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在对世界的观照与描绘中开启身心

        作者:施晓琴2023-11-12 07:52: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对世界的观照与描绘中开启身心

        ——新时代青年美术创作观察


        青年作为美术创作的生力军,代表着美术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青年艺术家自然而然地成为美术界持续关注和重点培养的对象。从近来相继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美术大展、2023首届湖北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中,可以管窥青年美术创作现状与趋势。同时,有必要通过国家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视角,观照青年美术的创作生态与发展走向,探讨青年美术家的培养方向与教学创新,以对中国美术当下与未来进行一次摸索与展望。


        昂扬、多元的面貌与叙事策略的转向

        今年3月,四川美术学院召开“纪念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40周年——美术与书法创作教学论坛”,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表示,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艺术也发生了转向:如动力转向,艺术更多地介入社会,担负起美化生活的使命;机制转向,艺术家以更加多元的观念来支撑他们的创作;空间转向,艺术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担负起构建精神场域的使命;媒介转向,新媒介艺术、影像艺术等新型艺术改变了我们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形态转向,艺术创作正走向多元化,艺术不再是传统概念的呈现方式。这种“转向”趋势也毫无意外,甚至更为鲜明地体现在了青年美术创作领域。

        首先,当代青年美术家主动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的意愿和能力有显著增强和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陆续推出的多个重大创作工程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美术人才。相较以往,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项目的青年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给这些重要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同时,青年艺术家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国家级的各类展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优秀美术作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相得益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时表示:“以往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青年画家往往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经过近些年广泛开展的多种形式、各种层面的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体验与锻炼,青年画家对于这一综合要求更高的美术创作有了新的认知,对主题美术创作的标准、价值和意义有了切实体验与感悟,相关认识和把握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更是普遍增强。”周京新认为,通过主题美术创作的实践历练,青年中国画家在认识与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拓展了综合创作技能,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积累,对自身创作定位与发展路径的判断、选择与把握的能力也更加清晰、明确、坚实。从他们的成长中也能够看到,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具有更为综合的质量标准、更为宽阔的生活视野、更为全面的创作历练、更为丰厚的拓展机缘。

        其次,作为有着更炽热艺术理想和独特个性的群体,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更注重个体视觉经验、个人情感与审美取向,以及独特而丰富的绘画语言,然而近两年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当代青年艺术家在创作观念和主题选择上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开放的特点。人与自然、世界动态、国家建设、城乡发展、时尚生活、人间烟火等无不进入青年美术家的创作视野,并且,他们以独特的艺术思维回应时代提出的新命题,较之以往更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描绘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责任,创作出了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由中国文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代表着中国青年美术的学术标杆和价值方向,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认为,最新一届的全国青年美展(第七届)中的作品更加面向我们今天的时代和深厚的大地,作品在叙事中有着一种向好的、向善的伦理转向。已经连续参加了4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的画家邬大勇表示,通过这几届青年美展,他见证了青年画家对时代的感悟、对社会气象的捕捉和对艺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见证了青年对绘画的勃勃雄心,对尝试新事物的胆量以及理想主义的青春萌动。“尤其本届青年美展,作品更趋丰富多样,更加显出一种全方位和全景式的,向着人民、生活、历史敞开的视野。”邬大勇说。

        最后,在艺术语言上,除去传统的创作手法外,当代青年艺术家对于学习、运用新的艺术媒介、材料、形式也更加开放和大胆,更具创造性。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与网络化生态对新一代青年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身处科技大爆发的数字时代,青年艺术家自然地在作品中展现出对各种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热情,他们经过大胆探索与不断尝试,希望将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艺术样式带给观众。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是时代特征最鲜活的体现,正如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姚榕华在观看了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美术大展后所言:“从画展上可见青年艺术家既敏锐观察当下的热点现象,又凝神思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某种跨界、交叉、融合或超越的多元化姿态,热切地表达着自己对于生命、世界、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和体验。这种创造行为拓展了艺术本体语言的边界,也使展览生发出一种通透灵秀、拥抱未来的新意。”


