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我研制的紫砂绞泥壶 作者:沈蘧华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8-10 15:20:31 来源:网络

        我在写我的“紫砂绞泥壶”时,还得先从李昌鸿身上写起。我和李昌鸿都是在1995年10月紫砂工艺社招收首批紫砂工艺班的26位学员之一。进厂后俩人同时分配在顾景舟老师门下,通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业余之际,顾老师和我们谈心,要求我们在业余时去弄弄空头,就是要求我们能利用业余时间做做其它新的尝试(因为刚学上一年,谈不上创作)。在56年我社又迎来了北京中央工艺美院高庄教授,带领波兰留学生叶亚宁,和保加利亚留学生甫独来社实习。那时高教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工具手拉辘轳,就是今天广为流传的辘轳转盘,从此它替代了木转盘,这是我们在传统工具上有个新的改革和提高。高教授的实习指导工作室就设在顾老师的组内,和我们生活、工作在一起。



          有一次,高教授和我们闲谈时,谈到紫砂装饰,除陶刻、彩釉、泥绘、镶嵌、包锡等之外,还有绞泥。“绞泥”就在这时引起了李昌鸿的向往,那时,他采用本山绿泥为基泥,在本山绿泥上拼制了目绿色、灰绿色、黑褐色、赭石色等等色,做起了彩陶纹样效果,器皿内、外纹样一致的“紫砂绞泥、盘、罐、碗、盅、盏”。因为我们俩人都在顾老一个组内,因此,他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制作时,我们也很有举趣的常看着。他先在纸上画一张器皿设计的绞泥花纹草图,然后按图以原始制陶的圈筑成型方法,一边用色泥绞制图案花纹,一边以圈筑的方法相黏接,围制成一个器皿口形的坯胎,待这个坯胎凉至一定乾湿,然后,他把新学到的手拉辘轳制作法应用上了,把这个绞泥坯胎,放在辘轳转盘上旋削、、车圆。经内、外、上、下的理修圆整,厚度均匀,不仅使绞泥花纹越来越清楚,形制也越来越规范、圆整,达到设计要求。拉好的坯表面有毛孔,然后用各种竹片,把毛孔刮和润。还用明甄进一步加工压光洁,一件件的绞泥作品基本上就是这样来完成的。



          李昌鸿最初研制的绞泥盘、碗、罐等,绞泥的纹样除圆圈纹外,还有水波纹、雷纹、犬牙纹、云纹、席纹等。这些创作得到了顾老、高庄教授和美术老师吴汝琏先生的称赞和鼓励,顾老还专门为昌鸿镌刻一枚底印印章,以示奖励,吴汝琏老师亦经常来关心他,在昌鸿制作绞泥盘时吴老师还提议他在盘边上盖上图案花纹章,这样把印纹装饰和纹泥装饰融和一体,更加丰富了装饰效果。高庄教授在回北京工艺美院休假之际,还带上昌鸿制作的六、七件绞泥作品到中央工艺美院,受到陶瓷系主任梅健鹰教授的称赞,高教授休假回社时还带来梅教授给称赞昌鸿的鼓励信。这些作品一直由中央工艺美院陈列馆收藏。时过境迁,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作品不知去向,据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教授的回忆“他在工艺美术学院任职助教,兼陶瓷系秘书,曾通过浙江美院来工艺美院进修的顾芳松老师,将昌鸿同志创作的绞泥作品笔洗等十几件借到陶瓷系给梅老师等观摩”。



          一九五九年顾老为设计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紫砂用瓷,在南京省轻工厅搞设计,厂领导派昌鸿前去探望顾老,乘这个机会昌鸿去参观了南京博物馆,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他有幸看到了两件紫砂绞泥装饰的壶,据昌鸿回来和我们说:“南博的紫砂绞泥壶,到是地道的‘紫砂泥绞泥壶’,它是那时的底槽泥(上等紫泥)和中槽泥(一般的普通紫泥)当时的制作者或有意、或粗心,把它们掺和到一起,而成了绞泥,因为它花纹是不规则的,似云、似木纹、花纹的出现一般又只在底片和盖片上,按现在的质量标准评议它是属于花泥,而那时则成为一种装饰而推崇,这是两种不同的欣赏观”。昌鸿认为,这种的花泥有绞泥底韵,是一种装饰效果,这不仅增强了他继续研究紫砂绞泥装饰的信心,同时也激起了我对紫砂绞泥研究的喜爱和兴趣。



          文革后期,我在紫砂研究室工作,我欲欲跃试地展开了对紫砂绞泥壶的研究,我首先配制了各色泥的泥料,亦作了好几张设计草图。因为各色泥有各色泥的乾湿性能,稍有疏忽,黏接不好,加上辘轳修坯稍不留意,往往在制作的绞泥坯件会出现色泥与色泥间的开裂,我一次一次的摸索、改进,从中找出规律的工艺操作。加上李昌鸿的帮助,终于使我成功的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的“紫砂绞泥壶”。我终于在李昌鸿研制的绞泥盘、碗、盅、盏、罐基础上发展到绞泥花纹,在器皿表里一致,花纹图案相似彩陶效果的源于传统,而又突破传统的紫砂绞泥盆、菓盘到壶和茶具,并在纹样上又创作了花团纹、礼花纹等,并由单独纹样发展到连续纹样。我们俩人几十年的研制成功的“紫砂绞泥装饰”作品,为紫砂装饰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类。为紫砂事业奉献了一点自己智慧。



        宜兴鸿成陶艺有限公司

        高级工艺美术师 沈蘧华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