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中国美术名家:走进廖真武艺术世界

        作者:张元2019-07-17 17:39:1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美术名家:走进廖真武艺术世界

        廖真武,1964年生于中国四川  中国美协会员

        先后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四届助教研修班

        第九届材料绘画语言创作高研班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成都



        张元:他是有感而发的,感受是深厚的,给这幅作品带来了生命和温度

        张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歇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暨美术作品修复与保护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艺术家廖真武的个人展览“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民国事城图:廖真武巨幅作品全国美术馆巡展”原定于5月17日结束,但由于作品展出后,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获得了很多批评家、艺术家和业界人士的好评,济南美术馆官方宣布,本次展览延长至2019年5月27日,想去现场看看的抓紧时间哟~

        艺术理论批评家和艺术家看作品的视角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能形成很好的互补。



        廖真武是一个具有研究型精神的画家,动手能力极强。从这个展览作品中我们就能够深深的感觉到,今天,王力克院长看作品时也谈了一些感想,作品是怎么画出来的?写实油画还可以这么画,和以往传统油画又不一样?

        廖真武的作品将要完成的时候,约我去看,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时天气比较冷,他租的体育馆在那里画创作,我说你在这儿也没暖气怎么画呀?创作条件是蛮艰苦的。



        他一个人能够完成这么大的作品蛮震撼的,看了这件大作品,当时我也很纠结,他几次问我的意见。我在他的画室那转悠,想怎么说我的看法?说不说实话?很纠结很纠结!画这么大的油画快接近完成了……?

        后来,我还是实话实说了!我也想怎么说不产生伤害?能使画家继续去做研究,继续画完最后的收尾。有时候画画建议好了是动力,建议不好基本就把人拍死了。

        当时,我问老廖谈我对这件作品的看法,你画这幅画的初衷是想以人物为主,还是以景观为主?因为在历史画创作中,也可以景观为主,人在景里。



        中国绘画传统中,很多中国山水画景观很大,人物在里面很小,这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有一种主题性创作,人物为主体,景观是陪衬,比如国家组织的几次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基本都是以人物为主。

        我看了廖真武的大作品,构图景观和人物一半一半很是平均的,这是创作构图中的大忌。实话实说,这对画画创作过程是蛮尖锐的,属于重创了,怎么继续画呢?

        我知道意见有些言重,但我又觉得创作有些规则规律,画家应该牢记,要有这种意识才好。可能这跟工作室研究绘画语言本体有直接关系,有点职业反应。这样的作品,如果在一些重要美展评选中属于硬伤了,人物景观一半一半把创作的主要意图分散了。



        老廖基本圆满完成了作品,在这个过程里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这种创作精神让我感动!

        廖真武的作品实现了绘画语言的一种转换。王力克院长今天谈到自己看这幅作品的感受,油画还可以这么画?油画还能够变通出很多不同的视觉感觉。今天王院长谈到视觉图象,已经跨越了绘画的一种界限,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绘画写实具象语言可以实现许多转换。

        20世纪以后我们看到进入现代艺术史的一些大师,作品实现了绘画语言转换,这是绘画原创性的体现。在传统绘画中材料是载体。自二十世纪以来,材料已经转换成绘画的主体,这个物质主体可以承载具像,可以承载意象,不是一搞综合材料绘画就是抽象,把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进行抽象的表现,可能绘画语言会更加纯粹。



        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绘画的一种诉求,具像还是有非常大的群体。因此搞具像的艺术家如何实现绘画语言的转换?这个挑战不是所有画家都能够做得到,廖真武的作品中也体现出他对油画语言转换的理想追求。

        那么如何丰富油画的发展?我们通过这个展览传递了一个很好的转换信息,希望在这种交流中思考油画的发展。油画这种特殊材料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通过实践来体现油画材料的物质性,体会真正油画的趣味品质。

