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国外 展会活动
      分享到:

      在“集”与“传”之间展示文化的共通性与连续性

        作者:李亦奕2024-05-26 08:10: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

          (2/3)百鸟图迹(微型雕塑) 汪正虹

          (3/3) 淬厉新之(纸本水墨) 王绍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处处都是外人”为题,意在通过艺术这一共通语言和方式,唤起人类共同愿望和理解。显然,这已经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更是一次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深刻触及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差异等问题。作为对总主题的回应,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提出了“美美与共——集”的概念,探索个体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感知自身与他者,以及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找归属感,力图通过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消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外人”焦虑,助力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和尊重差异的世界。 

        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板块“集”,和由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的板块“传”。 

        “‘美美与共——集’的主题是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展区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王小松表示,“集”象征着飞鸟栖息在树梢之上,也可以是文人墨客对于雅集的简称。“集”强调融合,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不同身份、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目的、不同媒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样性的汇聚。它是一种邀请,一种吸收和接纳,创造出对话、沟通和互相的理解。姜俊也表示,主题“集”是希望重新回归人类的“共通性”话语,在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下,创造新形式的“联合”和“共生”。

        在“集”板块中,100件散落于海外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的图像文献档案分别在档案柜和LED屏幕中展示。这些作品均入编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该项目是对现存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出版的重大文化工程,至今已历时近19年,共收集了1.2万余件(套)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图像,其中有3000余件/套的作品目前分藏于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占收录总作品量的1/4。

        本次中国国家馆展览展示了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五代董源的《溪岸图》、宋代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元代倪瓒的《虞山林壑图》、明代董其昌的《江山秋霁图》、清代吴历的《墨井草堂消夏图》等海外藏绘画名作,通过“他者”视角对其进行文献梳理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传历程,以图证史。

        策展团队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展示与传播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来促进文化交流上。如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在展厅中属于它的“图像档案柜”中有近百页的文献档案,除了载有本件作品的《宋画全集》实体书展示外,还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研究为基础,将画后历代题跋、印章以中英文呈现,这不仅直观体现了西方研究者对中国绘画的解读,更易让西方观众进入中国绘画的语言体系;与此同时,也让中国观众看到“外人”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展柜中的另一组文献——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则代表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连接和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下的“山水精神”是互通的。

        在“传”板块中,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开新的创作,从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元素切入,与古为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集文化,也强调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传承”。

        施慧的“书非书”系列作品通过对材料文化性及生命体察的持续关注,编织东方精神文脉。作品《永字八法》以“结绳”来演绎中国书法的意韵,书法的抑扬顿挫在结绳这里转化为一种绞结捻转,形成一种陌生与熟悉、传统与当下的互文。作品《沉思》以散落的遗迹般的石块为意象,石块上编织有残存的来自书法和古籍书页的文字。《读碑》这件作品用宣纸进行编织,塑造成碑的样式,以素白之风表现古朴和清纯,赋予了“读碑”新的心境与意义。

        汪正虹的行为艺术作品《百鸟图迹》的灵感来自五代时期的画家黄筌所作《写生珍禽图》。她将画面中的各种鸟类以微型雕塑的形式携带到展览现场。艺术家与佩戴鸟形的行为者一起,让身体模仿鸟的千姿百态,以游走的方式,穿梭在各个不同场景,营造出千鸟齐聚的景象,反思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王绍强的作品《淬厉新之》通过对精心选取的宋代绘画进行画学研究和形式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当代水墨的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了内在的“道”和生命的灵性,触及观者心灵深处的安宁与禅悟。焦兴涛的一组名为《魂·韵》的影像雕塑装置,利用工业时代的遗留材料——比如铜和铁,来塑造传统中国的人物形象,艺术家想表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车建全连续20年拍摄同一座亭子及其周边的环境变化,其作品《亭》探究了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及自然景观变迁,同时展现了无法预测的宇宙和社会。邱振中的户外雕塑《状态》将书法的抽象元素——线,融入三维空间中,成为了“园林”的灵魂。朱金石的《宣纸塔》灵感源自中国绘画中的建筑图像——塔,作品由数千张宣纸、棉线、竹竿等环保材料组成,构建了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象征的巨型内置灯光塔状装置,映射了世界各国塔的文化与哲学寓意。

        无论是将传统形象以现代艺术的语言转译,还是对古典题材进行当代的重新处理,都体现出参展艺术家在创新中寻求文化的连续性与当代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集”和“传”之间,展览还借鉴了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用图像文献学的方式在展示墙上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

        以艺术史的叙事角度,从图像理论到山水景观,再到人文世界观,展览的所有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对内重塑自身,对外连接世界,促使人们去重新思考关于图像与艺术史、哲学与文化的知识体系。相较各国国家馆的展览,中国国家馆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中国国家馆不仅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转化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这种‘拟古不仿古’的理念,正是我们策划中国馆展览时所坚持的核心。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来探讨和表达现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艺术舞台上的创新和开放态度。”王小松说。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