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湖北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穿行“大江南北”之桥

        作者:胡莺2024-03-31 07:2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穿行大江南北之桥
        南北天堑变通途(国画) 146×372厘米  1957年  辛克靖 湖北美术馆藏

        “千湖之省”的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湖泊密布、江河纵横、桥梁交错。“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其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日益显现。在这座城市,长江大桥便有11座。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为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桥,结束了6000多公里的长江水道上没有大桥的历史,连接了长江两岸,促进了南北交通的畅通和经济的发展,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桥梁建设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展示了工业进步与国家现代化的成就,大桥的坚固结构和巨大规模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创造力。此后陆续建成于长江之上的大桥,亦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和极具特色的地域景观与文化象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些形态万千的“桥”,联通大江南北,跨越东西、沟通世界,展现出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独特风貌,见证着社会与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发展。

        “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围绕“大桥”这一主题,以湖北美术馆藏国内外艺术家相关作品为基础,同时联合省内外美术馆的藏品资源,集中呈现与区域发展、互动联接、互鉴交流等相关的作品70余件,旨在以“桥”彰显特色,以“桥”联通世界,以“桥”互鉴文明。展览分为互通、互联、互鉴三个部分,通过艺术家笔下有形的“物象之桥”和由美术馆搭建的无形的“艺术之桥”“沟通之桥”,展现了“大桥”的壮丽与魅力,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意义。

        第一部分“互联”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主线,借由“物象之桥”,表现“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连接交通,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既有辛克靖以中国画形式全景式再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南北天堑变通途》,也有武石用版画局部表现大桥建成安装最后一根钢梁的精彩瞬间,还有李斛、黎雄才、关山月于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关于长江大桥建设中和建设前的写生创作。李斛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建设》《桥墩工程夜景》为其“夜景”山水的创作小稿。黎雄才的《从汉水望长江》《架桥》是被称为“抗洪史诗”的《武汉防汛图》中的两件写生素材稿。关山月的《汉水铁桥》以修建武汉汉水铁路桥为背景创作,该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它及武汉长江大桥,使武汉三镇的铁路线连接起来,并使京汉铁路、粤汉铁路两线贯通。此外,展览上既有表现武汉长江二桥建设的《飞架》,呈现通衢之势的武汉高架桥建设场景,又有表现湖北崇阳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巧引青山水》和承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北美术教育印记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里面的“蓝木桥”。《巧引青山水》中描绘的“大市渡槽”,有“中国第一石拱渡槽”之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校园内连接着都司湖和菱湖的“蓝木桥”,桥的东边是教学区,西边是宿舍和操场,是师生们往来的必经之路,大家都喜爱在桥上观赏湖上风景、谈话、写生、照相,关山月、黎雄才、张肇铭等教授都曾在这座桥上留影,历史的记忆经由一座座桥梁串联起栩栩如生的画面。

        第二部分“互通”主要呈现突破地域、时空局限的“艺术之桥”。有大江大河,以及水这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纽带。如周韶华的《九龙奔江之二》运用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九道石梁横亘在江心的景观;罗中立描绘大巴山和大巴山人的《故乡系列稿之一——过河》,带有古老和山野的清新气息,联通着童年的温暖记忆与植根于宽广、坚实土地的情感;陈琦表达水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水印木刻《生逢其时》。其中,还有唐小禾、程犁呈现地域文化,表现长江两岸鄂西山区延续至今的古老民间舞蹈,生与死的沟通之舞——跳丧、摆手;有从早期的交通工具——牛、自行车到智能时代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运用交流,由此反思:沟通的媒介在不断变化,也越来越快速便捷,但真挚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更显珍贵。因此,希望能回到本心,由石冲的《交集》中“笑脸”与“介质”的错落交集,引起善意的沟通。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第三部分“互鉴”,是美术馆以搭建的无形的“艺术之桥”,架设不同文明互鉴的桥梁。这一部分有几种并置:一种是抽象主义绘画重要的国际艺术家肖恩·斯库利的《窗—淡蓝色》,富有韵律的矩形色块、有序又有流动性的图案,和丁乙的《十示2015—17》消解而显隐的符号、张弛有度的线条;其次是安尼斯·卡普尔以水粉为媒介呈现的渐变的色调、层次和张力,徐勇民大片玫红色调中所呈现的中国画丰富的笔墨层次;有同时接近平涂的背景中,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具体的物象符号和肖丰蕴含精神隐喻的“中国光影”;法国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1957年在中国拍摄的舞狮场景和徐文涛油画同样表现舞狮的《空舞》,时代在变化,但是优秀的民俗文化始终一脉相承。此外,还有徐冰跨界融合创新的《英文方块字书法》,王庆松阐释国际交流与个体梦想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均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表现中外文化的交融。

        从互通、互联到互鉴,从物象之桥到艺术之桥、沟通之桥,再到交流互鉴之桥,展览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原点,三个部分是层层递进并逐渐延伸开放的关系。在这里,“大桥”象征着连接与沟通、进步与发展、坚韧与稳固、文化与景观,同时也指向希望与未来。期待穿行大江南北、跨越东西时空的“大桥”,通过美术馆这一场域,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作者为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0(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