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紫砂语言之思考 作者:范建军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0 16:27:20 来源:网络

        当今紫砂艺坛理论和实践都处在鼎盛之时,不少人常常提问:紫砂从理论上来说,它的自身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来容易,要回答清楚就比较困难,我从事紫砂工艺三十年,常常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思考这个看似简单,实质有点难度的问题。
        根据实践中探索思考,并不断从理论上来总结,我认为,首先要弄清形成紫砂语言的背景是什么,才能透过迷雾看出“青山绿水”的本来面貌。
        紫砂艺术语言来源于紫砂陶器,根据考古发掘证实是在北宋时期,那么为何在这个阶段会出现紫砂陶呢?这个问题就得从宜兴的历史文化及物产因素来思考。
        宜兴,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太湖之滨,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懂得制陶,历经几个人类生活社会与诸多封建朝代,到进入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世代代,都没有中断过制陶,而且,陶的门类品种繁多,历史上也几度辉煌。悠久的、不间断制陶文明史是宜兴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所特有的骄傲,这深厚的陶文化底蕴,正是产生宜兴紫砂的必备条件之一。
        产生宜兴紫砂壶的必备条件之二是宜兴在唐代就有种“上品”茶叶的记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盛赞著名的宜兴山区唐贡茶,由于物产的存在,人们生活的需要,盛产茗茶使当地人自然对高质量的茶具情有独钟。
        宜兴历代文人辈出,不少文化名人也来宜兴,客观上促进了紫砂茶具的艺术化方向发展,如相传宋代苏东坡在宜兴办学时,看到宜兴的紫砂泥制陶特别古朴雅气,而且用着喝茶用具,别有一番香味,他就根据紫砂陶土及当时饮茶特色设计成一把提梁壶,后人称之为“东坡提梁”。在陶、茶物质都具备的情况下,就需一种适合于文人墨客、士大夫精神享受和寄托的茶具,在需求中,当地陶工在北宋时期发现了紫砂砂土,紫砂艺术语言的产生是紫砂矿土与文化、茶文化结合的产物、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产物。
        这是紫砂艺术语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紫砂语言具体是指什么呢?
        根据先辈紫砂名人对紫砂的论述及他们的实践,根据同辈兄弟、师姐妹们互相交流心得及一些学问家的理论,我认为,紫砂语言有三大要素语言,也即三个分支所构成,分别是:1、材质语言;2、工艺语言;3、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审美语言。
        紫砂,是一种仅出产在宜兴,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种陶土,它是自然生成的含砂性矿生性陶土,基本色泽有紫、红、黄等自然色,含铁量高于其它陶土,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不需要和其它物质配比即可制陶,三种自然色紫砂陶土,亦可互相调配成“万紫千红”,且无需借助现代化工原料。
        紫砂矿源深藏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地下,开采出来时,夹在一种做日用陶大缸用的状以石块的“甲泥”中间,一般好的紫砂泥要从几百斤的“甲泥”中才能选出一、二斤,古人称之为“岩中岩”、“泥中泥”。它具有类似砂的透气性,可又具备手工制陶需要的很好的可塑性,因而非常适宜做无釉细陶,紫砂泥在艺人手中适应性非常强,可随心表现,根据艺人的设计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及雕塑、花盆等素胎陶瓷艺术品,同时也可容纳其他艺术在其胎体上的表现,如书法、绘画、篆刻等,用紫砂泥制成的各种茶具,泡茶特香,长期以来,形成以茶具为主的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
        紫砂陶土,在茶具功能上的优越性及不可替代性使它成为组成紫砂“工艺语言”的第一要素,这也符合存在决定意识的世界认识观。
        组成紫砂工艺语言的另一个要素是:宜兴紫砂有着与众不同的手工成型工艺技法。
        世界上,制陶工艺在机械化尚未形成时,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拉坯成型法,这几种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产区的基本方法,宜兴有着六千五百余年制陶历史,期间也用过上述类似方法制陶,但陶工的祖先在经过多少年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步发现并发明了一种宜兴独有的手工制陶法——“片筑法”。“片筑法”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专用工业——“泥凳”上,再用另一种木制工具“搭只”先把泥捶打成片,然后再把“泥片”根据所制陶器的形体所需尺寸裁切后,或围成圆形,或切成方块,然后再拍打、镶接成坯体,用这种方法制的陶坯“泥门紧”,坯体成活率高,在烧成时不易变形。宜兴紫砂艺人根据祖先传下的方法,再进行细化,形成一种特殊工艺的技法,并形成为一种传统,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紫砂成型工艺与粗陶不同的是,它不是一蹴而成,而是要分阶段的制作和养护(顺便说一句,人们常说泡茶养壶,其实一把好的紫砂壶,不是等烧出来泡茶时再养,而且在制作阶段时,艺人就必须象呵护小孩一样精心润养,这养坯的功夫也是一般艺人常常容易忽略的,却又是非常主要的工艺诀窍)。