        在绘画语言转换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廖真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一个是绘画性,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时代性。作为画家,如果能够把这几个问题解决好,就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了。



        廖真武的作品,无论画八年也好,画十年也好,时间是漫长的,这里真的反映作者一种着迷的执着,一种顽强,一种毅力!体现了一种坚持。

        我们过去在高校里对学生讲,一个画家的成功需要三个条件:天赋、勤奋加机遇。我们都清楚机遇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除了这三个条件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坚持。

        比如廖真武作品打动我,感动我的,就是我提了一个让画家很难接受的硬伤问题,廖真武通过画面的切割、削减,实现了以人物为主的初衷意图,很智慧地把这种硬伤巧妙的化解了,这也是艺术家的天赋和灵性。

        当时从他画室回来路上我挺后悔的,是不是不该提这个意见?这个意见提的有点重,让人家无从下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结果,我感觉廖真武创作上的认真,执着,坚定,体现了艺术家的一种博大情怀。他能够非常好的把我的意见通过切割进行削减,这是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艺术观的体现。把景观切割减弱,使我们在一定距离去看这幅作品时,感觉人山人海似的。



        这种处理做法等于把画面硬伤通过画家自己的理解,智慧的化解了,很聪明很智慧,也是很困难的。我搞过大画,我的大画都没这么大,创作过程感就感觉很吃力了,老廖画这么大的画,一个人历时近十年完成这样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令人敬佩!

        画画创作如果不是有感而发,画面留恋表面形式迷恋于招术效果或漂亮精练的套路,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感而发给画面带来了温度,带来生命,带来了力量,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当下我们看到一些画家太关注技术的表现,为材料而材料,为效果而招术,对这些表面的东西乐此不疲津津乐道,这不是画画的根本,根本的东西还是来自于精神思考,精神穿透材料而存在。

        通过廖真武这幅作品,我们就能看到他对民国这个时代他的兴趣,他的思考,他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兴趣,我提完意见后基本PASS了,没有动力继续再画了。他能够坚持把她画下来,因为他是有感而发的,这个感受是深厚的,是集聚了十几年的不断积累而发力的,给这幅作品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温度。

        无论你画静物,人物,景观,无论你画什么,写生也好,创作也好一定要有感而发,真正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动,这样才能避免套路。



        关于综合材料绘画的研究方向,通过廖真武的作品,证明了综合材料绘画是可以完成具像、意象,不仅仅是抽象,在这种绘画中物质语言作为主体的转换可以比较更纯粹的表达抽象,抽象绘画更要有精神,无论什么方式的选择都要有感而发。

        现代主义更强调个性,尊重个性,更强调自己的感受表达。我就是这种感觉,我就是喜欢这么画,这些来自生活的感受,忘不了的感动,喜欢这种方式来表达最真切实在。

        廖真武的创作变体画做了很好的语言转换,形还可以再明确一点,没有问题,照样可以实现物质的审美趣味传达,这是我们探索语言转换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民国事城图》这件作品,是历史主题性创作,这里就有个作者历史观问题,在民国这个时代,这个历史阶段也有许多代表人物,该不该把这些代表人物画进来?画进历史画作为历史阶段的呈现,作品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另外如何画这些历史人物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历史观,他怎么理解历史?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里反映出作者的文化立场。



        我们在美术界早就听到过绘画死亡论。你不知道绘画还应该怎么发展,人家都发展到头了,我们就别画画了。那就完全被动了,绘画就死亡了!

        我说绘画是特别需要天赋的,对于有天赋的艺术家来讲,绘画怎么会死亡呢?历史画主题性创作确确实实有历史观的问题:作者的历史观?画家的立场?你怎么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如何尊重历史?

