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作品评论
      分享到:

      梅墨生:中国书画与传统太极文化理趣

        作者:梅墨生2014-08-04 08:25:16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梅墨生:中国书画与传统太极文化理趣

          各位先生、女士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

          我多年研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和传统陈式、吴式太极拳,为国画大师先生的学生和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的弟子。在书法、绘画的实践方面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方面略有心得,借此难得的机会,将一己之见提供给大家,希望有所交流。很荣幸受到中国文化中心的盛情邀请,十分感谢朱英杰主任给我提供这一次学习探讨的机会!也谢谢诸位的光临!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书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林语堂《中国人》:“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文集》: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既然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那么,反过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味、理趣。皆能一一映现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中。换言之,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旨趣所在。探讨中国书法、中国画、传统太极拳、乃至中医、琴、棋、茶等传统艺术门类中的文化趣味,应该是引人兴味,发人遐思的。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总体。理之固然。然而,以“教”代“家”未见得更合符于中国文化的史实,是道家学说而不是道教仪轨更多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因此,鲁迅先生所谓的:“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全集》),我意应改为“全在道家”。而且,儒家是否成为了“教”在学界也还是有异议的。衡诸历史,儒、释、道三家学说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是不争的史实。

          释(佛)家是汉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儒、道才是原始的本土文化。关于儒、道的关系,学界是有不同的意见。若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言,诸子百家争鸣,但儒、道、墨、法、阴阳诸家为盛。后世中国,墨学与阴阳家渐衰,汉学虽“独尊儒术”,而实际上,历代帝王多是皮里阳秋,外儒内法以行统治之术。可见,朝则儒法为表里,野则儒道而显隐,共同孕育着中国文化的主体。

          我却认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是辨证思维。一切皆能反思量,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这种思维方式而逐渐形成孕育的中国文化既是太极文化。如果我说,传统中国文化就是太极文化,相信不算过分,大多数人是会同意的,太极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包涵了儒、道两家学说。最早的儒家易学与道家丹学,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代的浑朴的阴阳思想。而阐发太极文化的重要典籍《周易》,既是儒家学派的“六经”之首,又是道家学派的“三玄”之一,由此可见,太极文化道理是整合包容了儒、道这两大深久作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派的。

          我在回答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提问时说过:欲了解西方文化,你不能不读《圣经》,而欲了解中国文化,你不能不读《易经》。从这两本经典里,你可以体会到两种宗教、两种哲学、两种科学、两种文化、两种美学。

          中国文化的重“道”,实即重阴阳对立统一。《易•系辞》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由阴、阳概念衍生而出的刚柔、虚实、方圆、黑白、藏露、曲直、轻重、疏密、大小、进退、升降、多少、静躁……,无不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既是准则,又是法门,又是作用,从中闪烁出东方智慧。

          太极文化的理趣,也可以说是中和、中定、平衡、和谐、循环往复的理趣。古语谓:从容中道——此处的“中”,可两读:zhōng和zhòng。从容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期期以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人天合一”的大境界。

          我们知道,“易”的思维就是象数思维。上古中国先民“象天法地”而研易,至五代、北宋时期而有《太极图》出。(见附图一)太极图象,中含数理变化,圣人以之推演天地人事,此不在我们的探讨之列。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艺术中,有没有太极文化的旨趣?如果有,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引端。”

          ——晋•王羲之《书论》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内贵盈,外贵虚。”

          ——晋•(传)王羲之《记先生书诀》

          “虚则敧 ,满则覆, 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

          ——唐•虞世南《笔髓论》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唐•孙过庭《书谱》

          “吾所谓隐显者,非独为山水而言也。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显者阳也,隐者阴也。显者外案也,隐者内象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一画立太极。”

          ——元•郝经语(转引自李德仁《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

          “笔法须兼阴阳向背。”

          ——清•刘熙载《艺概》

          “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

          ——清•石涛《画语录》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

          “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

          ——南北朝•王微《叙画》

          “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

          ——明•李日华《画媵》

          “自然就是法”

          ——现代•《国画之民学》

          从上述的书画理论中,我们不难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历代书与画的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祖述了借鉴了太极的阴阳之道。而其代表性人物、现代山水画大师甚至在讲授书画画理时直白地说:“太极图是书画要诀”。(见附图二)此一语,虽惊骇世俗,却在20世纪的西风东渐潮流中淹没无闻。众所周知,20世纪的中国,深受西方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非常本土化、民族化的声音,不管多么具有真知卓见,都是不时尚的,不被潮流所看好。先生本人生前的艺术寂寞即证明于此。

