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张幼云:论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有的功能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26 16:10:39 来源:网络


        内容提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之盛衰,与它能否形成创意社会直接相关。而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至少可以发挥四大功能:1、为社会输送大批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高素质创意人才;2、传承发展人类视觉文化,进行视觉艺术实验与前沿探索;3、产、学、研结合,将富于创意的艺术设计成果渗透于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之中;4、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富有创意的社会文化氛围。要迎接时代的挑战,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必须紧扣创意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估与管理进行综合配套的改革。这种深化的改革,不应采取激进的变革方式,而应采取渐进的改良方式。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创意社会 社会功能 深化改革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美术院校应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高等美术教育应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这个问题直接关涉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深化改革的取向与路径,我们只有立足于艺术的特性与特长,关注现实,放眼世界,集中各方的智慧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探讨,才能逐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选择。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

        催生创意社会:美术院校健全社会功能的着眼点

        我们已经看到,全球化既增强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依赖,也加剧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国家竞争力已不再主要取决于丰富的物质资源、固定的技术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而越来越依赖于人才智力资源优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意社会的形成。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著作《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Creatire Class)中认为,在21世纪,若要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无论在资讯科技,经济增长,环境素质,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整个国家各州不断扩大创意阶层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他设计出创意指数,并帮助邻近国家加拿大及其他国家城市与机构诊断,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建议,使其懂得如何建立创意的文化。⑴他在《欧洲创意时代报告》(Europein the Creative Age 2004 by Richard Florida and lren Tinagli)中又指出:“在欧洲的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及比利时等国,在这创意时代,已成功演变及脱颖而出。这些国家均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持续投资发展创意人才。”他料定,占据未来经济领导地位的,不是如中国和印度那种着重成本效益的制造业,也不是传递基本商业过程的全球中心,而是那些最能动员人民创意能力,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创意人才的国家。⑵这一国际竞争新的发展动向,理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经济发展奇迹,然而,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看,目前我国全球竞争力并非十分突出。

        事实表明,在制约我国未来竞争力发展的因素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贫弱和体制上的弊端,是一种普遍而又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的制约因素。这一点不仅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而且也早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极度重视。

        早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始终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⑶而在2006年 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⑷



        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已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光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而且也包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⑸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进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社会。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高等美术院校是否有所作为呢?高等美术教育能够发挥出怎样的社会功能呢?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教授及加州精明社区学院总监约翰・艾格(John M.Eger)曾在他的研究报告《创意社区》(The Creative Community)中认为,新世纪美国在经济、科技、资讯、环境生态、教育等各方面须不断创意更新及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艺术和艺术教育。而硅谷文化发展委员会出版的《创意社区指数――朝向动感硅谷的进度评估》(Creative Community Index-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A vl-BRANT SILICON VALLEY)中特别指出,艺术教育等同创意教育。⑹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高等美术教育理当充分发挥艺术注重创意与想象力,追求不断创新的艺术探索精神的特性,投入催生创意社会的历史潮流之中,进而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发挥特殊的社会作用。在笔者看来,要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高等美术教育就必须从过去那种过分注重专门技术的教育中跳出来,转而强调以人的创意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充分发展为核心,在“多能一专”的培养口径下,实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美术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强化创造性思维的素质教育协调与统一,并使不同类别的院校各有相对侧重点(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侧重于前者,而普通本科则应更强调后者)。立足于美术的特性,关注社会需求的演变趋势,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发挥四大功能:

        1、 为社会输送大批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高素质创意人才

        高等美术院校首要的功能,自然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创意人才。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在象牙塔中“高、精、尖”地培养固定技术精英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社会需求快速演变,狭隘地传授固定不变的专业技术,会让学生毕业后面对社会不知所措。相反,在专业上强调发展学生带有一定专业性的创意能力,在“多能”的基础上形成“一专”,学生走向社会,应变的能力就会强得多。 强调在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开放办学,与社会积极互动,就会让学生具有主动融入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潜能,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进而成为创意社会的先行者与催生者。他们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美术与设计领域里有新的作为,而且还可以紧密配合国家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以形象设计创意人才的身份,参与各类旨在推进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价值化的研发和增值服务,进而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或虚拟研发组织里不可缺少的成员。所以,高等美术院校所培养的美术与设计专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有一技之长的视觉艺术与形象设计创意工作者。他们应有自己的专门技术,但同时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富于创新精神与较高文化品味的艺术创意能力。

