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穿行・裂变”・傅新民现代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26 15:42:45 来源:网络

        来源:美术报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研究》主编、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他从军队到公安战线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应该说仕途已经很成功了。但在艺术强烈的感召下,由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博大的胸怀,初于对生命、自然的关照,作品张显出宏大的气魄。他不是科班出身,那怎么样来看待他的艺术,如果用学院派系眼光来看,可能会在某些地方感觉不是那么具备学院的一些技巧,但是从当代艺术角度来说,恰恰是他无拘无束创新的优势。这个展览可以叫做穿行与裂变。首先我的理解,穿行具有一个时间、空间的这种概念。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裂变具有一种在空间中物质的转换,那我个人觉得傅新民先生是在艺术内部和艺术外部的穿行,这在当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第二就是傅新民先生穿行于历史和现实中,他使用的材料和思考的问题,看起来都不是眼下的事情,但是这些材料最终都与现实生活发生一种对话关系。第三我觉得他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穿行,谈了几十年的艺术,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会性很强,它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都是着眼于与这个社会的人有关系的。但是傅新民先生他还关注了自然的一些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他所用的材料,创作的元素是千年的古树残骸和枯木,还有强烈时代感的现代工业材料表达了许多时间的凝聚和生命的关怀。他强调人的精神,民族的一种精神,他是非常有主见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他画了大量的水墨画,我们从传统古典的方面来看,不是那么温良恭俭让,但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感觉到非常生动和憨厚,传递了一种生活命运和乐观。他的水墨控制的能力也很独特,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批评家、理论家):

          看了傅新民作品,我感觉非常激动,我觉得他作品不仅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确实在中国古老传统和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了他自己的方式,作品非常有视觉震撼力,非常便于和公众交流和社会交流。这就从另一个角度给我打开了个思路,现代艺术和公众是可以直接对话的,可以交流的,所以我对傅新民先生作品非常感兴趣。傅新民先生有顽强的毅力,把当代艺术与公众交流的课题做得很深入,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收益都投入到他的创作中,精神非常的感人。在这里我想谈两点想法,第一点就是现代艺术在发展,中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有一点我要说的是,现代艺术跟古典艺术有一点一样,也有正剧,悲剧和喜剧。从很多人的兴趣来说,都奔向了悲剧和喜剧。在中国来说,搞正剧的比较少,傅新民这个现象好像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正剧能不能做到现代艺术很有魅力?很有震撼力?也能让大家觉得有很强的现代文化启示作用。我觉得傅新民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很明确地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仰,对中华民族站立起来的一种精神崇仰。本着这一点,他关注于自然、社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用哲学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创作中。他抓住了重要的东西,就是崇仰人类的精神寄托和精神理想。让人们感觉到了非功利的、真诚的,也是震撼了人心的。这是很成功的。我要讲的第二点是傅新民的才能。我看了他很多的作品,无论是画还是雕塑,他的进步发展很快,都与我们过去的传统思维是很不一样的。这次展览基本上是很严格的,他要自己去研究和钻研当代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形式语言。对他来说基本的东西是抽象的语言,这种抽象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抽象,就是说用抽象这个词来概括傅新民作品的基本语言方式,但要解决的问题是抽象语言的问题,也就是他各个方面的形式结构和精神表达的准确性问题。形式结构不准确,精神表达也就不准确,有时有想法由于形式语言不准确,精神表达也就不准确。傅新民这几年的创作变化很大,面对周围朋友对他作品的评论和社会的反响,都要靠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是院校没有的,没有前人留下的参照物,无法通过大师的作品来评判指责自己的作品,也无法向哪个大师学习,所有的问题都靠他自己解决,因为起点是自己想的,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批判自己的过程中向前发展,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所以,在这点中我觉得他是非常有才能的艺术家,潜力是很大的,前景是很可观的。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评论家):

