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张幼云:健全竞争机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26 15:40:38 来源:网络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
        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中,健全竞争机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是切实建立起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形成健全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否则,任何试图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举措,都很难收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作者认为,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应多一点国际通则,少一点本国特色。

        关键词: 制度环境 教育质量 竞争机制 高等教育强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目前只能算为高等教育大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距离。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十分匮乏,这对国家竞争力的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智力资源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比拼。如果不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提升教育质量,进而真正培养出大量有真才实学且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高等院校已变得逐利者众,潜心者寡,很多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削尖脑袋捞取虚名和实惠,至于科技的真正进展与人才的切实培养,虽然不少人也挂在嘴上,却很少有人真正放在心上。加上日趋严重的官本位倾向,已广泛培植出了中国高校特有的人才价值观,使得那些在学术上作出初步成绩的人,都不安心在学术上继续发展,而愿意以此为资本,捞上一官半职。这些有害的倾向正严重侵蚀和毒化着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若不及时根治,只要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要问,中国高校中的浮嚣之风和学术腐败为什么如此容易滋生?笔者认为,这只能从制度环境上找原因。正如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所指出的:“我国经20 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但对现代大学制度我们仍然知之甚少,缺乏基本共识。” (1)于是政府相关部门只好以类似于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理高等教育,使高教领域缺乏公平的竞争。这样,已被市场经济所激发出来的实利主义和竞争精神,只好尽量钻现行政策及其运作规则的空子,最终衍生出反常的竞争。

        不克服体制机制弊端,提升教育质量的任何努力难有实效

        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大陆经过近30 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生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科教领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体制性障碍和观念性障碍依然较为严重。这些体制性、机制性以及观念性障碍如果不消除,不能切实建立起公平的制度环境,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任何试图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举措,都很难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因为如果不能使那些不善造势,只重内涵发展的学校和潜心教学、科研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人们就不会把心思用在本职工作上,而去学会做表面文章和拉关系。而且,如果没有现实的竞争压力,除了极少数超凡脱俗者能精益求精地去工作,绝大多数人只会安于现状,只图应付差事。

        举例来说,长期以来,我们仍按计划经济时代已经习惯了的投资方法,热衷于扶持重点,把大笔资金集中投入少数几所重点大学。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没有得到大笔经费的学校“怨言多”,得到了大笔经费的学校“浪费多”。由于重点大学所获得的经费并不是通过公平竞争得来的,而是由于它已被政府部门认定为“重点大学”这个特殊身份带来的持续幸运。于是,对于他们来说,按照现行规则保住“重点”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至于教育质量究竟有多好,科研成果实际水准有多高,学问做得有多精,都无关紧要。只要在虚名上始终占上风,就能保险地得到特殊的优待。而对于那些非重点性高校,由于政府主管部门没有投入大笔资金,只好通过增加招生指标的“政策优惠”来安抚。于是,条件差的二、三类高校就靠拼命招生来争取财源,至于教学质量的保障,他们本来就没有过高的指望。

        由于所有高校并不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公平的竞争,而是按已计划好了的不同等级进行投入,资金投入上的差别,不是激励着所有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你追我赶,倒是助长了投主管部门之所好,做些好大喜功的表面文章的竞赛。假使国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实行重大改革,一方面,像美国联邦政府那样把钱按一定的法定程序直接资助已取得升学资格的学生,让他们拿着这笔钱来选择学校,就会迫使高校通过自身过硬的教学质量和合理的收费来争取高素质的生源。(2)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投入资金鼓励所有高校按公平、公正、透明的竞赛规则,在高水准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上展开激烈竞争,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教育部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新的举措,只需加大范围和力度,便会营造出一种新的制度环境。


        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我们还必须看到,现在无论是职称评审,科研项目评审和评奖、博士点的评审、教学评估,甚至包括国家核心期刊的审稿,都没有建立起绝对保证质量并有效杜绝人情关系因素的运作规则。于是,做表面文章和公关因素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不改变,让人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那么,凭实力,下真功夫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非常明显,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在招生和招聘教师的制度上,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以及在教学评估与管理上,根据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真正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克服旧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就不可能有公平的竞争,没有公平的竞争,就不可能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使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种种努力,最终还会以收效甚微而告终。缘此,笔者认为,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是个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刺激和带动办学育人各个环节的改良,重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尽早把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应多一点国际通则,少一点本国特色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的基本宗旨,是让所有的人都凭实力参与公平竞争,使老实人不会吃亏,投机者难以获利。通过制度环境建设,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促使所有的人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诚实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与承认,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目标。好的制度环境当然集中体现于政策、法规、制度、规则、程序的合理形成与有效实施。高度重视制度运作的规范化。它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公正与透明,能够有效铲除和防范滋生腐败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土壤。其实,在制度环境建设上,我们无需太强的创造力,只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再根据本国国情加以适度变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应多一点国际通则,少一点本国特色。