        2、传承发展人类视觉文化,进行视觉艺术实验与前沿探索

        高等美术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对人类视觉文化传统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深入学习、领会与不断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充满文化底蕴的开拓创新,创立具有当代性、民族性和个性色彩的新的视觉文化,在视觉文化探索上走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新颖的视觉文化艺术成果的不断生产与广泛传播,引领社会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创意社会中视觉文化创新的重要科研与创作基地。

        3、产、学、研结合,将富于创意的艺术设计成果渗透于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之中

        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发挥的社会功能。艺术设计院、系,无论是现代设计还是传统工艺,都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发展之路,在努力凸显地方特色的追求中,力所能及地介入社会物质生产与生活环境的设计,通过与企业互利双赢的合作,让自己富于创意的设计智慧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推进人类物质文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4、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富有创意的社会文化氛围。

        一所美术院校或一个美术专业,至少对它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必须承担发展创意文化的社会责任。一个城市要很好地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就必须成功地吸引住大批高新科技创新人才,并成功地培养出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元智能的优秀劳动力。然而,创意人才的生命活力,需要在创意文化环境中滋生与激发,没有丰富的艺术生活刺激想象力,没有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不断启发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只会趋向机械刻板而变得毫无生气。这一潜在的社会需求,给美术院校或美术专业在自己所处的城市或社区中释放专业能量,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带来了契机。它们理当与其它艺术院校一起,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区,有计划地不断推出公共艺术与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让自己所追求的富于创意的视觉文化产生辐射作用。进而使自己直接成为催生创意社会的原动力。
        迎接时代挑战: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如上所述,在形成创意社会过程中,高等美术教育至少应发挥四大功能。检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人们会发现,尽管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起步,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已经具有相对开放的观念和随社会需求的演变而适度调整自身的自我更新能力,但面对激烈变动的社会美术需求,它的反应有时仍然显得相当迟钝与滞后。其因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有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作用,它那完备而十分保守的教学体系,缺乏知识更新的机制与活力,对时代课题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具体表现在:以写实绘画作为基础训练的核心内容,常常导致技术至上,创意训练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口径虽有所扩展,但学科交叉与整合仍显得缺乏力度;统一的办学模式使各学院缺乏自身鲜明的特色;⑺学院艺术生态链严重缺环,既缺乏精英化的超前探索,又缺乏密切联系社区,与社会积极互动的大众艺术;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严重缺失,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带有很强的经验主义色彩,而缺乏科学预见与整体系统性。

        尤其值得反思的是,作为本应最富于创意、最富于想象力,最富于创新活力的美术文化,它的教学却根深蒂固地遵循一套老的教学模式。从当前的现状看来,尽管多数美术院系已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自己的专业设置互相仿效地进行了类似的调整与更新,但是,不少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老一套,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这种老套路的基本特点,用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先生的话说,便是“仍以在欧洲已经绝迹了的‘欧洲方式’支撑主要的教学骨架,对近现代艺术的介绍非常有限”,⑻而用湖北美术学院周向林先生的话说,则是“一代一代只会教学生过去的传统,重技术、轻创新,只用‘形’准不准和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⑼从表面现象看:这种情况当然主要发生在国、油、版、雕等纯艺术专业,而且,随着各校逐渐流行一年级实行“共同基础课,”并在基础课中包含素描、中国线描、色彩、雕塑基础、书法和设计基础等多种造型表现的训练,使得造型基础已经有所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变得更宽,但是,由于基本教学方法并没有什么突破,传承固定技术仍是中心,只对课程外在结构稍作改变,而不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学生创意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强化。

        由于我们的教学惯于固定的技术训练,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的灵性与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尤其是文化修养课的薄弱,观念探索的缺乏,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于是学生艺术探索的兴趣往往表现在材料技法领域,或只专注于形式语言上,他们的创作常常表现出思想苍白而缺乏新颖而充实的文化内涵。

