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展会活动
      分享到:

      常沙娜:只有认识文脉才有办法创新

        作者:李亦奕2024-05-19 08:44: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常沙娜:只有认识文脉才有办法创新

        常沙娜设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

        常沙娜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2019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称号。12岁时,她跟随其父亲、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来到甘肃,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对敦煌艺术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文化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创作。她设计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建筑装饰和宴会厅建筑装饰图案等,既具有新中国鲜明的时代精神、民族气派,也体现了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她著述或编著的《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和《敦煌壁画集》等,既是敦煌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教科书。如今已94岁高龄的常沙娜仍在为我国文艺发展积极贡献智慧。

        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拉开帷幕的“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通过近400件展品全面呈现了常沙娜从艺80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在艺术与设计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既给观众讲述了一段动人的艺术故事,也展现了一段跨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传承和创新的历史。

        常沙娜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常对我说,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丝路文化,感受图案设计之美,让敦煌文脉滋养我们的人生道路。”

        展览以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之作作为开篇。其中,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为首次展出。而常沙娜临摹的来自于敦煌莫高窟盛唐172窟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则是她在敦煌洞窟内临摹的最大尺幅作品。正是在反复临摹创作过程中,常沙娜练就了自己的“童子功”,完成了人物关系构图的基础性训练,并逐渐认识到敦煌壁画除了佛教故事外,更蕴含着珍贵的人文素材和时人的生活状态。

        花卉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展览展出的《鸢尾与蝶》《小雏菊》《向日葵》《白绣球》《水仙》等花卉写生,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在恩师林徽因的引导下转向工艺美术设计之后,常沙娜将自然中的美绘在笔下,其中就包括造型各异的花卉写生,多年来坚持临摹敦煌壁画的功力,让常沙娜笔下的花卉极富线条感和装饰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常沙娜便开始对敦煌图案进行深入研究,她拆解敦煌壁画,将历代洞窟里出现的人物、服装、首饰、动物、植物、建筑元素进行分类梳理、全面分析,力图透视古人人文精神和生活现状,寻找中国人自己的文脉。从展柜中展示的敦煌图案手稿可以看出,常沙娜笔下晚唐的龙纹样复杂、色彩丰富,雍容华贵,装饰性极强,而其笔下西魏的野猪线条却极为干练,画面简约,“如此就把两个朝代的思想、风貌和认知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历代装饰图案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为今人所用,我们可以把图案转化到现代人的丝织品、日用器、陶瓷上。”常沙娜之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说。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如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设计中,天花顶上的通风口和灯光系统不仅都选用了敦煌图案,而且还充分考虑到功能性,这让常沙娜更深刻地认识到,设计是可以为大众服务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和现代功能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由常沙娜担任艺术指导的创意节目《年锦》为观众带来了绝美的视听盛宴,让当下的观众惊叹于千百年前的艺术之美。她和崔冬晖团队一起巧妙地将传统纹样融合到歌舞、服装、舞美特效中,在对单体纹样进行逐一手绘修改时,常沙娜表示“要生动、活跃、变化,要有主次”,对中国传统纹样要“学习、研究、运用”。她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从临摹敦煌壁画的小姑娘,到潜心工艺美术设计的创作者,再到为国家发展服务的设计师,可以看到,在古为今用的发展道路上,经过80年来的不懈思考和实践,常沙娜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创作出新的生活实用艺术。正如她自己所说:“艺术设计的发展要承前启后,一方面要在传统文脉中挖掘、借鉴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大自然中发现美……不论是设计或是艺术发展,只有认识文脉才有办法创新。”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