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展会活动
      分享到:

      黄铁山:乡关何处水云间

        作者:屈菡2024-05-26 08:07: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黄铁山:乡关何处水云间
        金色伴晚秋(水彩) 33×83.5厘米  1984年  黄铁山  中国美术馆藏

        走进黄铁山的水彩艺术世界,仿佛融入梦中水乡。苍老而坚强的农舍、广阔而成熟的田野、茂密而葱郁的树林、氤氲而清新的晨雾、透亮而柔和的清波……这是画家眼中的故乡,更是他心中的故乡。在黄铁山的画中,有亲切的自然景物,有辛勤劳作的人们,还有一束贯穿始终的暖光,那是他所具有的温情与信念,更是他对家乡和祖国深沉的爱。

        日前,“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共展出黄铁山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水彩作品120余件(套)。一大早,85岁的黄铁山就来到展厅,向朋友介绍展出作品。尽管作品众多、跨时较长,但当他谈及每幅作品时,均是细致入微、饱含深情,仿佛创作就发生在昨天。

        1938年4月,黄铁山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的山门镇。1953年,他考入湖南省艺术师范学校,跟随王正德学习水彩画,并常随先生外出进行风景写生。1956年,黄铁山考入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今为湖北美术学院),师从魏正起、钱延康、孙葆昌学习水彩画,油画受教于杨立光、万昊,国画则受教于张振铎、王霞宙。1959年,黄铁山毕业后至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在美术组长陈白一的带领下,从事群众美术工作,并开始水彩画的创作。

        “水彩画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画种,我从15岁起与之结缘,朝朝暮暮,已度过70年。我沉醉于它水色交融的美感和变化莫测的表现力,如舍此便丧失了它作为独立画种的存在价值,但若只求水色效果,囿于轻描淡写的藩篱,那么水彩就永远只能甘于画坛末流的地位。我一直在试图突破一般水彩画的创作模式,致力创作出既有鲜明的水彩特色,又有丰富的绘画表现力,还具有较深思想内涵和意境的水彩画。”黄铁山表示。

        驻足在作品前,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内心的真挚感情。黄铁山崇尚大自然的美,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把写生当作向客观自然学习并与之交流的重要手段。他能敏锐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把自己对美的感受用抒情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

        在黄铁山看来,写生是锻炼水彩画造型和色彩基本功的最好方式,水彩要求的稳、准、狠的手法以及敏锐的色彩感觉和捕捉能力,只能从写生中来。写生也是提高水彩画技巧的捷径,在面对写生对象进行激情抒写时,技巧才能油然而生,并在不断的练习中驾轻就熟。写生更是沟通生活和创作的最好桥梁,写生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和积累的原始素材,永远是创作的源泉。

        在练就眼力和手力的同时,黄铁山主张艺术家增强感悟力,在他看来,画家不能只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看,去感知、去领悟,这样才能领悟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使作品形神兼备,具备艺术感染力。

        此次展览展出了黄铁山在1984年创作的《金色伴晚秋》,作品中透出他对乡土的深情厚谊。“我曾在湘西农村工作了一年,和农民有比较深的感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返回旧地。有一天在落日余晖中,我看到一位老农妇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她吃苦耐劳、坚毅而知足的形象,既令人崇敬,又不禁让人心酸。此外,金黄色晚霞的色调,老妇蹲地形成的整体外形和晒谷耙的长直线的对比,粗毛巾和饱经风霜的手的肌理,也对我画面的形式感有所启发。”黄铁山说。

        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水彩画首次作为独立画种而设立展区。为使水彩画更加蓬勃发展,在1985年召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黄铁山与吴冠中、古元等联名提出举办第一次水彩画展览的提议。1985年,首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在杭州举办,并连续举办至今,此外还举办了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等独立的水彩画大展。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水彩画艺委会,黄铁山受聘为委员,随后担任第二届、第三届主任,第四届、第五届名誉主任。

        作为中国水彩画的学术带头人,黄铁山在传承古典水彩技法传统的基础上,成功借鉴多个画种表现技法的长处,营造出富有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光影和色调效果,实现了水彩画的创新。

        “水彩画作为一个舶来画种,自然要以西画为体,但又必须以中画为用,并逐步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去实现其脱胎换骨的再造,以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体系。只有这样,中国水彩才能自立于世界水彩画坛。”黄铁山说。

        晚年,黄铁山回归故乡。故乡对于他而言,已不仅是一种地域归属,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此时,因“时空过滤”而生出的文化乡愁,使其作品的审美内涵日臻丰富与深刻。在他近年所作的《故乡组画》中,湿润的水汽和天光相互穿透,望乡人的思绪顺着溪流江河、沿着乡路山径飘向故里,平凡的景物笼罩着动人的诗意,从而变得别开生面。

        此次,黄铁山将参展的71件(套)作品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他有些不舍,也为此感到欣慰。

        “作为一个生长在偏僻山乡的画家,我总是怀着对自然的挚爱,始终以小学生的态度‘生疏地’追寻对自然的新感受,尽量质朴无华地按照自然本身的面孔忠实地加以刻画,并以此求得和观者的共鸣。”黄铁山说。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