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满目皆春——读叶国丰近作

        作者:陈焰2024-03-14 07:59:58 来源:网络
        满目皆春——读叶国丰近作

        2018年,叶国丰举办了他的第八个个展“无边光景”,展出的是与他上一次个展时隔三年后的一批力作。叶国丰创作抽象绘画多年,这些作品与以往作品的景象有些不同,这也许与画家年岁增长有关,也与他对艺术的更为深刻的认识相关。

        就绘画本体语言而言,这批画作以较为单纯的笔法书写而成。如他自己所说,这一次他反其道而行,从以往习惯的加法做到了现在的减法,经历了从繁复到相对单纯的一个过程。其中一主要表象,就是多用顺势的笔法,线性的笔触,即许多带方向性的力线不断反复或复加重叠,如植物般生长,满幅铺陈。画面或以长短线段笔触进行叠加交错,或如吸饱墨水或者沾满颜料的用笔画弧转圈,它们相互勾连成片,向四周蔓延直到画布边缘,构成一个没有焦点、超越画布边缘的想象空间,获得某种规则、节奏和韵律。与此同时,这种急促笔触的表现伴生了绘画的速度感,好像画家作画的速度几乎控制着画家作画的情感与表达,或者说是画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画面的结果。那么,对作品生成过程、甚至运笔速度进行重新编码是否也成为一份对这些作品的考量呢?

        我们知道,抽象与艺术的自律密不可分。愈是自发的、自觉的这种直接性的绘画,表现愈强烈。因为有限的手段能获得一种特别的力量。而直觉的自发性回过头来会导致普遍性,且逐步形成体系化展现出来。这种特质也许对于叶国丰创作的变化较为明显。如果说他从前的作品制作还带有某种偶然性,而在现在的作品中会感觉这种偶然性似乎是由某种内在的必然性顺带出来的,是受控制的偶然作法。画家在控制着他的笔触、线条、色彩等诸种形式,而绘画自身的形式因素,也控制着或者说引领着作品的完成。画家本身的眼与手,眼与心、心与手交叠互动,构成眼、心、手三合一的状态,去引领他继续创作。正如画家自己所言,在绘画的过程中的自己似乎跟绘画是在共同呼吸,共生共长。观之有触,言之有物。慢慢地,绘画会成为连接这种形与象的中介,这是我们绘画的经验。对于叶国丰而言,做了减法的尝试之后,这种感受在他这批作品里面更加地放大,也使他在绘画过程中的那种直接、自发和自觉的能量比较充足,更加地掷地有声,画面中的力量感也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体现。可以说,这是由一种物象提炼或者过渡到一种心象的转换,或者是物和心的一种合二为一。是谓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想来这是画家心之所向,也是他带给我们的一种象的呈现。

        叶国丰作品的画面是充满的,也是有向度的,在视觉上有一种逼视人的感觉。且不说作品的源出是来自于自然景象,还是受到后工业图像矩阵的影响,我们只在此讨论构成上述印象编码的物质媒介,还可以发现有一个特别的亮点随着这批画作而出,即一种物质之光,也就是说媒介的特质,自身带有的那种光。这种光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一个物象的立体的光与影的光,而是事物或者说媒介材质本身持有的,既有穿透性,又有包含性的光,是物华,物性之光华。它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所用的材质媒介的物性发掘,使其表达到恰如所是;另一个所表现的物象的特征或者精神,使其恰如其是的得到表达。因而,如何让那种物华之不可见成为可见,在画家的那个满目铺成的过程中给带出来也许是画家冥冥之中的向往。这种自然而然的、不自觉的一种带出,也是画家在对事物追问中,更接近事物本真的这个认识的过程中里面带出来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一种感受力。它赋予作品呈现更多力量的一种可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无论是从自然、从当下,还是从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的思考中汲取滋养,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相信画家已从中感悟良多。

        画可载道,亦可通道,道足以忘物而得春。满目皆春,叶国丰正走在这条踏实且深远的路上。

        (文/陈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综合绘画系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