为绘画本体的形象的塑造。

        大写意绘画除了基本的笔墨技巧外,更要有“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语)。“可贵者胆”,即是画家要有戛然独造的勇气和精神,大胆突破先前的窠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东坡语),形成新的画面构造,既包括全篇的构图,也包括具体物象的构造。“所要者魂”,即是要求画家在形象的塑造上,除了表现事物的本真特质外,更要融入个人的审美体验,塑造意味隽永的意象。意象通过笔墨、构造呈现出来,一种画风即是一人画品;艺术家的学养、气质、思想,可以做到实实在在的直观展现。

        就外在特征来说,大写意绘画是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以书入画,画中带有书法之符号与抽象意趣;以书题诗,诗与画相得益彰。就这一外在特征来看,大写意绘画对画家的要求是较高的,更非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既需要艺术家的天赋,又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还需要日久持恒地写画,最终实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语)。


        陈磊(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