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非遗保护、传承和市场来自“一线”的手艺人怎么说?

        作者:邓立峰2024-03-11 09:10: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才培养”“立法保护”“知识产权”“科技赋能”“公共服务”,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非遗相关建议中出现的“热词”。而这些建议的提出者,很多是来自“一线”的手艺人,他们之中,既有在民间文艺领域中已享盛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有正年富力强的非遗产业创业者……不管身份为何,他们都以各自对于传统技艺的热情、对于非遗发展现状的充分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非遗保护传承及市场化方面的建议,而他们的建议也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转发,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

          非遗保护传承,正是因为有这些“一线”手艺人频频发声,而能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谈保护:保护技艺的同时也要保护手艺人的权利

          “大家好,我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许泽荣,今年两会我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何让文化振兴乡村等方向。欢迎在这两个领域工作的基层朋友们多提建议,多多沟通。”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广东省潮州市许泽荣窑变艺术馆馆长许泽荣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跟大家“汇报”了他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话题。如他所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是他今年着重提出的一个建议。

          过往,提及非遗保护,总是与对非遗传统技艺、文化元素的保护相关。但在许泽荣看来,“保护非遗”并不只是保护技艺、手艺及其中的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的各项权利,同样应是保护的重点。“年轻群体参与度不高,非遗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过度开发非遗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许泽荣看来,这些都与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着一定的关系。

          “保护好传承者的权利,才能更有效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许泽荣认为,当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应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法律保护体系,鼓励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健全非遗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非遗执法检查机制;另一方面,应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普法教育。”许泽荣表示。

          与许泽荣一样,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庞永辉也一直在关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在非遗领域“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才能真正达成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目的。庞永辉表示,在积极保护非遗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相关法律部门要面对个体传承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对于版权、专利、商标等的主动保护意识,另外也要加大普法力度,“可以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的形式,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更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

          谈传承:“人”的传承是技艺传承的基础

          说到非遗的传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苏绣艺术家,她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姚兰、姚卓引入到传承苏绣的事业中,共同创建了“姚绣”品牌,完成了技艺的家族传承,同时,“姚绣”也网罗了一批热爱苏绣的年轻“绣娘”,以更具现代特征的方式让苏绣技艺在“现代场景”中传承下去。

          近些年来,有感于许多非遗项目“青年从业者数量锐减,出现传续的断层甚至后继无人的境况”,姚建萍对“非遗青年人才培养传承”做了深度调研。这一过程中,她与共同参与调研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卢朗发现了“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遗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的问题,为非遗的当代发展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姚建萍认为,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到“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中,以系统化的学历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储备库,丰富和拓展当代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具体来说,“可以率先在一些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资源所在地办学,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姚建萍认为,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班”,来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而在研究生层次,也可以依托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科来招收学子,开展高层次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

          姚建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关注非遗传承,来自广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壮绣“绣娘”蓝淋则提到了非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非遗具有公共文化的属性,其传承自然也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蓝淋认为,应该在各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优秀的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城市的闹市区、市中心或‘网红打卡点’、热门景区等,设立展销一体的非遗展示馆,汇聚各地的特色非遗项目。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让非遗传承人搭上‘文旅’快车,更有利于传承工作的开展。”蓝淋表示,只有将非遗融入到公共文化体系之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才能让非遗市场更加活跃起来,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当然,也能更好地传承非遗”。

          谈市场:传统手艺人“心在巴黎时装周”

          “人在贵州晴隆,心在巴黎时装周。”这是来自贵州省晴隆县的布依族姑娘、全国人大代表李利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心灵手巧的李利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纺织、染布、刺绣等布依族手工技艺,她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把布依族漂亮的衣服做给城里人穿”。2015年时, 26岁的李利已在外闯荡多年,“那时我觉得自己需要找到根,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我们的布依族人做些事情”,她毅然回到了晴隆老家,开办了一家名叫“布依垚”的网店。2016年,李利又前往贵州省兴义市创业,注册了“布依垚”商贸公司,这之后,她又成立了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手织土布、手工包、衣服、围巾、床上用品、小工艺品等系列民族文创产品,依托布依族特色手工艺走上了创业之路。

          “布依垚”,布依族语意为“我们布依族”。今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利穿着民族服饰走入人民大会堂,引来不少人“求合影”。她告诉大家,自己身上穿的,正是“我们布依族”的特色服装。

          只不过,李利为这件自己亲手纺制的布依族服饰加入了少许改动,“让它看起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符合现代审美”,是李利对传统布依族服饰加以创新的一个重要理念。创业8年来,李利对传统非遗与当代需求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设计布依族服饰产品时,肯定要考虑需求,人们有需要,非遗才能活态传承下去”。李利告诉记者,她对布依族服饰的面料和配色都做了改进,一方面,因为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染料染色,过去布依族服装用的布料很容易褪色,将布料做了一番改进后,衣服就不容易褪色了;另一方面,李利和她的同伴也让衣服的配色更加清淡、素雅,“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除此之外,李利还在一些小工艺品上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让它们“实用中透着时尚”。

          或许李利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巴黎时装周”的秀台,让她特别看重“时尚”设计:“非遗的市场,需要让传统的手艺、文化元素跟时尚完美融合,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信念。”如今,李利已在兴义市万峰林、晴隆阿妹戚托小镇等地开设了4家线下门店,年销售额超600万元,带动了180余人就业,公司的产品也广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