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中法艺术交流的双向奔赴

        作者:余旭鸿2024-05-26 08:04: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油画) 赵无极

          (2/4)鲜花之一(国画) 林风眠

          (3/4)都市之恋(油画) 吴冠中

          (4/4) 粗枝大叶荷花(国画) 刘海粟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法两国都是拥有悠久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两国人民相互吸引,对彼此的文化精华由衷欣赏,也因此促成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交流。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5日至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5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爱丽舍宫同马克龙总统举行的会谈上强调:“中法都是文化大国,双方要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继续办好中法文化旅游年各项活动,积极推进文物联合保护修复工作和世界遗产地结好等合作。”

        在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中,美术交流至关重要。20世纪初,不少中国青年为追寻艺术之梦来到法国,后涌现出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一批杰出艺术家。他们不仅创作出大量经典艺术作品,而且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重大贡献。中法美术交流对两个国家的艺术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两国人民了解对方文化,也为两国日渐多元的艺术交流打下基础。

        艺术初心跨越中法

        1924年1月,留法学生林风眠与刘既漂、林文铮、吴大羽、王代之等在巴黎组织“霍普斯会”(海外艺术运动社)。2月,该会与旅法艺术团体“美术工学社”共同谋划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展览征稿函这样写道:“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蔡元培作为名誉会长在展览序言中强调会通中西的艺术思想:“夫欧洲美术参入中国风,自文艺中兴以还日益显著;而以今日为尤甚。足以征中西美术,自有互换所长之必要。采中国之所长,以加入欧风,欧洲美术家既试验之,然则采欧人之所长以加入中国风,岂非吾国美术家之责任耶?”

        蔡元培倡导“两种调和”:美术上中西调和,以及科学与艺术的调和。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的晚宴讲演中,他明确提出:“文化史上,科学与美术,总是同时发展。美术家得科学家的助力,技术愈能进步;科学家得美术家的助力,研究愈增兴趣。”

        “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是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第一个大型中国艺术展览,展出了包括宋画在内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与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法学生的近2000件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现代作品的集合展示、中国画和西画的联动对话,具有特殊的意义。

        1926年林风眠被聘为北平艺专校长,次年5月,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了“北平艺术大会”,2000余件的作品规模史无前例,他自己曾说“乃仿照法国沙龙办法,倡办大规模之‘艺术大会’,其目的在集中艺术力量,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于是以艺专为中心之北京艺术大会,即从此开始也”。同年,徐悲鸿回国,将法国学院派写实主义方法融入艺术创作,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之路。

        1928年,蔡元培与林风眠等在杭州创建国立艺术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办学宗旨,提出了与在巴黎时的艺术初心相呼应的学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摇篮,该校教师多有留法背景。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与法国画家安德烈·克罗多一道,将活跃于法国艺坛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流派传递至中国,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学子。20世纪中叶,后被称为“留法三剑客”的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先后赴法深造。前赴后继的留法艺术家们在法国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为中国艺术的变革与创新注入活力。

        上下求索推动交流

        1946年6月,由曾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瓦蒂姆·埃利塞夫策划的“当代中国绘画展”在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开幕,展出林风眠、徐悲鸿、张大千等30余位中国现代画家的作品,其中年仅26岁的赵无极以17件作品首次在国际艺坛亮相。

        埃利塞夫在20世纪中法艺术交流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他与林风眠、赵无极等保持了长久的友谊。赛努奇博物馆自创建以来,其历任馆长积极与汉学家、中国文博机构交流,持续收藏中国艺术,并陆续推出中国艺术展览。埃利塞夫自1952年至1982年任该馆馆长,举办了诸多中国艺术家展览,并促成中国现代画家作品的重要捐赠。

        1979年9月,在埃利塞夫的支持下,时隔50年,林风眠再度来到法国巴黎,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个人艺术回顾展,展出了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80余幅作品。法国记者安德烈·布尔西耶评论说:“林先生将精微而引人入胜的中国艺术与法国印象主义艺术相融合,他将自身文化的感性认知与我们的感性认知相联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法绘画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尤具特色。1985年,应原文化部邀请,赵无极在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绘画讲习班,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绘画思想传授给中国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界产生深远影响。1991年,法籍华裔画家司徒立来到中国美术学院授课,并将具象表现绘画引入中国,开启了绘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先河,为中国绘画创作与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司徒立对中法艺术交流和当代中国绘画教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于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法艺术交流百年的学术研究与展览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2011年,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展览,呈现了从林风眠到赵无极等一代代中国留法学子的艺术道路,同期6位留法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博物馆附近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蒙梭公园展示。2019年,中国美术馆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展览,将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颜文樑、刘海粟、刘开渠等近20位留法艺术家的作品带到法国,邀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参加“中法美术交流百年学术研讨会”,增进了法国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的了解。同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览,汇聚了40余位留法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集中勾勒了留法艺术家群体鲜活的轮廓。

        艺术融合结出硕果

        2024年1月,“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余件代表性作品,全面回顾两位大师的艺术之路,呈现他们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

        林风眠在《九十自述》中写道:“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林风眠表达的不仅是所见,而且是所思、所感。林风眠笔下的绘画是自然现实,更是内心现实,表达的是中国人的自然观。

        作为林风眠学生的吴冠中在采风写生中苦觅,在彩墨神思中浑成,在生命华彩中深歌。他重视绘画写生,认为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时,才能生发千变万化的感觉。“正因为我的感情是乡土培育的,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出来的形式美感的意境便往往是带泥土气息的。”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在开幕论坛上所说:“林风眠、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融汇中西、诗心独具,在他们的身心里始终流淌的是对美的观照。”

        赵无极则用一生的艺术实践回应了林风眠对他的期待。早在1947年12月赵无极在上海举办个展时,林风眠就撰写了《论画——给无极》:“展览会之后,他要到欧洲了,他要到法兰西去了,他要把自己投到巴黎新兴艺术的急流中挣扎,旋涡中打滚,他要用他全部的力量,带回给我们新的宝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我则有两个。”赵无极用一生实践融汇中国古代艺术与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艺术创新之路。其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从诗经、汉画像砖、青铜器铭文汲取灵感,转向抽象艺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水墨的滋养下,其油画融入东方意蕴。对赵无极而言,塞尚是指路性的画家,教会他用自己的眼睛观看自然。他曾说:“我学习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的教诲,但有谁知道,回到于我而言世界上最美的绘画——唐宋绘画,花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2000年,赵无极创作《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向这位帮助他重新发现中国艺术传统的法国友人致敬。

        总体而言,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在艺术之路迷茫、徘徊、曲折、困顿乃至绝望之时,都从中国文化的根源深处寻找创造性资源的创新性力量。他们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百年来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典范。

        中法两国在艺术方面始终互相吸引、互相借鉴。持续的文化合作与交流让中法两国人民更多地感知和走近对方,更加珍视两国间的友谊。我们期待中国美术馆界协同法国艺术机构,举办更多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法国艺术家展览,并推进“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当代中国艺术在法国的展示与传播,向世界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