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湖北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人民的喜乐颂——从湖北“年连宣”看艺术创作的人民性

        作者:乔杰2024-05-12 08:43: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民的喜乐颂——从湖北年连宣看艺术创作的人民性

        万丈天涧送飞泉 (宣传画)  97×180厘米  1959年  辛克靖

        近日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喜·乐·颂——湖北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专题研究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该展基于湖北美术馆固定陈列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学术框架,以湖北美术馆馆藏作品与文献为研究基础,涵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出版或发表的湖北年画、连环画、宣传画50件(套)。

        作为地域美术研究专题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在呈现“史”的基础之上,收集到一批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相关主题作品,包含早在1951年由湖北省文教厅发行的宣传画《互助大生产》(张朗作),还有各类出版印刷件原件、制版打样件、创作手稿等。内容上主要选择了在时代背景下,表现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军民感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出版发行,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艺政策指引下的成果体现。创作者选择了专业艺术家、出版工作者、工人宣传队、工人业余作者、农民画家等,旨在较为全面地反映湖北地区“年连宣”创作的整体面貌,侧重点放在“艺术表现人民、艺术服务人民”的角度上进行展览策划,进而展现湖北“年连宣”作品关于“人民性”的表达与构建。

        新中国成立伊始,文化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年画运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从而确定了新时代的年画创作方向,湖北地区的美术工作者亦顺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除新年画外,连环画、宣传画的创作皆按此方向进行。

        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的张朗就是其中一员。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张朗创作了一大批关于农业生产、抗美援朝、山区建设主题的年画、宣传画作品。作为湖北民间美术研究的开拓者、保护者和坚守者,张朗深入民间生活,探寻民间艺术精髓,把民间艺术的图式语言和审美特点融入讴歌时代的主题作品中,把党和国家的宣传主题以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并传播开来。

        本次展览选取了多件张朗创作的年画、宣传画作品,比如,取材于民间木版年画创作的新年画作品《抗美援朝 增产节约》(1951年)、《劳动增产 保家卫国》(1952年)。《国家工业化 农业合作化》(1956年)则采用雕花剪纸的手法。根据民间欢庆活动创作的《立功喜报 儿童慰问队》(1955年),把民间庆祝活动中出现的舞船舞灯场景图式化加工处理成欢乐喜庆的画面,亲切而新颖。《迎春接福 喜庆丰收》(1963年)显示出张朗把民间艺术更加纯熟地运用于新年画中,把年画中的儿童与工农兵形象、现代机械、农用牲口巧妙地协调在画面中,趣味十足。20世纪60年代,张朗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画作品。《山区有了夜明珠》(1964年)表现的是山区农村通电灯这一喜事,张朗将劳动建设、和谐邻里、丰收硕果共同组织在画面里,呈现出温馨和谐的山村画卷。《山间机器响,小河两岸忙,电力推生产,幸福水流长》(20世纪60年代)以四条屏的形式描绘了机械化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电气化建设和水利建设4个场景,描绘出欣欣向荣的农村建设成果。在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环境下,张朗通过这类作品直观通俗地传达时代主题,深受大众喜爱,真正实现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现实效果。与“红光亮”“高大全”的主流宣传画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张朗创作的画作中没有“三突出”,没有绝对的主角,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用通俗的民间艺术语言呈现出的农村画卷是和谐美好、令人向往的。4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创作思路和精神对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人民”的概念古已有之,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时,就有“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的表述。对美术工作者而言,“人民性”是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属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本次展览中王居平的宣传画《劳动和友谊万岁》(1957年)是较典型的作品。该作品画面内容表现的是庆祝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时刻,然而整个画面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只有雄伟的大桥、高举的鲜花和飘扬的红旗,却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融入游行庆祝的队伍中。在画面中,艺术家表现的是人民欢庆的视角,作品渲染的氛围是人民的喜悦之情,尽管画中无人却能让人感受到万人空巷的热烈场景。难得的是,该作品的主题是向大桥的建设者致敬,除了向工程师、科学家致敬,更是向参与大桥建设的万千民众致敬。同期还有辛克靖的《万丈天涧送飞泉》(1959年),此件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家深入地方工作、生活,见证农村水利建设的场景。山区农民用锣鼓喧天的热情迎接跨越天堑引渠而来的山泉水,作者从与山民同心的角度表现山区水利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朴实而热烈。此类作品还有辛克靖的《革命家史代代传》(1964年),唐小禾、程犁的《收获》(1974年),胡文智的《心花怒放》(1974年),朱连生、汪跃年的《鱼水情深》(1977年)等。这些作品在精准传播时代主题之外,还从精神层面深度挖掘,在思想深度、情感投入、精神内涵以及创新上均从“人民性”角度出发,创作的作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富有生机与活力。在时代的发展和主题的更迭中,作品的艺术魅力不减反增,其创作背后对“人民性”的坚守值得当代美术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次展览以“喜·乐·颂”为主题,亦是从人民的角度展示一个时代的主题美术创作,在发挥公共美术馆社会美育和公共文化传播作用的同时,凸显艺术创作的“人民性”,期冀启发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创作出更多服务于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作品。

        (作者为湖北美术馆设计部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