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试论紫砂界专利产权问题中的主体修养 作者:张彩英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30 15:54:53 来源:网络

        宜兴紫砂,驰名中外,经过几代紫砂艺人不懈的努力,造就了宜兴特有的紫砂陶艺文化。受紫砂文化的熏陶,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到紫砂壶艺的领域中来。 这在一方繁荣了紫砂市场,另一方面也难免会在繁荣的紫砂市场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仿制、低劣品盛行,广大致力于弘扬紫砂文化的艺术家,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在这个时候,由天逸艺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紫砂原创专利作品集”的作品征集、专利申报、作品集出版等一系列活动可谓恰逢其时,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由此引发的紫砂界的思考,也必然是深远而长久的。我在这里仅就自己长期以来的感想发表一下意见,主要关注点在于作为紫砂界的一分子,需要具有什么样的个人修养和认识水平,才能在今后的事业中有利于紫砂的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弘扬紫砂文化。我希望本文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来思考紫砂界专利产权问题中的方方面面。

        第一 基础功底扎实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从一无所知到得心应手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刻苦学习的过程,紫砂壶与众多技术一样都是如此,若想得心应手甚至出类拔萃,基本功是少不了的。基本功是紫砂艺术所需要的基础功夫,每个艺人必须具备。基础功底就像紫砂艺术文化上的传统艺术文化,要想拓展思维创新,传统文化是第一,推陈出新。基础功底也是如此,要想更胜一筹,就要在基础功底上发扬。否则就是扯谈。
        紫砂壶的制作,看似简单,从熟悉泥性到打泥片、泥条,到打身筒,以及绘制壶的草图,配出基本尺寸,很多初学者稍经师傅点拨,也许很快就能依葫芦画瓢,做出紫砂壶了,但这是根本无法达到创新者素质要求的。真正能够实施创新者,其基本功要求相当扎实,不仅要熟练掌握制壶工艺各工序的关键环节,操作得心应手,严丝合缝,嘴、把、盖等比例要恰如其分,更要求眼精手巧,心领神会,“打身筒”、“镶身筒”技艺技法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衡量出一个艺人的手艺高低。只有将工艺技法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充分表达制作者的创意、构思、主题及思想内涵。除了这些制作上的技术外,还需要制作者具有美学上的基本功,在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上的创新才可能有所建树,才能体现壶艺创作的深刻艺术内涵,不会导致作品的浮华与拙劣。
        紫砂之所以能够成为宜兴陶文化的代表,是历代紫砂艺人智慧的高度结晶。紫砂器皿的制作,从采泥炼制、造型构思、布局设计、打模成型、到控温烧成,都经过先辈一代代艺人长期探索、实践、制作演进,逐步形成了精妙的工艺,立规而法,使之成为世界陶瓷之林中的佼佼者。所以紫砂创新一旦背离了它的基本制作规律,势必导致粗制滥造、鱼目混珠。


        第二 文化积淀深刻

        宜兴紫砂陶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紫砂早在明清两代就广受文人士大夫喜爱,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来,提倡素面素心,清雅宜人,或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切茶、切景、诗、书、画融于一壶。紫砂素受历代文人墨客之青睐,文人对它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茗壶图录》)。且遑论出自高手名家的精妙之作,就单仅一件普通的紫砂器皿,也会因了知名学者、绅士为其题铭、镌刻而身价百倍。因而,看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其中却凝结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点。不讲章法,胡乱涂鸦,哗众取宠,其实毫无文化可言,甚至是对文化的一种背离和侮辱!因此,创新不能脱离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紫砂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相结合,是贯穿于紫砂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是源远流长的紫砂陶与文化艺术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紫砂创作,它首先要求紫砂壶的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眼光,能够真实表达创作意图。而要实现紫砂壶的创新,更要求创新者在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诸方面艺术都有涉猎,且具有颇高造诣,大多名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画方面往往具有极深的功底。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开拓思路,在创作时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融进自身的思想感悟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进而提升作品的文化艺术档次。这一点,笔者在紫砂厂担任名家精品的保管工作时,对这些经典作品耳濡目染,从中获得难以言传的文化熏陶和眼界提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 自发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宜兴得天独厚,大自然为宜兴人埋藏了优质的紫泥资源。然近年竟有些许人士,受利益驱动,或以其它近似泥种、或在普通陶土中添加化工色料冒充替代紫砂泥,这实在是对紫砂文化的一种糟蹋。紫砂材质可塑性好,制作时粘合力强,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保证;干燥收缩率小,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所有有创新意识的紫砂艺人,无不在紫砂材质的选择上、配置上、运用上下功夫,创作追求个人风格的作品来。假的终究成不了真的,无论你冒充的紫泥有多逼真,紫砂泥这些特有的优良品质是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的。故而任意改变紫砂独特材质、片面追求创新的做法绝不是创新的可取之术。
        创新必须不拘一格展才华。艺术的创新也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来带动艺术实践的创新,树立起一种锐意创新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出佳作的,除了殚精竭虑搞创作外,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吸纳紫砂陶艺以外的文化人、投资者、甚至是普通市民来参与艺术创作的策划与讨论。制壶创新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灵感、讲究顿悟,只有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创新者的才华。


        第四 敏锐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

        手工业社会的紫砂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紫砂业有本质不同。这需要作为紫砂从业者的我们具有较超前的历史眼光,具有敏锐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
        就拿笔者个人来说,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在紫砂厂从事明清民国时期大师收藏作品的保管工作。一方面文化内涵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本人反倒在这种条件下自觉树立起朦胧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笔者自己与大师名作耳鬓厮磨,但是倔强的性格使自己偏偏就立下了那是还很不合时宜的志向,一定不要单纯地模仿他人,一定要有能够代表自己的新品出现。
        比如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凤鸣壶》,饱满圆润的壶身,以简练的玉凤图案,壶嘴,壶把,由凤尾演化而成,用凤的抽象作钮,与壶身相呼应,采用原矿底槽清味手工制作。作品喜庆吉祥,传统之中有新意,耐人寻味。此品申报了国家专利并且获得了藏家壶友的广泛欢迎。

        结语

        综上所述,紫砂界知识产权中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人品位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崛起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传统工艺行业,宜兴紫砂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不单纯是针对制作技艺人员的,而应该是全行业产业链上,包括营销商在内的所有人员的提高。假如真正能做到了,紫砂行业的发展和影响必将会更加美好,紫砂文化艺术的影响力与社会地位也会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张彩英,中青年陶艺家,宜兴紫砂厂工艺美术师,江苏陶瓷协会会员。197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蒋彦学习紫砂制作,从事于紫砂工艺厂博物馆管理工作。酷爱紫砂艺术,曾得到顾景舟、蒋蓉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对历代名艺人及近代大师名人等各类精品紫砂传世之作,经潜心揣摩深研,从博大精深的紫砂艺术中,领悟颇深。1987年参加清华大学张守智教授开办的造型艺术班学习,进一步增进了壶艺水平。三十多年来,勇于壶艺创作实践,练就一手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手工制壶技法。作品清丽明快,意韵灵动,古朴大方,工艺精良,线条流畅,既充满传统之神韵又充分体现现代审美理念,形成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特有风格,深受国内外紫砂爱好者的喜爱。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