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高奋荣自叙——不鞭自蹄,求真务精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8-24 17:16:49 来源:网络

        值改革开放,紫砂大放异彩的八十年代初,我涉足紫砂,刚学制壶,想法很简单,人总得有一技之长,才有立身处世之本,然而我制壶中艰辛跋涉二十多年来,我越来越感到紫砂艺术深不可测,紫砂艺术学无止境。我认为真正要做好一把茶壶,首先需学会涵养自身,不仅要会制壶,更要懂得为什么制壶,怎样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等的丰沃土壤中去吮吸养料。其二必须光亮自身,紫砂器自清代陈曼生等文化人介入之后,一改往日单一的面孔,而是显现出“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新局面,陈曼生的功绩在于他与紫砂艺人密切结合,不断创造,力作层出。作为我本人来讲,已使我有所触感,并尝试与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朱玉成老师合作,北京青年陶刻家孙鼎朴先生合作,请他们参与,借名家的字画亮点,来让砂器焕发光彩。其次要会搀和自身,我喜欢让各种手法搀和进来,如绞泥、镶泥、拼泥、嵌泥、镶金银丝等,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要提高壶的品味和壶的韵味情趣,总而言之,只有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勤创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我从不怕自身底子单薄,从不怕失败,艺术创作就是在坎坷中登攀,没有现成的馍给你嚼,只有勇于创新,制壶专业技术才有生命力。

        紫砂壶由壶身、头、底、脚、盖、嘴、把、滴子组成,砂壶既要有严谨完美的整体,又要有与壶身相辅相应构成的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要把这些附件巧妙地结合起来,需靠扎实功底和精湛的工艺,一旦壶形确定后,我一般用两种手法来表现: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另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给人有浓郁的回味,或给人以对称、均衡的份量和安定的感觉,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我自己创作的《器成方圆》壶表现手法为其一,让其有均衡和安定,回味无穷的感觉;作品《东方龙》就是以变化的手法来表现的,给人以静与动的对比,让其轻快明朗、粗犷简雅。这里我还要提上一笔的是,独特的紫砂砂土、有紫泥、绿泥、红泥统称紫砂泥,按不同份量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的温度烧成,则显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灿若琬琰浮精英”(《阳羡茗壶赋》),用紫砂壶艺材质的质感来烘托造型的气度,描写淋漓尽致,所以一把完美的紫砂壶,选择泥料也尤为重要。

        我长相敦实,做壶扎实。本人自知天赋愚钝,但能刻苦,从不偷闲,得使数倍劲向有成就者、有造诣的人学习技艺,身边的紫砂陶艺术也确使我神驰心醉。紫砂陶艺很讲究传统,但也讲个人风格,二者必须兼顾。形质的追求,也可以于无意之中,水到渠成。在潜心追求紫砂传统中丰富内涵时,把握自己对理想和意境感受,创出自己拙中藏巧的厚味。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实践,近来悟到一点,值得庆幸,塑砂壶者不能当工匠,而要努力去做学者,自感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为此我越来越感到知识的匮乏,学养不足。我便自加压力,不鞭自蹄,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门类中吮吸营养,提高砂壶的品位和韵趣。我待朋友献真诚,制砂壶报真情,务求精工细作,善于制作光货,尤擅方器,作品构思新颖,做工精细,神韵兼备,倍受藏家青睐。人名与业绩多次刊载于《日本报》、《香港经济日报》、《扬子晚报》、《宜兴广电报》;作品入编于《中外名人辞典》、《当代中国紫砂图典》、《陶魂》、《当代紫砂茗壶》、《宜兴百壶谱》等。

        因此,只有沉浸在这种艺术感受之中,才能最终领悟出人与壶的结合,心与壶的结合,人与泥的结合,心与泥的结合,制壶者与使用者的结合,才能最终领悟出主题、思想、精神、内涵,才能领悟到独特的个性和见地,才能最终在壶的形体之中发现体会制壶人的情感和用心良苦。如今紫砂事业在不断发展,我必须牢记学无止境,只有做到以精取胜,以真取胜,以诚取胜,就必须更加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结出累累硕果。 终上所述,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虽然跟自己努力奋斗分不开,但更离不开这些大师们的鼎力支持和精心督导,像师傅邵顺生先生、高工吴鸣先生、高建芳女士、大师蒋蓉女士、李昌鸿先生、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朱玉成老师、北京的青年陶刻家孙鼎朴先生及原陶瓷陈列馆馆长、现当代中国紫砂图典的主编时顺华先生等,在此由衷表示感谢,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我的壶友们。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0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