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论紫砂外观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范建军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0 16:01:18 来源:网络

        宜兴紫砂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瑰宝。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其独特的泥料、传统精湛的全手工流程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使其在中国百花争放的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深为国内外收藏爱好者青睐。在这样的历史现状下,紫砂也已经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手工艺品一跃成为高端的艺术品,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已从低端的手工艺品向艺术品甚至是奢侈品转变了。这样巨大的转变,使得一些紫砂艺人为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利益,而不断抄袭,模仿,不但使原创者流失了大量的市场,还使得整个紫砂行业缺少了推陈出新的良性竞争环境,因而,作为一名紫砂艺人,笔者迫切希望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来捍卫自己及其他紫砂艺人的的权利及利益。

        紫砂界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城乡居民的购买能力增强,而他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及获取信息量的多途径化使得他们对手工艺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紫砂艺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外游客也逐渐增多,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全面,而他们的旅游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秀美壮阔的河山和历史悠久的古迹了,在此基础上,我国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吸引他们来中国旅游的项目之一了。
        紫砂界大凡都是师徒制,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先从最传统的壶形开始学起,彼时,是以模仿为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维持温饱尚且困难,物质需求是当时人们唯一的追求时,那时技艺的传承便是奢侈的事了,当然也更谈不上只是产权的问题了。当时,无论是设计的理念成熟度,还是设计创新的自觉性,都是与今天的实际情况无法相比的。而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爆发,使得紫砂艺人的眼界逐渐开阔,接受到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这就给紫砂艺人提供了设计创新的新平台,也扩大了紫砂工艺品的市场。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之下,不但提高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技艺,也扩大了销售渠道。
        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知识传播的多渠道也令一些法制观念单薄紫砂艺人有了一个抄袭,复制的途径,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短期来看确实是能够使得自己可以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够令经济效益增加,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却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长此以往,损害了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正当商业利益。也伤害了紫砂艺术整个行业的推陈出新、继承传统、锐意创意的良好氛围。最终,损害到的还是那些法制观念单薄的紫砂艺人自己的利益,试问,在如果整个紫砂行业都复制再复制,而没有创新的话,那么谁还愿意出高价来收购并收藏紫砂艺术品?

        对紫砂外观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整个紫砂行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全面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很多紫砂艺人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为何物。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
        对于紫砂这样一门民间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难度的,因为由于繁衍在民间,绝大多数手工业者的文化水准暂时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层次,在提到知识产权问题时,有很多人往往会不理解甚至是不知道,觉得以前大家都是在相互借鉴甚至是抄袭,都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还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够。
        我国的法律通说认为,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狭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其中和紫砂相关的主要是商标权和专利权。2007年宜兴已为“宜兴紫砂”申请了地理标志,成为宜兴所有紫砂从业者的集体知识产权。2009年,又先后申请了“五色土”、“富贵土”、“黄龙山紫泥”等一系列紫砂泥商标,实现了纵深层次的紫砂保护体系。同时,以天逸艺术馆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馆,也注意到这个问题,积极为大批艺人的创新作品申请了专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有利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在专利权这方面却做得还不够。所谓专利权,是发明人对其依法授予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享有的权利。专利发明主要是指制作方法和材料的发明。对于紫砂来说,无论是工艺流程还是制作原料,都是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所以已经称不上创造创新了,只有外观设计是当代紫砂工艺中最需要保护的创新发明。
        紫砂艺人基于自己的制作技巧和对紫砂文化的深入学习以及潜心钻研和思考才得以创作出一款别具造型的紫砂工艺品,具有唯一的独创性。如果创新成果无法得到有力的保护,那么创新活动必然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创新就只能是失去劳动价值的时间消耗,艺人的创作动力将受到极大地打击,从而失去创新创造的原动力。而对于紫砂行业来说,没有创新的产业,必将失去生命力。因此为了紫砂文化的长久流传,紫砂产业的永久发展,国家和个人都必须要对紫砂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的《紫砂文具》《壶艺掇英》组壶等都曾被一些紫砂艺人仿制过,这些紫砂作品都凝聚了笔者毕生所学,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及时间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但那些仿制者却是不需积累很多的知识,只需有制壶技艺便能仿制而出,当看见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时,心里除了愤怒之外便是希望他们尽快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脱离复制再复制的恶性循环。至此,笔者也愿意与业界同仁共享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

        如何进行紫砂外观设计的创新

        紫砂的外观设计不外乎造型与陶刻两个方面,造型是基础,现代紫砂艺术的造型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光货”、“花货”、“筋囊货”之分,而是以多变精美的造型来表现紫砂的原创精神。
        大家都知道,陶刻的形式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就是先用毛笔或蜡纸打好墨稿,再以刀依墨稿刻划;空刻则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无论哪种形式,均有多种刀法,若依执刀的单双不同,可分单刀双刀,依具体刀法的运用,可以冲刀、切刀为根本,另还有迟刀、平刀、轻刀等其他刀法。
        之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的刻绘,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对自己工艺的磨练,和功力的培养。很多执刀者由于工艺不精、功力不够、学养有限,导致他们往往只会一种陶刻形式,只熟练一种刀法。无论紫砂茗壶的质地如何,无论其意境如何,基本格局如何,均以一种刀法表现,一种陶刻形式表现,怎么会不干瘪,不枯燥乏味呢?
        因此,紫砂陶刻界迫切需要丰富技法、深化功力,一个好的陶刻家,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刻底和空刻两种陶刻形式,面对同一内容,有能力以多种刀法展现,这才能够使陶刻者,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有追求地在不同形式、不同刀法间进行选择,形成一种“艺术的自觉”,才能够完成从陶刻匠人到陶刻艺术家的转变。
        陶刻作为装饰艺术,绝不是将书画简单的搬移再现,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应景喝茶的平庸作品。只有使陶刻风格、技艺与紫砂茗壶的造型及表面肌理互相结合,并且有所升华,才是优秀的艺术创作。

        总结

        为了规范紫砂行业的秩序,进一步弘扬紫砂文化,提升紫砂产业的发展空间,宜兴的紫砂艺人们都应当提高法律意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每个具有创新性的紫砂艺品都应具有属于自己的外观设计专利,在自己独自取得品牌附赠值的同时,也遏制了他人对创新作品的擅自仿制。同时还需让那些仿制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多获取一些能够使自己创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抄袭。我们新一代的紫砂艺人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才能使自己的紫砂作品和整个宜兴的紫砂作品继续稳步发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范建军,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8月生于江苏宜兴,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教师学习紫砂雕刻技巧。1983年进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系进修,学习陶瓷造型设计及装饰;1988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职大学装潢美术系。回厂后随母亲曹婉芬学习制壶技艺及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近年来所设计制作的作 品颇受壶艺爱好者的喜爱, 2001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2000年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称号;1994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合作出版《紫砂壶制作技法》一书。

        来源: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