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紫砂工艺起源的人文环境与技艺研究 作者:俞荣骏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1 11:33:35 来源:网络

        紫砂工艺起源的人文环境与技艺研究

        俞荣骏 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

        宜兴,古称“荆溪”又称“阳羡”,因苍山清溪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丘陵起伏,湖泊密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自古以来宜兴素有“陶的故乡、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之美称,经考古发现宜兴的制陶业,可上溯到5千多年以前。相传,战国时,吴越争霸的重要人物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携西施到宜兴隐居,他带领当地人挖土制坯、烧窑,被后人尊奉为“陶朱公”。
        由于宜兴悠久的陶文化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倾慕,据历史记载,唐朝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陆相山房”就座落于宜兴西南湖父境内——金沙寺。古镇湖父,是紫砂壶发源地之一。紫砂矿源极为丰富,它三面环山、山青水秀、四季如春。宜兴著名画家徐悲鸿之父徐达章先生所描绘的《古阳羡荆溪十景》中的《张公福地》《玉潭凝壁》《磬山幽谷》《阳羡茶泉》其中有四景都在湖父区域内,故唐代诗人李白、杜牧等文人曾来此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因迷恋宜兴山水而数此来游,并作了大量的诗文、游记,他在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茶壶一定要紫砂提梁壶;茶叶一定要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金沙泉。这故事,在《宜兴县志》上也有确切的记载,东坡在一篇《调水符》中谈到“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据说,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先生,将他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称作“东坡壶”。
        从明代开始,茶文化兴起,散茶的饮用使冲泡普及散茶使人尝到了天然纯真的茶香味,取代了捣碎饼茶煮饮的方法,茶具自然要更新,紫砂陶壶脱颖而出。据县志和其他有关陶器考古资料记载,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缸、坛、罐、瓮之类,只有湖父金沙寺僧,能作紫砂陶茶具,明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创始篇”记载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茗壶著录中,都未曾记载,可能在当时制壶,只是为了一时之用,未必想借此留名,所制陶器都没有款识,从制壶方法上首先用手捏成胎,用圆规整,挖去壶中多余的泥料,再按上壶嘴、把、盖、的,然后附在烧缸、瓮的窑中,用松柴烧制而成,整个程序很简单,所有的工具技法原料和烧成比较接近日用陶,只是原料澄炼较细,工艺较精而已。另外,金沙寺僧居住在寺庙里,长期与文人雅士交流甚多,再者受茶文化与禅宗的影响,僧人用自己作的紫砂壶,烹煮阳羡茶,真可谓“茶禅一味”。由此可以说金沙寺僧制壶只是为了饮用品茗,而真正说到宜兴紫砂壶的历史起源,供春应该是明代紫砂壶的代表人物,他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实用品推进为工艺美术创作,同时在实践中改进了制壶工具“削竹为刃”“斫木为模”,从形式、内容、技法上促进了紫砂壶的良好发展。
        供春,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篇”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可以分析出供春是吴颐山的书僮,陪伴主人在金沙寺读书,看到僧人做的壶,闲静时,学习了做壶技术,用手捏法随意捏成的紫砂壶在坯体上留下了大量手工痕迹,当时他没有制作工具,只有一把茶匙,用来挖空胎身来并用手指作出它的起伏,实践证明,用茶匙来挖空,只是为了调整坯体的厚薄,它不象时代时大彬改进制壶技法后,所用拍打镶接法,所制壶体厚薄均匀一致,无需用工具更多的修饰。
        供春从寺僧那里学会了制壶技法,后改制了制作工具,并在造型上有发展,所制茗壶,古朴风雅、实用美观,曾创制“树瘿、龙蛋、印方、刻角印方”等壶式,其中“树瘿壶”最为珍贵。
        “树瘿壶”是供春取法于自然、受百年银杏树树瘿的影响,变化入壶,壶身呈核桃色,外形为银杏树瘿状,表面肌理斑驳而苍穹起伏自然,但有张力,刻画开裂之痕,疏密相间,粗细对比强烈,嘴、把搭配浑厚天成,容量为300毫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是紫砂壶历史上重点文物之一。
        从大量研究供春壶的一些资料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想法:
        从制壶的技法上看,壶身应是一气呵成,甚是老炼,然后自然工具,进行推、按、压作出壶身起伏,壶身的自然效果,以无指罗纹标识。
        从壶身的自然效果来分析,供春在技巧上是有基础的,他长期居住在湖父山区,受自然、人文环境影响,再加上寺僧作陶的氛围,以及吴颐山的文化熏陶,从思想上就有别于一般陶工,所以后人对“树瘿壶”的鉴赏各有所见,只有通过实践还可以进一步去研究。
        供春从书童成为专门从事制陶业,从形式上对整个紫砂壶的技艺推广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我们如果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者作比较,前者是初创者,后者应是传承者,在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紫砂壶艺术随着宜兴的人文环境和后人对技艺的不断探索而发展升华。

        [相关链接]作者个人简介:
        俞荣骏,助理工艺美术师,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湖父镇,1984年从事美术教育陶艺创作,200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
        作品“沧桑”、“痕”、“古风茶韵”、“曲藤绕茶”、“癸未莲壶系列”,“看云”、“独往”等在全国陶艺创新评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国际陶艺展获奖,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