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学习传统壶的实践和心得 作者:范顺君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1 10:44:15 来源:网络

        宜兴紫砂,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姿的形态、五光十色的风采,广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钟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的盛行,“紫砂热”也一浪高过一浪。
        宜兴紫砂为何受人喜爱,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紫砂独特的材质美,紫而不姹、珠粒隐现、肌理夺目、透气性特好;其次是紫砂精湛的工艺美,技法技巧有独到特色,线面处理丰富严谨,写实表达逼真细腻,写意表现珠圆玉润;第三是紫砂的实用功能美,声、色、味尽蕴,双重气孔透气性强,经久耐用,入手可鉴。再加上紫砂的装饰美,雕塑刻绘齐全,装饰手法多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另外,紫砂与文人文化相结合,亦使紫砂登上大雅之堂,深蕴文化内涵,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这些紫砂的特性,在经典的传统壶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我生在陶都,长在窑场,自幼接受紫砂文化的熏陶,从喜爱紫砂、收藏紫砂入手,每每遇上一件上好的传统壶,总是百般把玩、仔细琢磨,细细分析其泥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最终忍不住要亲自动手,从配泥选泥入手,打泥片到拍身筒,一一模仿起来。久而久之,对传统壶认识越来越深,对传统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对传统壶更爱不释手了。从艺至今,本人尝试传统壶的制壶工艺,先后制成的壶样将近百件,先人的名作名品试过做过,历史上普通实用品也试过做过,感到满意的虽然不多,但也逐步积累了一点心得。现在,本人就仿制传统茄段壶、井栏壶谈一下创作实践的体会。
        井栏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是清代著名艺人杨彭年和文人陈曼生合作之品,形制为古井造型,看似简单,但在传统壶的形制上去却是经典之作。一、井栏壶是名手杨彭年所制,壶身饱满、挺括而不僵硬,嘴把结构紧凑,整体比例协调,简单而明了、实用而大方。我在仿制的过程中,先是在原尺寸的基础上一丝不苟地进行,原作那里多少尺寸,我亦放多少尺寸,一次又一次,做了一把又一把,似乎“逼真”了,却总觉得不满足,追根寻底,后来终于明白了,原来历史上的东西亦有局限性,它符合了当时朝代人们品茗饮茶的习性,但同现代的审美要求还是有点距离。比如,当时人们比较喜欢豪放,现今的人却比较喜欢细巧,当时的人比较讲究欣赏视觉效果,现今的人却比较讲究手感和触觉效果等等。于是,我在这些方面动了些脑筋,作了些改动,使之成为既不脱离传统,又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的井栏。可见“仿古”不等于墨守成规,不应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在得传统之形神时融入“时尚”、化古出新,才能制出自己的井栏壶。
        同样,茄段壶在传统壶之中,形制比较瘦俏,工艺比较粗糙,看起来矮、扁、平坦,用起来拿捏不便。我在仿制实践中保留了传统壶好的一面,但也改动了许多。首先,壶身高一点、浑一点、圆一点、壮一点,圆浑当中看起来挺一点。然后我根据“身筒”的比例,先后将“嘴”变粗变浑,把“钮”变大变挺,拿“把”相应变大变圆,搭配下来,手感稳重了,泡茶方便了,再选择较为合适的泥料,使茄段壶既不完全脱离前人的创作思维,又符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
        通过井栏壶、茄段壶等传统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很多知识,增添了生活意趣,在临摹仿制中学到很多东西,也体味到古人创作传统壶时的酸甜苦辣。我也认识到,在仿制传统壶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选择历史上比较优秀的作品仿制,这样,学到的知识也多,掌握的技法亦多,所需要的本领也多,如果能悟深悟透,最终,传统壶的精华继承下来了,有不足的地方亦改正了,该继承的继承,该剔除的剔除了,使自己的壶艺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每当我成功仿制出一把较为满意的传统壶时,我对紫砂陶艺的理解亦提高不少,一柄在握,抚弄摩挲,赏玩不止,人与壶亲,壶与人亲,可谓人间一乐矣!入静思远,回味无穷,这也许是传统壶的魅力所在,这也许是仿制传统壶,领会传统壶在创作实践中最大的乐趣所在。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范顺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会员,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1974年生于宜兴丁蜀镇,自幼受前辈壶艺名家范大生的影响,喜爱书画和壶艺。在师傅凌锡苟先生的教育下,壶艺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又得到李昌鸿、顾绍陪、季益顺等老师的指导,练就了一手扎实而精湛的制壶工艺。
        现在就读于宜兴成教工艺大专班。
        “丹凤朝阳”壶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
        “云龙戏珠”壶获第七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母子情深”获中国福建茶博会金奖。
        “脸谱八卦”获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名壶展金奖。
        多件作品被载入“紫玉鉴赏”、“紫泥为金”、“宜陶人”、“中国十大茗壶集”、“壶论”、“中国当代紫砂精英集”、“宜兴指南紫砂篇”等书刊,作品或文章发表于“扬子晚报”、北京“信报”、“教育报”、“茶周刊”、河北“都市时讯”、“鉴藏之友”、上海“中国工艺礼品报”等,并被“福建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采访,河北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