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紫砂工艺的文人味浅说 作者:李群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1 10:42:46 来源:网络

        紫砂是陶瓷艺术中富有特色、最具个性的一类。这不光得益于它“五色土”举世无双的独特材质及其精妙入微、巧夺天工的独特工艺,也得益于它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文人味”。明清以后,文人雅士、画家书家参与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并以壶为载体,在壶体之上题词作画,成了陶瓷界一道内涵丰富,魅力四射的亮丽风景,为其它种类的陶艺所不及。
        紫砂茗壶与文人关系最为突出,砂壶名工受到文士的殷勤接待也是其他陶瓷名工所不能及,茗壶大家时大彬与楼东名士、茗壶名家徐友泉与宜兴吴氏等,这些都说得上交谊纯笃,特别是清初的陈鸣远,他的游踪所到之处,文人学士,争相延揽视如上宾,如桐乡汪氏、海盐张氏、海宁陈氏、杨氏、曹氏都曾设馆相待,其中杨中允和陈鸣远订交最契。
        名流名工会聚一起,或讨论壶艺,共创新作,或以自己的书画诗文装饰砂壶,创作了一批后人誉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珍品。另外,一批诗人画家,特别爱好砂艺,如赵宦光,董其昌、潘允瑞、郑美、顾元庆、陈煌图、蒋之翘、汪文柏、唐仲晃、郑板桥、蒋升瀛、汪淮、屠倬、郭频迦、乔鹭洲、瞿应绍、郑符生、吴大徵、张继直、任伯年、胡公寿等,都以书画诗文传名后世,至于文献中提及明朝的项不损,清嘉庆朱石梅不是壶手而是文人。紫砂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紫砂陶与文人紧密接触,那必然在砂壶上呈现出浓厚的“文人味”。 “文人味”就是壶艺中融入了文学艺术要素,壶铭的启始和盛行最为突出。
        壶身镌铭,始于何时?按周高起曰:“大彬”刻名,元孙高士(孙道明)遗留的紫砂壶上刻,“且吃茶”,“清隐”等,虽在壶身上刻几个字说不上文人意趣、也算不上文学要素,但从文人味的题名到诗画,刻在壶上远远超过了装饰作用,而是反映了文人的意趣和理念,如:六十四研斋藏时大彬壶,底镌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松研斋随笔》,沈子徹所制菱花壶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阳羡名陶录》。陈用卿紫砂壶镌,“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又一壶铭曰,瓦瓶亲汲山泉水,沙帽龙头手自煎《砂壶图考》。
        由于铭刻盛行,书法在壶艺身上也被带动起来,如:张示未得时大彬壶云:“削竹镌留十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陈子畦书法,有晋唐风格”,“沈子徹款制古雅浑朴”,“陈用卿款仿钟太博贴意”。“项不损字发晋唐”,“郑宁侯书法也”, “惠孟臣笔法,绝类诸河南”。上述几家在书法方面成就较高,在当时,一般制壶名手都注意书法,即使自己不擅长此道的,一壶制成也必请善书者代为款署,如陈辰(共之)、汪大心诸人,均称是“陶中之书君”,专门替陶工们代镌书画。一代风流才会产生这些书家来。
        文人不但影响紫砂壶的创作,而且直接参加了陶工、艺人的创作活动。清嘉庆年间,金石家、书家陈曼生与艺人杨彭年合作,陈曼生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也参加壶铭、书画镌刻,世称曼生壶,自此后一度对砂壶的评价置艺而不顾,而发展到喧宾夺主的地步。
        紫砂工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华丽工巧的宫廷风格,如I南林、邵友兰、邵基祖、陈汉之、邵德声、邵玉亭等都很著名;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但“文人味”的追求始终是宜兴紫砂的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
        近现代紫砂铭壶的“文人味”更为浓郁,其原因有三:一是“茶文化”的弘扬,促使社会强化了对紫砂的文化基因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二是“文人”参与的力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以前历朝历代,圈子大、层次高,相当数量的全国知名文艺人士都有参加紫砂创作活动的纪录,其中如亚明老师在宜兴蹲点设计了“蹲点壶”和“亚明方壶”;唐云先生自己藏壶,也在壶上作画题铭,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韩美林教授、张守智教授曾寄住宜兴潜心创作了一批“美林壶”和“守智款”等;三是制壶艺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经常参与社会的文化活动、国际交流,与国内外文人交往。其中不少中、青年高手进高等院校深造,并与文艺界过从甚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身逐步演进成“文人”,所制铭壶或无意识流露、或刻意的追求,呈现了“文人味”。
        正因为拥有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紫砂茗壶进入了新文人味的崭新发展阶段。首先紫砂茗壶上书法绘画渗入了时代的气息、时尚的因子,无论内容形式都不再格守传统程式,新的整体感和开放感更为强烈;如图案文字以现代平面构成,具有新的审美感观:壶体与壶盖等整体装饰,更具视觉冲击力;文字图画的刻凿进行二度创作,出现新的肌理效果等等。其次,在创作上有大的突破,使人刮目相看,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昌鸿先生和夫人沈蘧华与著名画家贺友直大师联手于2000年制的曼生提梁壶,壶体直径26公分,其上全景式、长卷式通绘通刻茶文化画面,上海三十年代的“老虎灶”从送水、烧水、泡水到泡茶饮茶、茶点、沐浴,场景大、人物多、内涵丰富、神肖毕现:青年紫砂陶艺家葛军虎年刻制百虎壶,壶体上百只猛虎各具姿态,十分生动。再次,大型专题创作活动,提高了紫砂茗壶“文人味”的水准。如1992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先后邀请全国著名画家程十发、黄胄、刘勃舒、刘炳森、王明明等一百人和著名紫砂大师、艺人顾景洲、蒋蓉、李昌鸿等一百人制作了纪念百壶;著名画家朱屺瞻百年诞辰,悲鸿大师诞生百年,上海收藏界发行了“朱屺瞻百年壶” “悲鸿大师诞生百年纪念壶”等等,使“文人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
        “文人味”是滋养紫砂铭壶的传统一脉,它必须与时俱进,方能长年不衰、历久弥新,永葆青春光彩。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