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潮汕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之区别 作者:鲍正兰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1 11:37:26 来源:网络

        潮汕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之区别

        宜兴紫砂工艺厂 鲍正兰

        潮州工夫茶,所使用的茶具之讲究,史料也多有记载,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功夫茶》茶具:“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朱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州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撰著《茗谈》:“台人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茗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上述“孟臣”、“孟公”,即指惠孟臣。惠孟臣,清康熙年间,宜兴制壶名家,善制小壶。潮汕、闽南、台湾人饮工夫茶,制别推崇“孟臣罐”即为宜兴惠孟臣制的小朱泥壶。
        史料记载,潮汕、闽南等地人饮工夫茶,多推崇宜兴朱泥壶。近来查阅资料,常发现“潮州枫溪”多有仿制品,壶底也刻有“孟臣”二字。(见《潮汕风物谈》,彭世奖著,页122,香港中华书局,1992)。另见《明朝归去路倒连》一文:“仿孟臣真假难辨,更有部分明显出自广东潮州一带,此类多以红陶为胎,外施褚红色化妆土、虽然出自地下,但极易被分出来,古董商称之为土罐。”(《鉴赏》期刊,钊刊号,页51,王文径1993•台湾)。
        上述“土罐”产自枫溪,枫溪属潮州地区,也有资料说明汕头也生产类似的朱泥壶,故称“潮汕朱泥壶”。
        潮汕朱泥壶,起源于何时,未见有详细史料记载。宜兴朱泥壶起源何时,也已很难考证清楚。但在晚明,周高起《阳羡名壶录》一书中,已提到泥色有朱砂紫,即为我们今天所称的朱泥。(宜兴的朱泥,是习惯上统称宜兴紫砂泥料的一种,与潮汕朱泥有本质上的区别)。1987年在福州漳浦的卢维祯(1543—1610年)墓中出土的一把时大彬壶、三只扁鼎是盖圆壶,应是晚明期间的朱砂泥壶。(见《宜兴紫砂》梁白泉主编,页46,文物出版社,1991)但此壶的造型,与潮州工夫茶所使用的茶具有着明显的不同。
        潮汕朱泥壶,其造型梨形壶,水平壶,扁灯壶,扁鼓壶均为仿宜兴壶。弯流壶较有潮汕壶特点。成型方法一般采用手拉坯成型。壶身筒内留有拉坯痕迹,清晰可见。口沿无痕迹,有部分壶口口沿向里倾斜。成型后,粘接好嘴、把,在坯体表面抹上一层化妆土,多留有笔触。(这种方法宜兴也有,称粉红泥,但宜兴真正的朱泥壶不采用这种方法。)潮汕壶的泥料,是当地的陶土,经过加工、淘洗,泥料较为单调。款式:多为印款。老顺安制方印、柒杯、印拾杯、捌杯印怀德兴记方印。捷普玉兰方印、枫溪印、孟臣圆印。印款内容可分为:人名款、地名款、图形款等。落款的部位多为壶底。潮汕壶的烧成一般为900℃左右。有些潮汕朱泥壶,壶体表面涂抹的一层浆料,由于烧成温度低,年代久了,经过擦洗,有时会使表面这层浆料脱落。且壶的里外色彩区别较大。
        宜兴朱泥壶,其造型一般为梨形壶,扁灯壶,水平壶,筋纹壶,潘壶,线瓢、莲子小壶、扁鼓小壶、圆形壶、朱泥大壶等。造型较丰富。成型方法为打泥片成型。将泥料打成泥片,围成身筒,拍打成圆形球体。将口片、底片贴上,口沿平正,烧成后口沿常出现贴口片痕迹。盖子制作,可全手工,也可使用模具。而宜兴朱泥是当地特有的泥料。加工过程中可加砂,烧成后,呈梨皮状,变化较为丰富。且有多种。而其款式多为刻款,也有刻款、印款并用。刻款多为五言、七言词、诗款。刻款内容可分为:人名款、纪年款、图案款、闲章款、地名款、吉语款、词诗款、堂号款、外销款。落款的位置:盖内、把梢、壶底。烧成温度一般为1150℃左右。
        在清初紫砂壶外销有关资料中已有关于宜兴朱泥壶外销记载:“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为数约1635件的茶壶在1680年运抵阿姆斯特丹、伏尔卡推测这批茶壶应是宜兴产的。”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即今日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茶壶及次年由澳门出口的三百二十七件纹朱泥茶壶。(花纹一词,可能是指外销欧州的朱泥茶壶表面的贴花装饰)。(见《宜兴陶艺》页107,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
        1984年在南海被打捞出的沉船中,有“玉香斋”款的宜兴朱泥小壶。该船是1752年从九江顺流而下途经南京装货的。沉船中有八件紫砂壶,其中二件为小朱泥壶。壶高6,宽11厘米,梨形,与潮州工夫茶所使用的茶具完全相同,可证在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已有朱泥小壶。
        近些年来,潮汕、闽南地区常有大量的紫砂壶出土,其中有些出土的朱泥小壶并非为宜兴朱泥小壶,而是潮汕地区生产的仿宜兴朱泥壶。年代可能为清中期以后。但因缺少实地调查材料,只能用少数实物和部分图片资料与宜兴朱泥壶进行比较而判断。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鲍正兰,女,1953年生,初中文化,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陶瓷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专委会会员。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学习紫砂成型制作技艺,1982年1月进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跟随中国陶艺大师周桂珍进一步深造紫砂造型创作艺术,并两次参加中央工艺美院举办的陶瓷造型班培训学习。1989年晋升为工艺美术员;1993年晋升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4年晋升为工艺美术师。
        在参拾多年的紫砂造型艺术生涯中,曾先后有几十件作品问世,并多次获得各类专业展评会金、银、铜奖,所制作品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喜爱。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