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版画 个人文论
      分享到: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发展脉络略谈 作者:朱汉云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8-03 15:34:46 来源:网络

        民间木刻版画是指在民间大众中普偏应用和流传的、符合劳动大众阶层精神生活及其文化传播的需要、由民众创作或传承的符合自己创造本色作品,以木版刻制经手工印刷的民间工艺。
        中国的木刻版画源远流长,中国的木刻版画与雕版印刷术一样都创始自中国。它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的大量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大家所熟知的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板画《金刚般若波罗密首图》(唐、咸通),其刻技之成熟、印刷之精美这一事实,完全可以证明在它之前,应有相当长的一个发生和发展时期。
        我们不妨沿着从远古绵延而来的文化遗存中寻觅有关刻和印的痕迹,去连接这一悠久历史的由来之路。
        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在坚硬的石壁上刻有大面积岩画,其刻线深约1厘米、宽约1.2厘米,线条粗深圆滑并无金属加工的痕迹。有可能是更为坚硬的石器磨刻。其费工之多、耗力之大是可以想现的。
        旧石器时代,人类早期的岩画中曾发现以不同方法印在石壁上的手印。一种是用手蘸颜色直接印在壁上,可称之为阳印。另外一种是用手做模压在石壁上然后喷刷颜色,手移开后形成一个空白的手形,可称之为阴印。还有以磨刻的方法。把手形刻成凹形留在石壁上的。这也许是岩石的绘画者作画之后留下的凭证。这种以印手印法为当事人的证明手段的方式。直到今天的我们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可见发现“印”的妙处,是人类早期蕴发的共同智慧。
        商周时期的玉石雕刻,青铜器花纹模具的雕刻这是直到今天也令人叹服的艺术劳动。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在平面上雕刻凹凸花纹装饰之蔚然成风。众所周之的甲骨文是运用尖锐的刻器在甲骨上刻出的文字,其刀痕刚健有力。
        商周已出现标志权力的玺印。玺印的出现是不可忽视的事,它把雕刻的目的落脚于捺印,就已经具备了以“版”为媒介物将形象转“印”到另外的版面上得到“印痕”的意义。而肖形印,实际上就是一件小型的版画,这些在方寸之中刻制的文字或图形,不管采用阳刻还是阴刻,线条还是体块,都被经营的周密合理、舒展大气。其技术的严谨精湛,必然为中国木刻印刷技术的成熟提供经验性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马王堆西汉织物中,有一件泥金银印花纱,是用凸版套印加工的。套版时因对版不十分准确,有些地方造成叠压,但从整体上看,定位技术还是较高的。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凸版套色印刷品。
        隋唐以来,是佛教在中国之盛期,宗教木刻画由原先中国传统巫术信仰题材迅速的移向佛教题材,由于佛教图像情节的繁杂,场面的宏大使木刻中的细密华丽之风应运而生。五代的木刻版画主要作品仍为宗教画,宋以来的木刻版画,逐渐摆脱了宗教化的范围,出现在科技、艺文书中。由于宋代山水画的滥觞,木刻画中有以山水题材的作品。而金代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则是木刻画艺术趋向世俗的标志。宋金时期另一幅重要作品《东方朔盗桃图》
        是1973年陕西整修《西台孝经》碑时所见。画作以黄麻纸印成,淡墨和浅绿色套印,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套色木刻史料。
        宋代民间刻制年画略有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图》记:汴京“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吴自牧《梦梁录》记汴京岁终“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沈括在《补笔谈》中详载;“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上会画榻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两本,是岁除夜、遣人内供奉……”可见民间木版画的普遍,,比之宫禁更见繁荣。
        元代出现了类似连环画的新样式,多是如《武王伐纣》《七国春秋》等“平话”书籍,每页皆呈上图下文格式,文图并茂版式活跃。而独幅的《四方进宝》则描绘了岁末春首,少数民族赶着骆驼进贡朝廷之景,是后来常见的“万国来朝”“八方进宝”年画题材之嚆矢。
        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木版画发展的辉煌时期,官方和民间都有此业的专门机构或作坊,并且出现了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和个人风格。刻工对技术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木刻版画种类繁多,样式丰富,题材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上的成就可谓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顶峰。
        鸦片战争以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严重冲击中国木刻画的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中,大批机器印刷的美术品冲淡了市民阶层对木刻版画的一往情深,这一传统艺术的流行,只保留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在较为著名的木刻年画的产地,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邵阳等年画作坊和艺人手中,那些明清以来木刻年画传统纹样,仍基本保留这原有的面貌,流传在民众之中。
        显然,这些还遗存于世的作品,远不能展示中国木刻版画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全貌,特别是那些流行于社会最低层次的木刻画艺术,更没有传世的可能,这是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幸好也是不幸,中国土地上至今还有许多较为远离现代文明的劳动大众,他们的文明方式,还保留这许多民间文化的遗迹,木刻版画艺术的生命在他们的民风乡俗中间仍然顽强地喘息。
        民间木刻画终会有一天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退出它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盘踞的领地,即使在偏僻山村老百姓的眼里,它也成了过时的“老东西”。他们更喜欢大机器印刷的更为时尚的印刷品布置节日的居室。那种“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的古老民俗繁荣景象,已经成为越走越远的历史。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作为中国造型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人类最为本源的精神特质及其创造本能体现在艺术中的生机,对于今天振奋主流艺术疲乏虚弱的肌体,无疑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调节和滋补。如果说中国的艺术迟早要以它自己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那么,从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中起步,也会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朱汉云,1971年生,江苏东海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从事版画创作与研究多年,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及省级以上美展并获奖,曾任职于中专学校,2004年辞职,创办艺术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与美术培训,辅导的学生有数百人考取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设计专业。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