          当代艺术就像对艺术家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考试,这个考场就成为匆匆过客进进出出与坚守者立定脚跟两种景观并存的舞台。傅新民显然是这个考场中的坚守者。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再探索,为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付出了持续的劳动。他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乃至物质积累都用到了艺术之上,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超过了常人,艺术成了他生活和生命真正有机组成的部分,他也在这个过程不断体认到艺术创造的意义和对于自己的意义。近些年,傅新民还做了大量金属材料、综合材料的作品,有的把动感技术、声响技术结合进去,使作品具有综合语言的新形态和诉诸综合感受的强烈力度。与此同时,傅新民还用水墨画出了大批作品,作为材料作品的补充,他在绘画上同样表现出新奇的意象和新颖的语言。傅新民的主要作品大都为体量巨大的“大作”和“巨构”,这反映了他的创作过程实为思想不断升华、观念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宏大的过程。他的艺术观念的核心是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现代对立统一的辩证理念结合起来,贯穿于创作之中,去表现生命的价值、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和人类的精神依存,也体现出对现实的感悟、关切和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原始的和现代的、原生的和再造的、自然的和人文的许多矛盾性的因素在他的创造力量的驱使下形成一个个新的生命体块。他也深知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意义,因此,他的作品在展示时总是与特定的空间、景观结合起来,使作品和环境共同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生态艺术”的样式。从观念到语言,他在创造中表现出来的不断进取的姿态和强烈的精神指向,使他的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显示出独特的性格与特征。傅新民的艺术经历体现了这一代人不甘认“命”的倔强心理与不懈探索的顽强意志,其中甚至有犹如西西弗斯般为理想而不断劳作的悲剧意识。另一方面,他驾驭作品复杂结构与多变形态的能力又与他的工作经历、人生经历有关。他长期从政的经验使得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并形成了从局部看大局、从小我到大我的思想升华,从而使作品蕴含着改革时代整个社会的开放姿态和人的奋发精神,体现出创造性的能量。他从政的经验甚至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艺术创作上,在工序复杂的创作过程之中,他始终能够通畅地把握整体,像战地指挥员一样调动创作过程中不同材料的组合,掌握技术性环节,使作品浑然生成,蔚然成象。在我的感受中,傅新民的作品是不仅仅能作静态观的,尽管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在以往的展览和展示中呈现出完整的面貌和完成的效果,但是,我仍然认为它们还有呈现的多种可能性。它们源发于自然,得益于艺术家的雕琢和装置,但因它们是一个个宛如天造的生命,还有在不同空间里呈示、在不同环境中显现意义的可能性,试想它们在大地上、在都市中、在变幻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矗立,特别是整体的矗立,那将是一种何等巨大的生命景观。在这个意义,傅新民的创造是向更大空间开放和面向未来的。  

          奚静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理论家):

          很荣幸参加傅先生艺术展,我和邵大箴都是他的老朋友,认识他已经将近有20年了,发现他有很高艺术创造力,随着创作时间的深入,他的思路越发开阔,他运用树根、朽木、不锈钢、废铁等完全不同的材料,组成对立却统一的作品,具有构成装置艺术的因素,他开始参与国内前卫性装置艺术活动,受到业内人士关注。傅新民先生雕塑装置艺术特点在于他充分发挥材料质地、亮感和它们之间组合张力,以巧妙构思创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他们不同于古典艺术形式美感,又回避了西方现代某些装置艺术的荒诞,而具有中国传统艺术适中的审美因素。他在人们理应休闲的时候,自己却背负着无数的命题和追求,艰难而痛苦地在高山边爬坡。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都花在艺术创作上,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人感动,使人敬佩。今天展出的是他的部分作品,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也使人震惊。傅新民先生在国内举办过多次展览,受到过各方面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很多奖项。邵大箴因事不能来,特别让我代表他问我们的老朋友傅新民,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一直在说,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他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预祝他更大的成功。  