        为什么同样造型的壶,有的人做出来美如玉器,形如儒生,这是制壶人的技法“功夫”到不到家的问题。
        紫砂艺人,在制壶时,运用各种工具(有通用工具),把脑海中设计的壶体精心制作出来后,并不是成型就完事,而且需要象琢玉、磨玉般的进行再加工,这种再加工本领,实际上就是艺人的基本功,功力深厚的制壶高手,在壶出窑炉时就产生一种玉质的润泽感,令人越看越爱的美感。所谓某某艺人功底扎实,功力深厚,也就是这位艺人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娴熟扎实的技艺功夫,这种功夫,好比武侠小说所描写的武林高手,在声色不动中,使人感到一种力量,而不是花拳绣腿卖弄的把式,更不是故弄玄虚,紫砂技法工艺的特殊性是其它陶艺所不具备的特征,这种特殊本领的优越性和特征性就是紫砂语言的要素之二。
        形成紫砂“工艺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受使用功能的制约,是它以茶具为主要表现对象,俗一点说,就是以茶壶为主的特殊的工艺美术。
        紫砂艺术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并喜爱它,正是因为它是具有功能的艺术品。形成紫砂语言的主要物态是茶具,把物态的东西艺术化,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把物质享受转化为精神享受。如果不是茶文化的广泛、普及和作泡茶品茗用具,那么紫砂壶就形不成所谓艺术,只能成为一件普通的日用品而已,茶文化对紫砂艺术语言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的要素之一,反之用其它器皿制作茶具也可泡茶,如玻璃、搪瓷、瓷器、玉器均可制壶,但这些都不具备紫砂壶泡茶幽香不散、使用时把玩、把玩中欣赏、欣赏中品茗三者互为依存、互为引发这些紫砂壶所独具的特殊功能。几百年来,多少代锦心巧手的紫砂艺人和巨匠一直在实用与美感中提炼,把一件件泡茶品茗的茶具,提炼到具有美学的境界。假如紫砂壶单独做成只有欣赏价值、而无实用价值,那么,紫砂的“工艺语言”将无从说起,而只能说紫砂原料创作的“陶艺语言”了,更不可能在大众中引起普及与广泛的关注与喜爱。
        构成“紫砂语言”第三个要素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审美语言。
        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只具备泡茶的功能,所以它不会留传到今天,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墨客中对紫砂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在造型上,追求一种寄“意”于“形”内气息,如现藏故宫博物院内的大彬僧帽壶,其各部位的尺寸的适度比例,弧线刚柔相济的美感,角部挺括不硌手的感觉,尽管没有文字和图案装饰,它那朴素优美的形态,把玩、品茗使用会产生联想,尤如见到一位有高深学问、慈悲为怀的方丈。
        例如,清代制壶高手邵旭茂,一件传世名作提梁壶,以其浑朴、浑圆、浑厚的壶形,飞虹般大跨度的壶把,沉稳中显出气势,平如镜面的壶盖“浑”中见心,这个“心”是作者创作时具有心平如镜之心,它不但实用,而且具有一种汉文化石雕所特有的雄浑之美,具有这个民族豪气的特征,这就是这把壶的文化内涵。当然,要做好这把看似简单的壶却要有很高的艺术眼光和工艺根据的本事。文化在紫砂壶上的表现是在清代中期,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直接参与创作,使文化入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紫砂壶艺进入当代,文化名人参与其中共同创作新品,成为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于佑任、吴湖帆、吴昌硕等书画艺术大师就与宜兴紫砂结缘,留下了不朽名篇:五十年代后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高庄教授初稿设计,经壶艺泰斗顾景舟反复提炼而成的“提壁茶具”以充满文人气息和传统文化气息,而成为紫砂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使紫砂茶具艺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又如现代文化艺术名人刘海粟、韩美林、冯其庸、程十发、朱屺瞻、谢稚柳、唐云等均在紫砂壶上留下翰墨精华,为紫砂艺术的升华添上了灿烂的一笔,使紫砂加进了艺术内容,增加了文化气息,使紫砂壶成为一种文人派艺术。
        由于文化的渗透进入,紫砂壶艺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爱,由关爱而进入研究,由研究再进入新一轮的发展,由此可见,紫砂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缺少了文化,最终成不了紫砂艺术,形不成独立的艺术语言,所以说,文化才是紫砂的语言之魂。
        综上所述,所谓紫砂语言,我认为其组成部份就是“材质语言”、“工艺语言”和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审美语言”。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范建军,字一明、奕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民进经济界会员联谊会理事、
        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协陶艺专委会副秘书长、
        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1979年受教于著名陶刻艺人谈尧坤老师。1980年12月工作于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师学习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