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教育出版
      分享到:

      平衡教育与研究,让“美”走得更远

        作者:邱武霞2024-05-19 08:3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平衡教育与研究,让美走得更远

         天津美术馆“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活动现场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将主题设定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首次将教育和研究列为博物馆日主题,意在强调博物馆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教育和研究功能不断增强,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发挥出积极作用。国际博物馆日不仅是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检视时机,也是全社会共创共享文化资源、提升全民关注度和参与度的良好契机。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如何发挥好美育教育窗口的功能?美术馆在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美术馆如何平衡教育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目的

        “博物馆是培养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2024年,我们将关注博物馆为科研领域所作的贡献,以及为探索和传播新思想发挥的平台作用。从艺术、历史到科学技术,博物馆是融汇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空间,进而形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官网这样表述道。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目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侯宁彬表示,博物馆的核心目的是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为实现这一目的,博物馆通过精准阐释展览、深入研究藏品和观众、打破博物馆边界、数字化手段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揭示了博物馆未来努力的方向,应聚焦于教育、研究及文化传播。博物馆需积极开展丰富的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公众踏入这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侯宁彬说。

        开展研究是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在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看来,研究是博物馆重要职能之一,这是贯穿运行全流程、确保其他所有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实现的重要引擎。“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强调了教育与研究的共生互助关系。博物馆的研究不能再沉溺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学术研究,而更应该基于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公教活动活化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变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存在。”中国儿童中心高级美术教师、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龙念南告诉记者。


        立足研究成果开展特色教育

        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中,专门设有“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其中10家美术馆开展的公教活动获此殊荣。近年来,美术馆充分利用艺术藏品资源和空间,持续开展具有特色的公共教育活动,为公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印染新生——中国传统印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社教活动”位列“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名单第一位。据中国工艺美术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介绍,这一活动源于该馆2023年7月推出的“青出于蓝: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暨设计作品展”,该展览聚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吴元新的收藏与创作。

        美术馆的社教工作团队围绕“蓝印”这一切面,多维度深挖中国传统印染的社会教育素材,拓展出“‘印染新生’——中国传统印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社教活动”(简称“印染新生”)。“印染新生”集合了博物馆、高校、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产业四方力量,包含了“蓝印”时装秀、“非遗华夏秀”服饰设计与应用、“多彩非遗织染绣”研学、常设课程及教育产品4个部分的内容,探索出一种“展、学、研、产”的多元化、立体化的促进融合发展的模式。

        “此次活动增强了参与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印染与现代化设计思维有机结合,全方位提升人们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国传统印染技艺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领当代服装服饰‘新国潮’。同时,该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的新应用,为构建‘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作出有益尝试。”李妍说。


        发挥以艺化人的作用

        好的教育是能够深入人心的。美术馆通过精美的作品和优雅的环境,培养观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品格,从而发挥以艺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

        开展青少年美育工作是美术馆的重要板块。通过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美术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天津美术馆2019年开发了“美的旅程”文旅研学项目,其依托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馆藏文物资源、专业人才优势,逐步形成“古味津韵文化游”“City Walk城市漫步”“美术馆里的思政课”三大板块,相继开展了多个独特的美育项目。

        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日前策划举办的“花发南北·琴画雅集艺术沙龙”的活动现场,观众赏乐品画、畅叙兴怀,身心陶醉。此次对话属于关山月美术馆定期策划举办的“美术馆之夜”系列活动之一,据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王新妮介绍,从2023年开始,关山月美术馆推出夜间延时开放服务,联合多方资源举办“美术馆之夜”专场活动,吸引了数千名观众参与,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美术馆之夜”是关山月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

        美术馆近年来关注艺术疗愈的作用,将艺术的力量延伸到更为宽广的群体和领域中。“艺术的分贝·听障人群美育项目”是2023年武汉美术馆针对听障人群开展的社会性美育活动,旨在帮助听障人群充分发挥其他感官优势,补足缺失、提振信心,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用艺术启迪美好心灵。而“用艺术点亮星星的孩子”是武汉美术馆一项长期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疏导公教活动。9年时间,武汉美术馆共举办“用艺术点亮星星的孩子”活动200多场,超3000人次参与。用艺术的力量疗愈孤独症儿童的心灵,以美育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让教育走深走远

        教育如何做到有厚度,同时兼具灵活性?一方面需要美术馆通过开展严谨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展览质量和学术水平,进而助推教育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美术馆需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教育活动的呈现方式。

        北京画院在以美术史研究助推公共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北京画院始终以学术先行,以院内藏品为研究契机,带动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研究以及中国传统书画研究,勾勒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过程与轨迹,寻求与思考当代美术发展的方向。同时,立足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无论是展览、藏品、公教和传播,最后面向的服务对象都是一位位观众。美术馆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互动空间,设置观众体验区域,开发多品类的展宣和文创产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美育氛围。”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

        北京画院美术馆结合展览主题和内容,在展厅中为观众打造专属的体验空间,与现场观众加强互动,如在“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中,打造一个名为“纸短情长”的体验空间,并将齐白石的文创产品《诗笺纸》发给观众自由发挥书写,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在线上,北京画院美术馆则试图呈现比展览本身更丰盈的展览内容,提供较为便利的“自助式”观展服务,打破场地和展期的限制,将精彩的展览尽可能完整地留存在互联网空间,方便研究者、观众随时查看,以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来提升观众的综合观展体验。

        “博物馆需要在教育与研究上进行更多突破,在公教活动特别是助力美术教育上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参观、讲座等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是必然,比如借助数字化情景再现帮助观众沉浸式理解文化内涵。再如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展品的复制,以帮助观众特别是特殊观众能够借助更多的感官感受展览。而类似剧本杀、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的活动特别有利于青少年朋友的切身体验!”龙念南表示。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