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湖北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串联明清至近现代书画史脉络

        作者:张文博2024-05-19 08:40: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串联明清至近现代书画史脉络

        猫石图(国画)  104×39厘米 八大山人  武汉博物馆藏


        串联明清至近现代书画史脉络

        ——“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札记

        近期,武汉美术馆推出了大师系列研究展——“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展览展出了30件(组)明清时期代表性书画家的作品。其中有董其昌、王铎、八大山人、石涛、王原祁、王翚、张照、金农、罗聘、任伯年、赵之谦、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这些作品较为全面地串联起明末至晚清及近现代的书画史脉络。

        明清时期,中国书画艺术经历了一个极其辉煌的阶段。这时名家辈出,各种流派和艺术主张都找到了发展的土壤。一方面,以董其昌和“四王”为代表的晚明清初山水画群体,继承和发扬了黄公望等元代画家的审美范式,通过干笔皴擦的技法表现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受到清初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垂青。

        另一方面,清初“四僧”利用传统形式描绘真情实感的生活,他们将现实处境和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逐渐引起了画坛的关注。其中,尤以八大山人和石涛最具代表性,他们注重画面线条质量和墨气的表达,构图上强调空灵,追求独立的精神意蕴,与“四王”一路的审美主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四僧”的影响下,陆续出现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以及后来的任伯年、赵之谦、黄宾虹、齐白石等一批深植传统且个性鲜明的书画家。

        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件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书画合卷非常珍贵,从手卷后题跋者向迪琮的描述可知,八大山人书法的落款“驴屋驴”,闲章释文为“驴”是其早年书法的明证,此卷最早为晚清名臣梁章钜所藏,属于八大山人非常少见的早期书法。石涛描绘的黄山层林尽染、云烟空灵而通透,石涛在画上两次题跋,赞美黄山之情溢于言表。殊为难得的是,这幅手卷前还有张之洞题写的“方外书画奇观”五个大字引首,大师名作加上重要人物的题跋,使这张手卷有了别样的温度,也与武汉这座城市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大山人和齐白石是晚明至近现代书画史上两位极具个人语言和创造精神的大师。他们用凝练的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并将自己的处世哲学融入作品之中。两座艺术高峰相互呼应,中间便是一部清代的书画史。“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便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和学术考量。

        展品中还有一件八大山人较为罕见的作品《猫石图》,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孤寂与空灵的感受;王铎是晚明非常重要的一位书法革新派代表,本次展出的《秦蜀游记》为王铎去世前一年所书,行书中带有草意,用笔凝重而沉稳,点画一丝不苟,是研究王铎晚年书风的重要参照。除了王铎的晚年书法,还展出了一件王铎非常少见的绘画作品《湖石图》,为其中年时期所绘,作者通过画石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志向。

        董其昌是“南北宗”的提出者,本次展览展出的董其昌书法用笔婉转而灵动,结体修润而饱满,很好地体现了帖学书法秀美温润的一面;王翚和王原祁是清初“四王”的代表画家,他们都受到了董其昌山水画观念的影响,用笔严谨,展现出典雅清秀的画风。展览中王原祁的《仿云林溪亭秋色图》为吴湖帆旧藏,作品上有“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吴湖帆珍藏印”“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梅景书屋”四方收藏印,属于王原祁难得一见的精品,《吴湖帆文稿》中对此作也有明确的记载。

        “扬州八怪”成员金农、罗聘和高凤翰的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金农的《墨梅图》和代表性楷书《牛戬传记》风格突出,其书画作品中特有的冷峻与高逸之气扑面而来。金农好古,书画皆追求高古之气。《墨梅图》是金农绘画成熟期的代表作,画款题款称“梅”为“兄”,称“竹”为“弟”,体现了金农对万事万物“无分别的平常心”。楷书《牛戬传记》落款“客游汉阳”,此处“汉阳”就在武汉,而“景熙”即其武汉友人鲍景熙,落款“乾隆三年客游汉阳自秋及冬……”与《金农年表》中时间记录吻合。罗聘的人物画形象奇古、用笔凝练,能生动展现人物的精神和内心状态,如《钟馗醉酒图》中昏昏沉睡的钟馗和几个各怀心机偷酒小鬼的形象,让人浮想联翩、忍俊不禁;高凤翰37岁所作的《牡丹玉兰图》展现了他早期花鸟画的基本形态;陈鸿寿作为西泠八家之一,他的书法骨力洞达、笔势开张,极具个人风格。而陈鸿寿不仅是书画篆刻家,还是紫砂壶大师,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即是其开创的。

        本次展览中展出一件清中期画家顾樵的《西园雅集图》,画面人物生动,设色考究,很好地体现了画家对人物位置关系、服饰特点的整体把握和描绘。也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到古代雅集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价值,成为欣赏和品评传统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型。

        张照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代笔者,颇有政声,其小楷成就最高,写经作品最为少见。此次展出的《妙法莲华经》写经小楷通篇2400余字,洋洋洒洒,用笔一丝不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写功力。从作品最后石隐的题跋“皆翁婿递嬗授受”,可以看出这件作品的收藏关系竟是“丈人传女婿”,让这件作品有了别样的故事性;赵之谦的篆书《读书承志》写于生命的最后一年,为故交亡友子萱之子俨婴所书,篆书大字加上大段小行书题跋,很好地体现了章法上的疏密关系,属于赵之谦晚年用心之作。此作与金农的《墨梅图》上都有“汉阳张仁芬鉴藏书画之记”“怀清居士”“季郁甲子岁以后所得”“季郁审定”等收藏印,张仁芬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武汉地区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字季郁,号怀清居士。从这两件作品可以看出张仁芬在书画收藏方面的眼光和品位,是研究近代以来武汉地区书画收藏的重要实物。

        此外,湖北乡贤张裕钊、杨守敬的书法作品均很好地体现了文辞与书法的共美,张裕钊和杨守敬在中日书法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熊、任伯年、吴石仙、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高剑父等人的书画作品则展现了书画家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时,努力探索和构建民族绘画之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观众可以通过本次展览,大致了解明清书画艺术的整体脉络,透过作品了解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不同创作者在继承传统与个性再造方面的态度和抉择。同时,追溯和梳理中国书画的历史发展,呈现各个时代书画创作的高光时刻,也是希望今天的美术家们能从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角度认识传统、走进传统,为美术创新发展提供源源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