        我们有一些很有经验的艺术家也有这种感觉,王力克院长,夏可君老师都提过,你可以说我表现的不是那些历史人物,但是历史人物不是神也是人。把他们画进来,放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遛大街,买菜,逛商店,孙中山在人群中,鲁迅在老爷车里,意识流蒙太奇,把这些历史人物放在社会的人里,不一定把他放在历史事件里,我觉得这件历史巨幅作品的进一步发展空间还是有的。

        我们期待廖真武的作品通过全国巡展之后回到北京收官,又是另一个面貌,另作品更有意义,并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含金量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历史深处的回眸


        开端隐含的秘密有待于被再次揭开,历史的种子有待于被再次培育,时间的尘埃有待于被再次清理,家国的情怀有待于被再次唤醒,历史的责任有待于被再次接续。“民国”一直就是萦绕在中国人心灵中永远不散的独特氛围,带有泛化意味的“民国精神”,是因为古典的余韵与现代的梦想还奇妙地叠印着,其隐秘的褶皱被诗意的灵晕所萦绕着,一直有待于在现代性的重述中再次唤醒。



        如果绘画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有着自己回溯历史的独特手法,那就是再次给出超出历史记载与照片记录之外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绘画重写历史的审美诉求。艺术叙事历史的真理性如何获得?这是中国当代绘画不得不面对的巨大历史挑战。

        当我们来到廖真武这幅名为《民国事城图》的巨幅作品前面,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独立的历史叙事,廖真武从2011年立志起势,历时八载,数易其稿,为我们描绘出1900-1930那个民国历史时期,几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代表城市,比如,四川-广州-北京-上海-天津等等,但也不仅仅是这几座城市,而是处于变迁中的时代气质与社会生活,在都市与传统、建筑与车马、行人与事件之间,绘画通过自己的方式去重建生活历史与生命性格的内在演变逻辑。



        面对时间的冲洗,面对遗忘的压力,画家以其高达4米长达30米的鸿篇巨制,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个人的独特关怀:一个人的家国情怀,一个人的史诗,一个人的历史记忆,一个人的图像学还原,一个人的绘画梦想。另一方面,这也是回应现代性转变的困难,超越个体的叙事,而进入历史的深处:时代有待于重构,尘埃尚未落定,历史有待重叙,绘画仍在继续,作品尚未完成,理解期待着公众。

        随着作品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巡回展览,势必激发广泛的讨论,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绘画语言的贡献,还有其深远的现代性价值,其历史学与文化社会学的价值!

        在廖真武之前的绘画系列展览中,从“见证的历程”,到“时代标签”,直到“岁月留痕”,就已经可以看出艺术家对于历史记忆与时代变化的独特敏感,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切关心。

        一旦中国艺术开始自觉地建构自身现代化的经典性,此经典化无疑离不开自身历史的叙事理解,绘画如何回应历史深处的召唤?我们如何与那些在历史深处徘徊的目光对接?艺术如何与历史深处的幽灵对话,接续他们尚未完成的志业?中国的现代性远未完成,它一直有待于在回溯中获得新的自身理解,当我们面对廖真武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对于历史重塑的魔力。



        此15屏的油画巨作,画家以三个相关的元素作为基本线索,以体现现代化的变迁与表征:

        其一,是画面高处与“深处”背景的各种建筑物,从川蜀小镇与徽派建筑,到粉墙黛瓦与江南园林,从传统的假山石到巨石狮子,从城市代表性雕塑到租借的十里洋场,上海、武汉与天津这些城市的历史形象隐约浮现出来。这些建筑形态在高处巍峨并列,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威严,但都处于历史风云的冲洗之中,在晦暗的天空与萧瑟的树木之间,有着无名自然对于历史的严酷见证,其斑驳陆离的剥蚀痕迹暗示了时间的力量,这些暗示了历史深处的暧昧与创伤。画家几乎以抽象的手法来表现这些处于废墟状态的建筑,它们在高处瞩目历史的风云际会,它们自身也获得了历史的沧桑面容。