          贾方舟 (《中国美术批评家网》主持、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好多年前我去厦门,看傅新民工作室的墙上,有一条船从墙内穿到墙外,我觉得很震惊。今天展览的主题是穿行・裂变,还是很切题的。在此,特别想说的是,傅新民是一个奇迹,他原来是个军人,后来又到地方工作,丰富的阅历实际上是为艺术创作而积累。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是本业失败才转行,而恰恰是本业非常成功,是艺术的魅力一直在牵引着他,也是艺术对他的一种太极心理。傅新民从小热爱艺术,由于多种原因他做了很多事,即使长期在相当一级的领导岗位,终究还是被艺术召唤而来。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有一种状态,就是迷狂的状态,艺术也是个迷狂的事业,一旦觉察这东西迷狂的时候什么也阻止不了他,最终非常执着。傅新民就是这样。从这个意义讲傅新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在这个方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言。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做的作品是非常大气的,气象非常宏大的,不是一般小打小闹的艺术。第二点我要说的是傅新民先生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但作品绝对不是业余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掌握了艺术需要的手段。技巧,有造型观念。这个主要来源于什么,这个是跟他人生的经历非常有关的。陆游在临死前跟他儿子说过,如果学做诗,功夫在诗外,他劝道他的儿子,你将来想当诗人,实功夫要下在诗外。我觉得傅新民就是有“诗外”的功夫。虽然他那么长的人生经历中,没有组织艺术,但实际的积累,人生的积累,历练以及他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对自然地关照,都是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够有一种宏大的胸怀。这是他多年的积累中,为艺术积累得到的东西。这些东西看起来与艺术无关,实际上是和艺术很有关联的。他的艺术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哪怕就是挫折,经历了很多失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宝贝的资源。第三点,我想讲的是,近十几年来他思想上进行了比较大的转弯,从想象走向抽象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由传统艺术家向现代艺术家的转变。他用现代工业的材料和原始自然有生命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做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这种结合有本土性的特征,我们觉得傅新民的创新艺术是成功的,是值得称道的。

          苏叔阳(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当代剧作家、文学家、诗人):

          当代艺术在美术上曾经和审美有过一段距离,但今天看了傅新民的雕塑作品有新的感受,傅先生的创作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他的作品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把工业的金属材料和自然的木材结合得非常完美。傅先生说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自己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就是“穿行”,那是在自然界和工业文明之间穿行,他好像发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之间的秘密,从中让他产生了一种艺术的新奇感,让人感觉到一种美。第二个感受是,在傅新民创作的这个似乎表面上非常粗糙,实际上又是精心设计这样一个艺术雕塑面前,大家都有共同的感觉,这是人们思想发生的一种变化。我为傅新民先生感到非常的吃惊,他通过艰苦的磨练、刻苦的钻研,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没有受到所谓的学院派限制,有了自己的的独特语言。第三个感觉是,雕塑如果没有艺术的氛围,也就是说创作时脑子里没有意境,就绝不会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傅先生的作品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你看那几块“朽木”就给人有无数的想象,感觉这就像飞翔的云,像飞翔的历史,一片片地过去了。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有意境,有规律性,如果写诗,诗人内心没有诗境,画画的人没有画境,雕塑人没有心理所想象的那种诗意韵味,也就不可能创作好作品。第四我要讲的是,在国学恢复的时候,不断有人对中国国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批评,一种是中国太写实主义了,什么都显现出来,但他们忘掉了中国国画、中国京剧是多么抽象,多么象征主义,世界上找不到这样好的喜剧,找不到这样好的绘画,当然中国也缺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国自然科学、分类学不够突出,但是它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这些。所以说,现代艺术能够在今天这个时候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终于打破了僵化思想,获得了在历史上先辈们曾经获得的那种自由,今天绘画和雕塑等产生了如此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艺术家思想的解放,也是整个时代人民思维方式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感谢傅新民先生的作品,我觉得西方人一定非常爱看,因为他把人类工业化文明同我们中国人一向热爱的大自然结合得这么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感染。  


