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教育出版
      分享到:

      馔玉一朝看万年

        作者:岳笑函2024-05-22 08:55:47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馔玉一朝看万年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中的文明密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周天子款待群臣的宴饮之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永和九年的春天,文人雅士畅叙幽情之状……不论是室内的宫廷盛宴,还是室外的美酒佳酿,饮食在中国人的生命结构中早已占据不可或缺的席位,不仅成为一种物质的必须,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与文化的传承。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智者圣人,都对饮食文化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入诗词歌赋、文章典籍里,成为生活百态的注解。宏观地说,饮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更对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辉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用新颖的叙事视角——精选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文物品类,以文物展示为线索展开创作,不论是考古发现中的食物遗存,还是文物典籍、壁画砖石、画像丹青,这些“时空碎片”带着我们走进了一场又一场饮食与文物碰撞、文物与文化交织的历史盛宴。本书从食材、饮品、器具、烹饪、礼仪、艺术等多个方面对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源流梳理,再从饮食结构、餐饮工具的讲述转为礼仪与哲学等精神品格的揭示,层层递进式地将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经济与医药等各个领域熔为一炉,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具象化举隅。

          跨越时空的饮食博物志

          中华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承载着天地的精神,通过感官的体验与世界建立联系,并在宇宙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饮食,作为集味觉、嗅觉、视觉等多感官于一体的独特体验,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对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一书中,作者搜集了各式各样的食物与饮食传统,并将其按时空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了华夏饮食的脉络体系。其中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今的食材、器具、烹饪方式等诸多方面,从而打造出一本跨越时空的博物志。

          在书中,“五谷为养”“素食为主”“肉食为充”三个章节分别详细梳理了由谷物、蔬菜与水果、肉类等构成的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我们不仅可以从诸如“马王堆汉墓遗策中的牛肉馔品”“魏晋牛耕画像砖”“魏晋群鸡图画像砖”等文物中找到牛、羊、鸡等牲畜在我国饮食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出土的果品、瓷器果盘等的展品中发现古人丰富多彩的饮食元素与奇妙构想。除此之外,不论是作为传统谷物原材料的粟、麦、稻,还是加工而成的春节的饺子、年糕,立春的春饼,腊八节的腊八粥,以及粽子、月饼等经典食物,都可以在书中找寻到它们的产生源头、发展历史以及随之产生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并随着讲解的深入逐步勾连起因时空与地域差异而导致的饮食方式的不同,使读者仿佛置身博物馆。

          饮食串联的民族文化史

          跨越时间的河流,饮食不光是生命的滋养,更是文明的镜像。它承载着丰富的叙事框架,是文化故事的起点,支撑起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给读者提供从“大视阈”下感知传统文化的机会。食物的制作与享用,已经成为精神符号,记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文明脉络。

          在书中,作者以食物为支点,以时间为轴,纵向展现中华文明从茹毛饮血到钟鸣鼎食的朝代演进,横向则展示着古老中华在世界背景下的不断壮大。通过介绍每一种食材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制作技艺与品尝方式,作者解读出了其背后所处时期的文化密码。

          如标志着主食和菜肴两大品类正式分野,也是古代菜肴的前身——羹,其发展流变便潜藏着朝代更迭与文明演进的印记。从《仪礼·士昏礼》中记载的“怀古”的无味馔品,到神话传说中彭祖创造的“五味调羹”;从商周时期以鱼、肉为羹汤主料的烹饪想法,到秦汉、北魏时期,羹汤品类不断丰富;再到宋、元、明、清时期逐渐衍生出精细且各有侧重的烹制与饮用法则,这些都在饮食纬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不仅如此,胡椒、番茄、洋葱等食材的记载使得那条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每一种饮食现象都是文化故事的缩影,通过了解这些食材背后的故事,我们能更加深入理解创造它们的那些年代的文化与历史。

          礼仪之邦的生活哲学观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华民族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象征的“礼”,首先是建立在饮食的基础上的。《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一书,不仅以文物为依托讲述了古代饮食的产生与风格的流变,还加入了古人在餐桌上的礼仪现象与其背后折射出的精神状况,蕴含了延续千年的处世之道与生命智慧。

          注重食材搭配与平衡的“五味调和”,将酸、甜、苦、辣、咸合理搭配以求得口味上的美好体会,也正是古代儒家所讲求的“和谐”与“中庸之道”,但不同菜品在品尝时却又各有滋味,奏响了和而不同的美妙乐章。在书中,不乏此类闪烁着先民智慧的内容。“茶如隐逸,酒如豪士”,自古以来便成为两种人格的隐喻,反映了中国人在不同场合与心境下的偏好与选择。通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个博物馆馆藏的杯盏、品茶图与饮酒图,还能了解到不同时期饮品的煮法与饮器的殊相特征。朴素古雅是紫砂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三才碗”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暗合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意……这些巧思无不显现着先民的智慧,让我们追忆着历史上无数个人类智慧闪光的匠心时刻。

          正如本书作者王辉所说:“透过这些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幸留片羽,我们可以在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中,领略古人日常饮食活动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智慧之道。”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