        其二,则是画面“中景”的各种运输工具,画家之前画过大都市的摩托车,对于速度与运输工具的思考再次体现出对于时间变化的敏感,从黄包车到三轮车,从老爷车到蒸汽火车,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工具的技术客观性要求中国人再次回到对于科学“赛先生”的尊重,这些器物被画的最为坚实明确,几乎以超写实手法描绘出来,以表达其绝对的客观性,作为中介工具,它们连接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尽管我们的时代在加速,但工具与人性的关系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思。



        其三,则是处于“前景”的那些民国人事,其中有梳着辫子的晚清人,有穿长袍马褂者,也有西装革履的现代中国人,画家通过衣装的演变来观照中国人自我形象的变化。在画家笔下,这些人物并非历史的具体还原,而是一种身份反思意识演变中的“理想类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阶层与身份,可以看到他们的汗水与辛劳,看出他们面对悠久历史的重负与运输工具的速度这两重力量的撕扯,似乎背景与中景的力量在挤压他们,驱赶着他们往前走,走出绘画,走向远方。因此绘画并非突出具体的某一个人,此巨作也并非历史风情画,而是一种“虚写”,这也是为何画面上的这些人群,处于来到前面以及退回历史深处的矛盾挣扎之中,我们就看到了中国文化生命在现代性转进中的苦涩,他们变得模糊的面容中依然有着风尘洗脱不掉的沧桑与凄楚,我们也因而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悲悯之情。



        当我们凝视画面与观照这些人物时,我们将发行此巨作的历史意义——一“民国”一直就是一出“从未结束”与“尚待开始”的历史戏剧: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是如此的鲜活,他们似乎还活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他们还在从事未完的交谈与工作,他们还活在历史的深处,其中就仿佛可见老舍《茶馆》的场景;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手法与深情的关注,让历史停留的那个日常瞬间得以再次被苏醒,历史的帷幕似乎再次被揭开,一场从未演完的戏剧再次被上演;但同时,他们在那里,但也超出了他们的时空,他们似乎在向我们走来;或者,他们似乎要召唤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是的,这是“民国”时代,一个特别的年代,一个惊心动魄的年代,一个风雅犹存与风骨依然的“过渡年代”,一个中国人梦想的黄金时代;如果绘画有着魅力,那就是一种召唤,让历史深处的目光来召唤我们,看着我们,如此的“反向凝视”召唤我们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召唤我们再次进入历史,去发现历史的未来。

        为了体现出此三重性的历史境况,触及历史深处的忧伤,触摸历史内在的痛楚,画家综合运用抽象的笔触、情绪的表现与具象的描绘等各种手法,而且整个画面尽管看似一幅老照片,但又并非超现实的还原,随着画家反复修改,绘画彻底摆脱了对于照片的依赖,超出了写实的诱惑,带入了一种水墨画的气息,这也是对于油画语言的改造,借助于历史的气息来改造艺术的表达。绘画既有一种历史回眸目光的灼热,也有一种时间灵晕的幽谧气息,既保留了历史人物命运的真实性,也让那些在记忆深处闪烁的幽光与忧郁的气息重现出来,这是本雅明所言的图像静止的辩证法,这是时间的政治。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另一幅纸本的同名作品,尺幅也有八米之巨,与巨制油画一道,都具有一种中国山水画长卷一样的延展方式,这也要求一种来回游走的阅读步伐,纸本长卷比油画作品更为斑驳,画面笼罩着一层绿绣色,似乎这不再仅仅是“民国时期”,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生命史,是中国文化苦涩又坚韧的性格史的写照!

