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提升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水平灵活用人机制

        作者:陈红彦2024-03-14 08:15: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红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在强化人才队伍章节中,要求加强古籍存藏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专业机构建设,扩大古籍保护修复人才规模,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机构力量,健全少数民族古文字人才传承机制,建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古籍专业出版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保障古籍工作相关人员工作待遇。强化古籍人才培训,实施古籍人才培训计划,设立全国古籍人才培训库,建设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和古籍整理研学一体的培训平台。应该说抓到了古籍工作的瓶颈。

          经历了17年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进,古籍修复人才从全国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数和人员的学历、学科背景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古籍鉴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现在也难达到百人,培养难度更大。

          古籍有3种不同价值属性,即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应基于三个属性构建中国古籍保护体系:基于文物价值,针对古籍实体的原生性保护;基于文献资料价值的再生性保护;基于艺术价值,古籍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的版刻工艺、装帧艺术、修复技法、鉴定鉴赏是我国古代书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雕版、修复、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已列入非遗抢救的范畴,鉴定人员仍严重匮乏。可喜的是,修复、鉴定也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得到交互发展,但总体上,古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因此建议在学校教育阶段,借鉴国外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方式,整合学科设置。目前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之下,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对接工作需求,需要有效整合统筹相关教学,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文、理、美兼通,实践技能的培养前置,让古籍人才培养根据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全面需要进行,以便学生选择和介入工作时可以对全流程有所了解,快速进入角色;近年跨学科分析检测方式辅助古籍鉴定的成功,在弥补鉴定人员不足的同时,也成就了科技版本学的进步,这也佐证了整合课程、建立古籍保护学科的必要性。

          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有效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目前可见,一些充满热情、想投身古籍保护的青年,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受户籍和招聘渠道的限制,无法进入古籍工作领域,培养和使用的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议对稀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经双向选择,择优直通入职,以期学有所用。

          整合机制,让人尽其才。除公藏单位以外,民间藏书和民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古籍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古籍安全性的考虑,应创新协作机制,让民间的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成为公藏相关保护修复机构的补充,现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员不足、机制不够灵活造成的困扰,提高修复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为规范行业的发展,应对修复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参照国外的修复者协会、联盟的模式,尝试对体制内外古籍修复者进行灵活、有效管理,推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也是整合力量的方式。

          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在新技术不断产生、更新速度快的今天,从业人员通过进修开展知识的查漏、补缺、更新显得非常必要。在高校、科研机构、公藏单位建立常设基地,从业人员每年有一定课时要求,补个人或相关机构的短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利提升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

          总之,以各种方式形成我国古籍行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古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