        诚然,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注重造型基础,注重传承技艺,注重艺术感觉的培养,在西方美术院校普遍流行观念探讨式教学,纯艺术领域里装置、行为、数码影像比较时兴,传统写实绘画早已衰落的条件下,仍执著地坚守写实绘画的主流地位,虽有体制僵化与艺术观念保守之原因,但这种保守性并非一无是处。在笔者看来,追求高超技艺只要调整好它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创意能力的关系,有可能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全球高等美术教育竞争中的优势之所在,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特色之所在。因为,对美术教育来说,学生敏锐感觉的强化,艺术技能的强化,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写实绘画作为基础训练,对于强化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与感受力,训练眼、脑、手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避免只善空谈或“眼高手低”,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

        不过,“强技能”对于培养未来美术家固然十分必要,但作为终极目的则不可取,因它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滑向制造“缺文化”、“少创意”之匠人的歧途。为了补救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固有缺陷,向西方当代美术教育寻求启发,互相取长补短,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对创造性和个性的竭力追求,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有效培养,对观念探索的普遍推重,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切实推进,对当代艺术思潮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与积极互动,而这一切又是在一种较具活力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中有序进行的。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不能说它对我们没有重要参照作用。

        要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美术人才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美术教育的交流与竞争,围绕形成创意社会的新目标,深入反思过去收效甚微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既要避免走老路,也要防止走弯路,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笔者认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新一轮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紧扣创意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我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估与管理进行综合改革。这种深化的改革,不能采取企图一劳永逸的激变,而应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应强调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认识并有意识地强化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根据时代的新要求,进行扎实有效的调整与改造,切忌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力求务实地推进每一项改革措施。

        事实上,以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为核心,深化高等美术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首先会受制于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意能力。尽管在我们的高等美术院校中,本已存在知识视野宽广,艺术创造力旺盛的艺术精英人物,他们乐于永无止境地在艺术上进行自我挑战与超越,但就大面积而言,多数教师由于受过去长期形成的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视野并不开阔,只惯于重复业已习惯了的特定技艺,只向往于实惠的商业成功,很少有人致力于吃力不讨好的艺术前卫探索,更鲜见热心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者 。加上由于连年扩招,许多高校美术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大多超负荷运转,只好整天忙于应付教学,失去自身进修提高,进行科研、创作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教学有量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总是老一套,学生无法从课堂上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更得不到艺术创新的精神感染。

        要培养出富于创意的新型美术人才,首先有赖于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意文化环境,要有一大批追求创意,不断超越的教师去感染和启发学生。仅此一点,就对各美术院校客观地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必须适当地给予教师们以独立创造与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广大教师有进行自由创造的心境;二是要真正建立起公正、公平、周全、透明的制度环境,有效地形成激发人不断进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那些真正潜心钻研教学,并在科研、创作或社会服务上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得到承认,受到推崇。如果具体措施不到位,创新机制未形成,不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呼声有多高,口号喊得有多响,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总之,要迎接时代的挑战,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必须来真格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从改革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入手,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社会需要,激活自身的教育创新机制,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的教学体系,开放办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美术院校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以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迅速成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自己的科研、创作、设计成果和社会服务,引领时代风尚,为形成创意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写于2006年3月,原载《清华美术》第三卷)
        张幼云(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2009年10月18日

        注释:
        ⑴⑵见网页:http://www.crea tiveclass.org.中文参见《2004第二届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论文集》所载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组主席余树德的论文《艺术教育营造创意社会》。
        ⑶ 浦树柔、戴廉《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中新网,2004年6月7日。
        ⑷⑸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⑹ 参见《2004第二届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论文集》所载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组主席余树德的论文《艺术教育营造创意社会》。
        ⑺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曾在《建设一流美术学院面临的形势、任务与对策》一文中通过列表对比中国5所和美国3所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各个美术学院在学科特色上明显不足,主要的特点是趋同。……在中国的美术学院专业设置上,很多学校(包括新建美术学院)都在追求人有我有 ,求全求同,与美国的美术学院专业设置形成较大对比。”――见《美术研究》2003年第4期,第8页,第18页。
        ⑻ 吕胜中《寻找出口》,载《美术研究》2002年第3期。
        ⑼ 周向林《法国当代艺术与学院教育》,载《中国油画》2005年第3期。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