           如果,我们认同中国书法、中国画为世界艺术之林的奇峰异岭,就等于说,中国书画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品格和文化旨趣。而这种特殊的美学品格和文化旨趣正是其特殊的语言表现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书画这两端一体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非常的概念和范畴——笔墨。清代大画家石涛曾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画语录》) 甚至说:“画法全是书法”(《宾虹书简》)。

          在我看来,中国诸文艺形式无不遵从一个“道”字,如庄子所谓:由技进乎道。在传统书画武诸艺中,始而隔,终而通,“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一,是中国的太极文化体系之特色。一而二,是为阴阳之用。一即通感,即万事万物莫不依从的根本规律。譬如,书法用笔、结构讲阴阳向背,绘画用笔、造形、构图也讲阴阳向背开合,若武术中的太极拳法亦讲阴阳虚实开合等等,万法归一,一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

          由太极文化思想可以推演而及于各种艺术形式。如宋代大书家黄庭坚说:“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山谷文集•论书》)传统书法要求用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何谓书法得笔?我以为即得笔意,而笔意既是“道法自然”的内在意味。自然者何?天地阴阳之变化规律而已。已故法籍学者、艺术家先生曾指出:“书家就凭笔法的支配和黑白的分布使我们觉得艺术的精髓、人生的问题全在那里了”。(《在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1984年9月)“艺术的精髓与人生的问题”是多么地丰富复杂?然而,书法的笔意可以通过点画线条的运动而“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唐•张怀瓘《书议》),真是简练概括,玄妙难言。我们欣赏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见附图三)和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见附图四),或许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印证。

          而在此不妨涉猎一下直接以“太极”名“拳”的太极拳理论,仅择数条: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清•武禹襄《太极拳解》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清•《武禹襄十三势说略》

          如果我将这些太极拳论移用于书法创作的指导,无一不合。诸气呵成,气机贯通,中正平和,动静相兼,照顾八方等原则完全通用。甚至于其间难以言语形容的道理意趣之相通相合,实无法一一以言尽之。不少太极拳家在传授太极拳时经常用书法艺术的学习来指导习拳者:入规矩而守规矩,守规矩而出规矩。苏东坡不是论书法时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东坡集》)

           我的太极拳老师李经梧先生为传统陈式、吴式太极拳高手,他行拳气势磅礴、行云流水、给人以十分的美感。他生前授拳法时,最讲先懂规矩,一招一式毫不放松,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之境,也常用书法之道讲拳。譬如太极拳的任何一动,皆须圆满中正,动中又须静定之意,而其讲求圆活与书法笔法之求圆活毫无二致!又如陈式太极拳每一招式皆讲动作之终意气势要有一个“归原”之意,不也与书法用笔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出一辙吗?在此所举,限于时间,仅是冰山一角,想有心的听众自能多有领悟。

          当太极文化思想以无与论比的智慧作用于书写、绘画、中医、武术等领域时,中和、平正、圆融、活泼、浑厚、悠远、冲淡、和谐、机智、辨证、灵动、坚刚的境界就会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在此,请大家欣赏一下李经梧先生在八十高龄时的神奇太极推手功夫)

          老子曾说:“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道德经•二十二章》)”。这个“一”,又见于《鹖冠子•泰鸿》:“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之焉”。据有学者研究,太一即太极。(参见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

          以形体运动和技击为表现的太极拳,以及以毛笔带动点线运动的中国书画,都是极为中国化的艺术。即为艺术,都有极强的观赏性。鲁迅先生曾认为:“凡有美(艺)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美(艺)术可以表见文化”。(《鲁迅论美术》)既是说,在中国书法、绘画、太极拳艺术中,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中华太极文化精神——一种追求人天合一而中正圆融的生命境界。

          有如下数点,最为重要,是太极文化的入处与出处,学者当用心思量:

          其一,是“中”字。

          其二,是“气”字。

          其三,是“复”字。

          其四,是“朴”字。

          其五,是“和合”二字。

          其六,是“自然”二字。

           能从上述诸端领悟中国传统艺术,则庶几不难入门引路,登堂入室,进而,一窥大境界。

          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有不当之处,欢迎听众高明的赐教。谢谢大家!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8(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