        从“教”转向“学”

        重视现实感知、历史视野和人文修养

        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思想与理论思潮碰撞的场域,既是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催生地,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的第一实验场,因此,要想从源头上提升青年美术创作的学术水准和专业水平,各专业美术院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称,四川美术学院强调“出作品、出人才”,这与川美一直倡导的“以创作带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关。该人才培养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经历代办学者和师生们的共同磨砺,形成了在理念上以培养“中国心、人民情、泥土味”的人民艺术家为宗旨,在培养方式上,创作教学从专业教师之“教”转向了重视学习主体之“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身入、心入、情入”,以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师生深入生活体察社情民情,以主题创作引导师生讴歌人民、讴歌社会,展现缤纷多彩的中国新现实。

        近两年,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同学们进入美院,是学专业还是学艺术?这两者当然不矛盾,通过专业学习艺术是必由之路,但在这个问题背后体现的思考是——不能以狭窄的专业经验,掩盖甚至阻碍真实、广大的艺术经验。对此,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艺术应该让个人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辽阔,而非越来越专门、越来越狭小。对青年艺术家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这就需要他们重视现实感知、历史视野和人文修养,尽可能了解古今中外大的艺术传统和文化脉络,敢于遥想具有世界性和未来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面对伟大的自然建立起敏锐的洞察力、切身的感悟力,在对周遭世界的观照与描绘中开启身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戴丹指出,责任与宽容,是当下青年在创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意识。他也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提醒青年美术家要提升人文意识,把握创作背后最根本的东西。

        将价值塑造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在这一点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有着相同的规划和思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版画专业负责人付斌在分享清华美院版画专业的教学理念、专业现状及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时表示,在价值塑造的基础上,专业教学还要打破以往的分类模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重视基础核心课程。他指出,清华美院对版画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各阶段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清晰界定:本科阶段的贯通式培养旨在让版画成为感知世界的丰富途径;研究生阶段实现由“识”到“智”的转变,探索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观

        “走得远”比“做得好”更重要

        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对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美术学子来说,网络的发达使得他们能十分便捷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及图像,这为他们提供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分依赖外部信息而欠缺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缺乏观察、提炼生活的写生能力等问题。这不仅会对青年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思考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学院的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

        一些身处一线教学岗位的专业课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出,目前的学院教学存在着学生对绘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应试教育与学院教学在培养模式上的冲突等问题。对此,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在守正中求创新,在变更中求发展,正视传统规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二、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三、引导学生重启对绘画的热忱。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万云从个人的实践中总结了课程教学中的三大痛点:学生缺乏个人的创作素材库;创作思维转换迟滞;创作形态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首先要预先筹划,厚积素材;然后是前置先学,经典引领;其次要异想天开,发散拓展;最后则需要结合课程思政,全程育人。

        对青年艺术家而言,“走得远”比“做得好”更加重要,而到底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他是否找到或建立起自己的艺术主张。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获得者、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善阳在“新时代·新青年·新境界——首届山东青年美术高峰论坛”上,分享了在这方面的个人创作、教学经验。他说:“艺术不能速成,是慢慢养出来的。创作最怕的就是不断变换研究方向。一个人一生做的事情很有限,能认准一个方向去不断推进,做到自己满意,就已经很难得了。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张。有了明确的态度,角度自然就有了,动力也有了源头,层次才会慢慢提高,作品才会有深度、有温度,相反,作品则不会有共情和感染力。”据李善阳观察,当下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想要的太多,不懂得舍弃,但其实方向多了就相当于没有方向。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山东画院一级美术师李玉旺也分享了可贵的个人经验。他认为,青年艺术家应该认真思考艺术创作的3个路径:叙事、感悟和探索。具体到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则是一定要有3个方面的关注:一是关注传统,要借助伟大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有根有魂、有迹可循;二是关注生活,创作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接地气、有情感、有温度,有烟火气的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三是关注当代,艺术也和科学一样面临着创新发展,因此当代青年艺术家应在审美形式、艺术语言、表现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静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