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分享到:

      方到古人不用心处——读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

        作者:陈明2022-05-16 07:56:5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方到古人不用心处——读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

        李净弘 丁酉岁冬月 33×33cm

        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注重传统和文脉的前后关系,追求笔墨语言和意境的传统规范;另一路径是保留笔墨语言的纯正基础上,以章法和趣味的个性化获得有别于传统的面貌,或以减弱甚至消灭笔墨程式来增强画面的现代感。单从创作的角度而言,这两种取向皆无可厚非,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很难逃离传统的藩篱而易深陷其中;后者往往因追求新的范式而失却传统笔墨的文化精神甚至基本规范。以此来看,既要保留传统的笔墨语言,又要于精神上注入新的时代趣味,实为不易。不过,在当代山水画家群体中,仍有许多为此不倦努力并获得累累成果者,李净弘便是一例。近些年来,李净弘在创作上力图立于传统笔墨语言而寻求时代的个性精神,以清雅别致的笔墨语言为当代山水画坛注入了新鲜的源泉。

        在李净弘山水画创作经历中,既有学院的系统学习,也有名师指导下的研习,传统的浸润,加之曾经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一种含蓄而刚硬的气质。而他在山水画创作上的长期探求,似乎增强了这种气质,甚至于在其画中亦可体味出这种外柔内刚的韵味。就其笔墨趣味来看,显然从明清诸家而来,但又分明体现出一种新鲜而活泼的写意精神。关于写意,数百年来,论之者不计其数,论述甚丰。其中,清《南田画跋》有一则话最值得注意。其云:“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能最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恽恪在这里所指,是谓须如古人那样不刻意,自然而成,才可得写意之精髓,而亦步亦趋尾随古人,则徒留外形而已,离真正的写意则远矣。因不刻意,故而画有平淡天真之感,因自然而然,故画面气韵生动。我以为,可以此论观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近些年他所创作的《丁酉岁冬月》《晚亭清晖映微波》《西山宾馆》《半世清闲半世辛》《冬雪垂钓翁》《苗乡春暖山青秀》《溪水清悠》等作,笔墨语言澹简幽敞,清邃深远,便得写意的真味。其外体现为绘画语言的书写性,其内则明显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既不离传统,又能契合当代人的精神,可谓之亦古亦新。

        不刻意,故能得写意之趣。得写意之趣,故可得气韵。张庚《蒲山论画》云:“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所谓“无意”,并非草率,而如恽恪所言之“古人不用心处”。李净弘在用笔上的讲求线条的自然而然,在用墨上的氤氲随机变化,便体现出这种韵味。以《苗乡春暖山青秀》一作为例。画中所绘山景、树木、屋宇并不复杂,用笔随手拈来,似不经意,墨色自然晕化,亦像无意为之,但却有淹雅之气韵,盖因其“无意”,故而有写意之意也。另一件《丁酉岁冬月》亦可为此作一注脚。此画笔墨疏简,用笔畅快灵动,墨色苍秀,韵致可人。特别是远山以轻涩之线条勾勒而成,生动飘荡,并不皴染,而留之以白,达到了以简胜繁的效果。还有一件写生作品《古镇一角》,以线勾勒房屋,以浓墨渲染出树木,更是以鲜明的虚实对比,做到了虚实有度,计白当黑,十分精彩。相比之下,少数笔墨谨细之作倒因处处留意,笔笔实在反缺失了气韵。实际上,虚实之间本就是互为转换的空间,虚即实,实即虚。若不知此,便容易落入自然主义的窠臼,气韵也因之而失。

        李净弘的山水画创作中,设色以清雅为主,也有设色稍重者,如《山梁梁》《溪楠过客》《梦萦家园》《山乡喜事》等。《梦萦家园》《山乡喜事》偏于主题性创作,尺幅巨大,手法严谨,用笔细密。《山乡喜事》以水墨绘出山峦草木,占据画幅的大部,唯在画面右下角有一队设色人物,用色淡雅。《梦萦家园》采用顶天立体的构图方式,将北方大山的厚重景色表现出来。画家在用色上十分谨慎小心,力求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故能做到色不碍墨。在设色较重的《山梁梁》《溪楠过客》等作中,墨的浓淡晕化与较纯的赭石、藤黄、花青等色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也有一番趣味。设色的浓淡与否,全在于画家在画面中的营构,其目的诚如唐岱《绘事发微》所云:“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对于山水画设色来说,最难者便是处理墨色之间的关系,若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并不容易。李净弘在设色上充分注意到墨与色的相互关系,在笔墨渗化中以淡色敷染,清雅的墨色中透出明净的色调,十分温润,体现出文质彬彬的气息。

        李净弘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在其大尺幅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此类的主题性创作中,他显然力求在笔墨语言上做到轻松自然,避免造成谨严有余,生动不足的弊端。为此,在细节上他十分注意山石树木的虚实关系,在皴擦渲染上留出余地。因此,在这样的作品中,尽管构图很满,用笔细密,但仍能给人朗润氤氲之感。不过相比较而言,李净弘的写意小品更体现出传统绘画上的文人格调,也更能表现出对笔墨的精微把握——用笔的微妙变化和墨色的自然幻化,在宣纸上充分呈现出来。不过,无论尺幅如何,题材如何,李净弘都在笔墨语言和格调上追求出古入新的写意境界,而其用心处,正是“能到古人不用心处”。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8(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