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之我见 作者:邵毓芬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1 10:53:04 来源:网络

        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民间工艺。在历代艺人与文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些是我们当前广大从业人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欣逢盛世,市场空前繁荣,从业人员人才辈出,新款新品层出不穷,但在“紫砂热”的背后,尚有许隐忧。作为一名从艺30多年的紫砂陶艺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的关系,并在创作中不断的求索和实践。

        一、在泥料方面:“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前人的赞语高度肯定了传统的紫砂壶材质的重要性。这种宜兴所独有的、独特的紫砂泥被称为“富贵土”、“五色土”,“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文震亨《长物志》)。因此我历来主张制作高档的紫砂壶,必须用纯正、优质的“手工泥”,这种泥因为浆少、砂质,可塑性不是很好,但烧成后透气性强,有良好的宜茶功能;而某些“机制泥”,颗粒细了,浆水多了,可塑性强了,但烧成后会有“瓷化”现象,将影响制砂壶的“养壶”的效果和品茶的功能,因此,为确保砂壶“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地位,制作高档茶壶必须选用优质“手工泥”;而为了提高其可塑性,必须对泥料进行适当的“陈腐”,而陈腐的时间对不同的砂泥、砂壶要掌握不同的“度”,这就要全凭艺人的经验、手感了。所谓“名曰‘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既是传统,也有创新。

        二、在工艺方面:紫砂壶艺之所以能享誉中外,甚至被列入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特色就是紫砂陶的制作有一套传承了几百年的精湛圆熟的手工成型方法。无论是“拍身筒”还是“镶身筒”在中外陶艺的成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主张,制作高档茶壶必须全手工成型。而此项成型技法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老艺人王寅春、辅导高丽君经刻苦训练,掌握了全手工成型的基本功,无论光素器、仿生器、筋纹器都能熟练制作,我自己在紫砂厂艺培中心担任辅导期间也严格要求学员掌握全手工的成型技法;但是现在宣传全手工成型似有一个误区,认为全手工成型就是千篇一律地打泥片、围身筒、同盖头、搓嘴把等,其实,全手工成型也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因壶施艺”,制定不同的制作步骤、编制不同的工序流程且要根据作品要求制作专用的小工具。顾景舟大师生前就是设计制作专用工具的高手;王寅春师父也为筋纹器制作了精确的样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工具、用好工具是全手工成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既有传统也有因器而变的创新。

        三、在造型方面:“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紫砂壶艺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那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造型了。粗略地分可分为以几何形体为主的光货造型(又分方器和圆器);以肖形状物为主的花货造型以及以瓜棱、花瓣、云纹等图案加以等分变化而制成的筋纹货造型等;历代艺人的毕智穷工的努力,留下的传统造型何止数千上万!其中经过时间考验、久制不衰被业内称为“跌不破”的经典造型就有几百种!对此,我们必须虔诚地学习。早在学徒时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临摩,多次仿作;至今制作仿古经典壶仍是我的最爱,但是艺术贵在创新,如果一味地仿制传统,即使做到了可以乱真,充其量也只是重复前人而已,只能成为一位“制壶匠”,而很难成为“艺术家”。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也力求在学习传统造型基础上有所创新:

        (1) 创“旧”。所谓“创旧”,即是在制作传统经典造型时,不满足于原样仿制,而是在吃透、消化的基础上,用现代审美的眼光重加审视,在曲与直、虚与实、繁与简、方与圆、形与意等方面总可以找到原作的一些不够完善之处,便作一些微观调整或改进,这就是“创旧”而如旧。例如“石瓢”是经典造型,我在制作时不但壶身呈三角形,且把、钮的虚空间都呈三角形,甚至在嘴与壶身及壶口的延长线也构成三角形,并反复微调他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之更加稳健大方(图1);又如“曼生井栏壶”也是久做不衰经典造型,但仔细推敲,发现其壶盖凹陷,可能当初曼生是忠实于唐井栏的原貌而这样设计的,但我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对壶盖重加处理,并根据济公传说中的“古井运木”的故事,将壶钮制成一截木桩,赋于此壶以新的文化内涵(图2),此外对牛盖莲子壶、寿珍仿古壶的鼓腹线部作了微调,使其效果更好,更具神韵。这些技法,并不是否定传统,恰恰是在吃透传统,对传统的造型烂熟于胸了,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优化“创旧”。

        (2)创新。作为一名敬业而有志气的艺人,不但要钟情于传统经典砂壶款式;更有义务和责任创造出符合现代美学和时代精神的新款新品。如我在设计创作“坚韧”壶时(图3),就是从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意中获得的创作灵感。应当说,以竹入壶也是砂壶传统的题材,如小型竹节壶、竹段壶等都是传统经典之作,且都表现了竹的虚心劲节君子之风。而我却一反常规,将壶身设计为遭到刀劈斧痕的一段粗竹,且略呈倾斜,寓意受到挫折而仍不屈不挠顽强生长,而将壶把和嘴各塑成生长出来的新竹枝,在壶把梢还贴上几片嫩竹叶,表现了老竹的顽强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壶盖的处理上,我一改传统总是以竹枝为钮的做法而以两片镂空的竹叶巧妙地构成壶钮。此壶以40目纯正的手工泥全手工制作,尤其在雕刻竹筒、竹枝和缀贴竹叶时,我充分发挥我曾学过雕塑的特长,将其塑得栩栩如生。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受到藏友的欢迎。有一位外地的客户,驱车来到我的工作室,见到我后说:“我早就认识你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原来他在广州一客户处,见到了我的“坚韧”壶后,便下决心要觅得一把,经朋友介绍,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赶来我工作室,就是为定制一把“坚韧”壶。著名的陶瓷造型设计专家张守智教授也高度评价此壶:“一般专业的设计人员都想不出这样的造型。从传统中跳出来,给人以全新感受”。当然客户的青睐、专家的赞美对我来说只能看作鼓励和鞭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继续在继承、创新的道路上不停跋涉,不断进步,为紫砂壶艺作出新贡献。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