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贵州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姚华:一代通人

        作者:奕品2024-05-26 08:05: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姚华:一代通人
        须磨旧藏·春可悦山水(国画) 140×35厘米  1922年 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庵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光绪丁酉科(1897)举人、甲辰科(1904)进士,曾被公派日本习法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国,由工部改派邮传部任主事、科长。入民国后,几度当选国会议员,参政议政并参与中华民国首部宪法编纂。后弃政从学,先后执教于清华学堂、朝阳大学、高等师范、国立美专等校,先后执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他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誉为一代通人,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被鲁迅、郑振铎、陈叔通、郭沫若等人所盛赞。

        可以说,姚华是继郑珍、莫友芝后,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他与好友陈师曾声气相投,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其为人爽直豪迈,讲名节,重情义,不攀权贵。与梁启超、蹇季常、熊范舆、周大烈、林宰平、陈叔通、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凌文渊、陈筱庄、罗瘿公、罗复堪、李释堪、王瑶卿等交游至深。弟子中较著名者有吴宓、郑天挺、王伯群、王文华、邱石冥、王石之、高希舜等,梨园中梅兰芳、程砚秋、姚玉芙等亦执弟子礼甚恭。姚华不寿,但留下大量文采飞扬的诗词曲赋、观点独到的考释题跋和独具个性的书画颖拓。他一生著述颇丰,晚年亲自整理《弗堂类稿》31卷,由弟子王伯群资助出版,亦有《茫父风画集》《五言飞鸟集》《菉猗曲定》《书适》等著作。

        这样一位贵州先贤,也是清华大学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的国文教员,其长子姚鋈、幼子姚鋻均就学于清华。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即通过大量珍贵书画、文献、碑拓、刻铜、笺纸等实物,较全面地呈现姚华在诗词、书法、绘画、考据、篆刻、写铜画笺等领域的杰出才能与贡献,以期使观众了解一位才艺出众、立体饱满的茫父先生。

        姚华所处的时代,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处于大变局中,书画艺术亦受到强烈冲击,催生各种变革主张。如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蔡元培、王国维等则倡议“以美育代宗教”。同样有留学日本经历的陈衡恪,与姚华艺术主张一致,积极倡导文人画之价值,可谓志同道合,北方画坛一时有“姚陈”之称。

        姚华曾说:“予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他主张作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去藩篱,不瞻循,有情趣,写胸臆,始有佳遇”。其画得意境于诗心,得笔力于书法,得题材于古今图谱、身边草木,得活脱生气于自然与写生。好友陈衡恪《题姚重光山水画》诗注云:“重光画孤峭生硬,与我同趣。”一语点破二人共同遵奉的文人画观点,“孤峭生硬”固有别于画匠之流俗。

        在晚清民国的大变革时期,姚华与陈衡恪所推崇的中国画要追求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的全面修为,将唐宋以来中国“士夫画”“文人画”格局延续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展出的花卉、人物、山水等多种题材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其绘画风格干净清丽,充满了文人的气节,诗与画相互交融,堪称文人绘画的典范。而综观以姚华、陈衡恪为代表的民国早期京派书画家作品便能发现,民国初年的京派绘画群体已超越清中晚期之因循守旧,植根中国文人画传统,吸收借鉴日、欧绘画理念与技法,形成与写实倾向的融合派争流互补、共同推进现代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书画家,姚华的书法尤为时人所称颂。目前可见姚华最早书迹,是其稿本日课《读段注说文解字逐日札记》,为日常书札行书体,可以窥见其早期书法受到宋四家与颜真卿的影响。对《说文解字》及篆书的关注则贯穿其学问与书法,对篆书的特别偏好更源自他对同乡前辈郑珍、莫友芝的敬重与追摹,其篆书结字不出郘亭窠臼。楷书根柢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间涉唐宋诸家,中年后更熔铸汉魏碑体,小字细若游丝而又精劲如铁;榜书形成冷峻雄浑而不失中正秀逸。隶书、草书皆有姿态,成自家面目。1918年,民国政府创设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姚华成为首批教员,亦主要讲授书法,可知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贵阳经世学堂读书时期,姚华就表露出对金石之学的强烈兴趣和天分。戊戌科考失利,返乡奋力读书著述,遂有《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等金石学专著。从展览展出的碑帖、题跋、颖拓、篆刻等实物可以窥见,姚华尤以考据题跋见重于士林,不但法书精妙,其文辞之典雅、考据之详审、位置之经营,一时无两,其亲自奏刀的篆刻作品更是值得珍视。

        以金石学为基础,姚华还对刻铜文房,即上面镌刻有图案、文字的铜质文房用品,比如刻铜墨盒、刻铜镇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并不操刀刻铜,而是亲自在铜制文房表面写画,与张樾丞、张寿丞、姚锡久等铜师合作,创作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铜刻文房。在姚华与陈衡恪的参与、指导和推动下,铜师技艺迅速提升,能够以刀就铜,表现笔墨晕染的纸绢意趣,连山水皴法也能曲尽其妙,从而开创出书画名家与社会名流广泛参与铜刻文房的全盛时代。

        刘海粟曾说:“(贵州)近四百年来,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者,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此真知者之言。当我们回望民国时期的文坛时,像姚华这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先贤值得永远被铭记。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