         谢春彦(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画师、美术评论家):

          傅先生的雕塑是业余创作,但其作品比专业还专业。当我看到这些作品时感到很大的意外和惊讶,他的作品真正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可以在国际上和老外媲美。在当前,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碰到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尤其是在宣传、创作、经济利益以及劳动价值的转变等等。但是我们不可避免地也看到有一些所谓的专业艺术家忘记了自己是人,忘记了中国国民这个基本的身份,而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除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创新的勇气以外,就是他的作品散透出时代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邱志杰(中国美院教授、当代艺术家、策展人):

          我有三点要讲,刚才大家扯到专业和业余问题,文化传统表明,以前我们最好的书法家王羲之,也没有职业书法家之称,其实我们现在谈职业和业余意义不大,如果职业讲的是要出售作品的话,傅先生当然不算职业艺术家;如果指的是艺术水准,他当然是职业艺术家。在2001年的“长征”视觉展示活动中我认识了傅先生,他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不受框框的约束,处在一种十分自由的创作状态。他有一定的人文教养的广大人群,他们的艺术观念艺术准备有很多可以共享的地方:比如说紧扣生命主题,生命受到一种力量的压抑,这些主题它取向来源于每天影响我们的自然生活,刚才看了傅先生作品的录像,里面有火山爆发、有冰山坍塌,也有油田、北极熊在废墟穿行,也有直视交通运输线,这些都是傅先生创作取向来源,和生活经验。他跟其他艺术家的状态不一样,他不流行以艺术展览这些东西作为参照性,他注重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社会和自然界的反映,这些东西恰恰是艺术的本源,只是我们为了分科分类需要,分成各个科系之后,有时就会进入基础细节,常常忽略不计,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傅先生的这个状态和背景其实给他创作带来了优势。第二点我要说的是,每次见到他时,都发现傅老师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因地制宜,有清晰的思路和线索,他探索的结果和我们很多当代艺术家探索的结果不同,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时候我们去质疑当代艺术在学院之外,在798之外,在精英圈子之外,涉足空间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傅先生这样一个能量人物出现,他一下颠倒了边缘中心,厦门不见得是边缘,798也不见得是中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在厦门能存在,厦门老百姓也能接受,厦门艺术界也能接受,那证明当代艺术在我们中国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可以傅先生为突破口来实现。第三点,傅先生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超越了仅仅抽象的这个问题,其实我注意到他用的是一种很艺像化的方式,他在两个要素上,一方面是材料关系上是非常中国式的,他的心绪和审美境界是中国式的。他的雕塑与装置作品,和水墨画的精神相近,甚至比水墨画更像水墨画,这就说明他用的材料之间是自由和共存的,他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机调用各种造型和质感材料,从多种角度出发,实现和材料自身的共性共存。另一方面注重挖掘材料的本性,将材料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特性共存共处于意象之中,使人的主观意识和材料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联系。  

          宋伟光(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美术评论家):

          傅先生的作品有一种生长感,这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因子。他的作品在动,通过他对枯木排列组合,生成一种力的运动,即在静止中呈现动势,如格式塔对力的分析,这叫做“不动之动”。自然物本身是具有表现性的,只是你的心境与之相不相适应。当适应这个自然物时,就被你所用。成为文学、成为艺术。傅先生是运用它建构自我的艺术视点。

          我们应透过作品的表象去解读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傅先生的成长过程,他是一位军人,后来又是一位警察。在他的作品中透出的是一种“家国天下”的意识,如果不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个人背景。就会造成对他最品的误读。通过背景了解,我认为傅先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视觉选择,是带有意指的抒情,带有表面上看似很浪漫,而深层却是他人生磨砺后的对国家的情怀。而作品中富有张力的视觉运用,只是他表现这种意识的一种隐含,这便是抽象艺术的功能。