        绘画的真实性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的现代性才还有待于再次开始,绘画所重塑的历史记忆自有其真理性内涵,这就是面对混杂现代性的处境,艺术乃是还原出文化生命变迁中的苦涩面容,以具有时间辩证的张力,让我们感受到绘画所传达的民国气质,那是一种中国人坚忍不拔地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这幅巨作的当代价值,无论是现代性的重叙,还是绘画语言的价值,其图像学的价值以及广泛的社会学维度,还有待于更多的讨论与研究。



        画家在画这两幅巨作时,也做了大量的文献学与传记学研究,他不仅画出了很多与巨作相关的手稿与小稿,而且还画了民国人物的“民人传”系列:取其谐音,这是那些历史名人,是民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还是历史的面容,有名的与无名的,名人与民国,民族与人民,在谐音与暗指之中,时代的精神与民族的性格,坚定与顽强,世俗与沉着,都回到了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上。因为他们已经有所变容:画家以云龙纸的肌理化处理,使之进入历史的风尘,赋予其时间的厚度与历史的厚重,画家还以绣像的方式处理,似乎这些人物打上了历史的光轮。一旦绘画超越时间的浮尘,我们依稀还是看到了他们:刺客的凛冽目光,才女们的古雅从容,智识分子的风骨气概。尤其是几幅灰色调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民国特有的气质: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人格。画家重构了历史的星丛,民国的风骨。

        如此的鸿篇巨制与历史画卷,带给我们一种回首历史的深远目光,艺术的回首历史,乃是让隐没的历史来到显处,让家国情怀获得历史的深度,让绘画获得记忆深处的灵晕。

        夏可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与策展人

        2019年4月于北京


        请横屏欣赏↓




        个展

        2019年 《民国事城图》廖真武巨幅作品全国美术馆巡展 济南市美术馆(济南)

        2018年 廖真武——《民国事城图》作品发布会暨三十屏历史之印记学术研讨会(北京)

        2016年 “时光履痕”廖真武作品展 先声画廊(北京)

        2016年 “浮城谜事”廖真武作品展  Art Futures Group(香港)

        2016年 奇遇之夜 廖真武艺术品鉴 (北京)

        2015年 “浮生·呓象”廖真武作品展  虚苑美术馆  (北京)

        2011年 “东镇西城”廖真武水彩作品展 (上海)

        2011年 “大湖365”廖真武作品私人展 (北京)

        2010年 “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  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10年 “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  深圳华美术馆 (深圳)

        2010年 “见证的历程” 廖真武作品展 威诺里萨艺术馆 (北京)

        2007年 “时代标签”廖真武作品展,中国深圳格丰艺术机构 (深圳)  

        2007年 “时代标签”廖真武作品展,威诺里萨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7年 “水色豪情”廖真武作品展 (北京)

        2002年 “岁月留痕”廖真武作品展(四川)

        1992年 廖真武水彩画展(四川)


        群展

        2018年  SMART国际房地产及投资博览会  Art Futures Group(香港)

        2018年 “私享”观物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展,观物艺术中心(北京)

        2018年 空间语言的转向:《金宝汇共享艺术空间》中国当代艺术大展,金宝汇购物中心(北京)

        2017年 新锐与传承一一中国名家作品展(成都)

        2017年 艺新艺意一一名家作品展(北京先声画廊)

        2017年 艺术厦门博览会(厦门)

        2017年 无界一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美国)

        2017年 2017艺术广东 艺术品博览会(广州)

        2017年 荷兰艺术博览会(荷兰)

        2017年 德国波恩艺术博览会(德国)

        2016年 锋锐当代艺术邀请展  青岛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

        2016年 当下觉知 当代艺术邀请展 北京现场空间(北京)

        2016年 黄河入海流  加拿大白石 中国东营友好城市文化之旅艺术作品展 (山东)

        2016年 “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马利美术馆,济南美术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北京  上海  山东  福建)

        2015年 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四川)

        2015年 比利时艺术博览会(比利时)

        2015年 新加坡艺术博览会(新加坡)

        2015年 台北艺术博览会(台北)

        2015年 四川省名家美术作品提名展 峨眉当代艺术馆(四川)

        2015年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

        2015年 “异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邀请展(北京)

