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展览评论
      分享到:

      游江: 用摄影记录深圳历史,用影像书写历史变迁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27 11:06:38 来源:网络

        —写在“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览”开幕之际

        为庆祝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由张燕方策划的,深圳美术馆主办的“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览”将于2010年7月28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深圳记忆”为主题,通过200余件摄影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沧桑巨变。

        摄影术不仅使人的视觉得以延伸,同时它也使瞬间成为永恒。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照片不仅是一个图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它还是一种踪迹,是直接从现实摹印下来的某种东西,犹如一个脚印或一个死者的面具。”自摄影术诞生以后,发展迅猛,在当代社会中摄影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图像来源,与电脑设计出来的虚拟的图像不同,一般的摄影作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及时性和当下性。回顾人类历史,这些具有纪实性特征的摄影作品成为了最直观的图像证明。对于深圳三十年的记忆,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很多历史场景和活动现场以及原初的历史面貌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想象上,但是如果配以摄影作品,历史的瞬间不仅被重现,历史的记忆也将重新开启。与目前其他同类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展览主要强调的是深圳记忆,对于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来说,深圳的历史对于很多人都是缺失的,图像化的再现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深圳文化历史状况,对于深圳市民来说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历史回忆。

        摄影家何煌友的艺术历程很典型,和国内很多同时期的摄影艺术家一样,也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提升。第一阶段,摄影只是作为一项单位工作,但也不经意间为当地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何老说自己第一次接触相机是在1957年,当时的相机是单位的一款捷克产老式相机,而真正的算是摄影应该是从1963年开始,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他便开始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一些东西。这一时期,何老主要是拍摄部队生活;第二阶段,艺术家开始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上个世纪70年代,当摄影还没有在大众中普及,当时何老在宝安县文化馆工作,负责宣传橱窗的新闻拍摄工作,他用他那台海鸥相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深圳留下了持续拍摄了20年的摄影图册《鹏城叙旧》;第三个阶段,艺术家进入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大量反映历史变迁和具有人文气质的优秀摄影作品。像《春雷》这样的优秀作品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何老的组织下,1980年7月12日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从最初的20多个会员,到现在700人的规模,这些年来,摄影协会出现了很多享誉国内外的摄影家。

        何煌友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摄影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他用自己的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深圳地区社会的发展,记录了一个城市30年来的发展史,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通过主体性的经历和选择,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70年代体现宝安县时期的农业、工业、边防、渔业及文化历史状况的多角度的作品,也有大量反映八十年代初期以来特区建设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从作品中我们看出,他对待拍摄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地标性的建筑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和强调,给我们直观鲜明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特区的建设状况和成果。在艺术风格上,他的作品既是纪实的又是抒情的,质朴中包含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绚烂中蕴藏了摄影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因为他的作品大部分具有纪实性的特点,所以他的作品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的优秀摄影作品。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识相片的人。从艺术的摄影转向作为摄影的艺术,艺术走向了大众,摄影艺术成为一种技术观视下的集体性产物,它反映的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接近的膜拜的偶像,而是走向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纪实摄影表现出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性的追求。摄影家记录下来的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成为一种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何煌友的纪实摄影作品,体现了早期深圳的历史状况和发展,不仅唤起了大家已远去的深圳记忆,也从中体现了一种真切的特区精神,虽然图像的表现空间是定格的,有限的,但是这些经典的图像,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据悉,“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览”将展到2010年8月30日。


        游 江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