          我比较赞同叔阳老师关于不应有专业与业余之分的说法。从西方教育史上看学院教育可能是在16世纪到19世纪,但不应是“学院主义”。我国古代没有学院。画家们是喝茶聊天在一起探讨。如果从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看,在美术史上最有分量的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恰是业余画家,而院体画虽是专业画家,但是在艺术史上分量不大。所以对于傅先生的作品而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什么专业与业余之分。

          傅先生的作品很大气,富有韵律感。有一种追求本真的原始审美态度。但我认为某些作品尚需沉淀、提纯,因为在静的心态下更能使您的作品“飞动”。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画家、美术理论家):

          看了傅新民的作品,首先感觉到了气魄很大,觉得他是在编辑有生命的东西,穿行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历史和现代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这个艺术的想象力让我感觉到很震撼。过去说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现在我们看傅先生的艺术,我想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我看傅先生的画册,他画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荡,沾上泥土便生根发芽,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的体现。想象力超过了一般院校的水墨、素描、水彩、雕塑等一些作品。傅先生从军队到公安战线,他所创造的这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过去我写的文章总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般都是在院校内,今天通过傅先生的作品进一步证明好的艺术作品不完全来自于院校,从傅先生的水墨画和雕塑里面我看到他走在当代艺术的前沿不带任何条条框框的创造,需要有巨大的气魄和巨大的毅力。开幕式之前,我看到西方人为傅先生的展览表演、唱歌,他们是被傅先生的作品吸引过来的。我国现已进入大国的行列,无论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讲都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以平等的地位来进行对话。今天我就讲这点感想。  

          刘传铭(北京犀香汇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美术理论家):

          在傅先生巨大的雕塑作品面前,我觉得雕塑家必须具备一个澎湃的激情,强健有力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傅先生都具备了。我想傅先生到了这个年龄,不成熟也要成熟,你不是大师也必须是大师,因为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作为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在造型语言上,对美术史只要有一点点这样的记录,一定是一个风格鲜明的艺术家。在造型语言上,要锤炼得更准确、更有概括力,包括在选择材料上都要十分注意,这个时候方方面面都要做点减法,这些需要傅先生的推敲。谢谢傅先生给我一次重新认识当代艺术的机会。  

          李忠信(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书法家):

          傅新民同志把青春和大部分时间献给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在工作之余,热心艺术研究,而且艺术成就丰硕。他的艺术作品,风格独特,他用一件件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独具创作力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对生命、社会、自然的理解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他的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永恒,让人们感悟到天地古今之变的哲理,很有震撼力。我们祝愿傅新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步,作品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祝傅新民艺术展览圆满成功。  

          赵树林(北京桥艺术中心馆长、策展人):

          傅新民的作品不仅体量巨大,对作品的宏观叙事也非常宏大。长年的军队、警察生涯,傅新民对自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历史感。他穿行在行政工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穿行于历史和显示的时空之间,穿行于不同介质的材料之间,自身在裂变,有一种新生的力量在诞生。傅新民对环境异化,对自然生态破坏有极大的忧虑,他用视觉语言呈现他的责任感。‘798’会记住这样的日子,傅新民诠释了人的可能性,在以作品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开始了艺术的语言表达,和对生命的感悟。傅新民的作品蔽除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浮躁,有着一种默默的深沉。他自身的沉稳个性无声的对应着当今较为浮躁的艺术圈,革去喧嚣,用纯粹的当代中国经验而创作。  

          徐里(福建省美协副主席、厦门文联副主席、油画家): 

          傅先生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政府官员,他是非常成功的,他在厦门做出了很多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和谐做出努力的同时,他用顽强的毅力,用他富有创造力精神境界,不断探索创作了一系列非常令我们感到震撼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他是厦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许多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重要代表团来厦参观傅新民先生的作品后,无不惊叹,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高度赞赏。近些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展览和海内外许多国家进行展览交流,获得高度的评价。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