        2015年 “黑白进化论”峨眉当代艺术论坛(四川)

        2015年 中国乐山峨眉艺术双年展(四川)

        2014年 “痛感 ”当前绘画艺术探索展(北京)

        2014年 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

        2014年 巴山神韵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展(四川)

        2014年 亚洲现代艺术博览会(香港)

        2013年 时间重启第二回 2022迎申奥艺术展(崇礼)

        2013年 跨越领域当代艺术展 (北京 成都)

        2013年 澄怀观道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 (四川西昌)

        2013年 “慢”艺术 《库艺术》学术研究展 (北京)

        2013年 中国当代艺术家意大利文化邀请展 (意大利罗马)

        2013年 蓝顶部落当代作品展 (成都)

        2013年 “寻源”岜沙之旅 (贵州)

        2012年 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香港会展中心)

        2012年 “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展 (美国  华盛顿)

        2012年 Kansas收藏作品展 (美国堪萨斯)

        2011年 “起承转合” 当代艺术展 (北京)

        2011年 “穿过”中国当代作品展 (意大利  西西里岛)

        2010年 “东西对话”中国当代作品展 (美国  加里佛尼州)

        2010年 中意文化年“穿过”中国当代作品展 (意大利  斯波莱托 )  

        2010年 “春季联展 / Spring Showcase” (香港世界画廊)

        2010年 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博览会Fine Art Asia 2010”  (香港)  

        2010年 具象研究消费图像当代艺术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09年 大家一起玩作品展(北京)

        2009年 中国当代艺术联盟首届学术邀请展 (四川)

        2009年 经验/惊艳 中国当代厅艺术展 (北京)

        2009年 2009(第13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

        2009年 美术史中的进化论—“文化新美学”艺术精品大展(深圳)

        2009年 “为了忘却的记忆作品展”(北京)

        2008年 西南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 上海 成都)

        2008年 美国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迈阿密)

        2008年 “欲望森林”当代艺术作品展(深圳)

        2008年 第三届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香港)

        2008年 中国当代画廊艺术精品展(深圳)

        2008年 “力·型”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

        2008年 第三届中日现代作品展(日本)

        2008年 “重建中国”当代艺术展(迈阿密)

        2008年 中国当代艺术展  歌德画廊(香港、伦敦)

        2007年 全国第二届风景·风情油画作品展(上海)

        2006年 全国第十九届新人新作展(北京 兰州)

        2005年 全国第七届水彩水粉展(郑州)

        2005年 水彩四川七人学术联展(成都)

        2004年 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广东)

        2004年 南京第二届水彩画双年展(南京)

        2003年 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福州)

        2002年 纪念“延讲”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成都)

        2000年 四川省水彩画作品展(成都)

        1999年 “建国五十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成都)


        获奖

        2014年 南京国际美术展铜奖

        2005年 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2004年 “建国五十五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0年 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1999年 “建国五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铜奖


        公共收藏

        Kansas基金会  美国

        Virginia艺术机构  美国

        Art Futures Group 艺术机构  中国香港

        华美术馆  中国深圳

        蓝顶美术馆  中国成都

        四川美术馆   中国成都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北京

        上海钢泰美术馆  中国上海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四川

        南京布罗德文化艺术机构  中国南京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北京

        济南市美术馆  中国济南


        发表

        作品曾发表于《人文艺术》、《艺术当代》、《库艺术》、《Art概》、《中国百老汇》、《艺术当代》、《艺术经典》、《世界艺术》、《画刊今日中国美术》、《社交商圈》、《画廊》、《艺术品投资》等专业出版社。

        2002年出版个人画册《岁月流痕》

        2007年出版个人画册《时代标签》

        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见证》

        2011年出版个人画册《东镇西城》

        2015年出版个人画册《浮生·呓象》

        2015年出版个人画册《廖真武作品集》

        2016年出版个人画册《时光履痕》

        责任编辑:静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3(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