        举例来说,国家无论是科研立项与评奖,还是新增院士和博士点,都得通过权威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这看来也很公平,但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委会相当固定,而且评委会成员很少,这就使权力操纵在个别人手中,当被评审方条件并不是十分过硬的时候,就有可能通过公关或某种背后的交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状况下,不仅很难保证评审的公正性,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我们能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尽量聘请一些其它国家有着国际影响的一流学者来作评委,同时加大评委的数量,并使评鉴标准和评鉴机构也处于不断的被评鉴之中。这样评审本身就会做得更加公平与公正。

        再如,现在高校评职称要检验一个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水平,主要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与著作,可是我国学术著作出版和学术刊物发表的审稿制度却很不严格,发表不发表你的论文,编辑部说了算,甚至包括国家核心期刊在内,有些栏目的文章靠交钱就能买到版面。在这种条件下,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数量本身,其实很难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如果能引进国际上那些最好的学术期刊、学术出版社实行多年的匿名评审制度(“专业”、“隐名”和“外部”是这一审稿制度的三大核心要素)来改进中国的学术出版体制,那么,以公开出版论著来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成就就会变得比较可靠。否则,学术发表如同没有管理的商品市场一样,竞争没规则,垄断利益集团肆意操纵,内部交易成风,假冒伪劣的商品盛行,最后还会导致劣币驱良币的状况发生。(3)可见,制度建设的核心机制,就是有效排除人情关系和背后交易,尽可能客观公正地作出质量的评鉴。

        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我们还必须看到,现在无论是职称评审,科研项目评审和评奖、博士点的评审、教学评估,甚至包括国家核心期刊的审稿,都没有建立起绝对保证质量并有效杜绝人情关系因素的运作规则。于是,做表面文章和公关因素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不改变,让人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那么,凭实力,下真功夫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非常明显,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在招生和招聘教师的制度上,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以及在教学评估与管理上,根据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真正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克服旧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就不可能有公平的竞争,没有公平的竞争,就不可能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使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种种努力,最终还会以收效甚微而告终。缘此,笔者认为,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是个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刺激和带动办学育人各个环节的改良,重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尽早把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应多一点国际通则,少一点本国特色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的基本宗旨,是让所有的人都凭实力参与公平竞争,使老实人不会吃亏,投机者难以获利。通过制度环境建设,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促使所有的人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诚实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与承认,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达到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目标。好的制度环境当然集中体现于政策、法规、制度、规则、程序的合理形成与有效实施。高度重视制度运作的规范化。它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公正与透明,能够有效铲除和防范滋生腐败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土壤。其实,在制度环境建设上,我们无需太强的创造力,只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再根据本国国情加以适度变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在制度环境的建设上,应多一点国际通则,少一点本国特色。

        举例来说,国家无论是科研立项与评奖,还是新增院士和博士点,都得通过权威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这看来也很公平,但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委会相当固定,而且评委会成员很少,这就使权力操纵在个别人手中,当被评审方条件并不是十分过硬的时候,就有可能通过公关或某种背后的交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状况下,不仅很难保证评审的公正性,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如果我们能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尽量聘请一些其它国家有着国际影响的一流学者来作评委,同时加大评委的数量,并使评鉴标准和评鉴机构也处于不断的被评鉴之中。这样评审本身就会做得更加公平与公正。

        再如,现在高校评职称要检验一个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水平,主要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与著作,可是我国学术著作出版和学术刊物发表的审稿制度却很不严格,发表不发表你的论文,编辑部说了算,甚至包括国家核心期刊在内,有些栏目的文章靠交钱就能买到版面。在这种条件下,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数量本身,其实很难说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如果能引进国际上那些最好的学术期刊、学术出版社实行多年的匿名评审制度(“专业”、“隐名”和“外部”是这一审稿制度的三大核心要素)来改进中国的学术出版体制,那么,以公开出版论著来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成就就会变得比较可靠。否则,学术发表如同没有管理的商品市场一样,竞争没规则,垄断利益集团肆意操纵,内部交易成风,假冒伪劣的商品盛行,最后还会导致劣币驱良币的状况发生。(3)可见,制度建设的核心机制,就是有效排除人情关系和背后交易,尽可能客观公正地作出质量的评鉴。

        实际上,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中,靠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的规范运作来健全竞争机制,同样十分有效。譬如,现在不少大学里的名教授都不太愿意为本科生上课,而热衷于做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和社会兼职,即使承担一些本科教学任务,也往往不肯下很多功夫。要判断一个教授在教学上下的功夫有多深,教学效果有多好,只要借鉴国外有些高校的管理经验,每隔两三年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讲义送到校外,请没有恩怨关系的同行教授作匿名评鉴,同时,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公开的展示活动,就会在教授之间形成竞争的压力。除此,目前各大学已经实行的学生为教师教学评价打分的方法,也是促进教授之间开展教学竞争的有效措施之一。据说,美国大学管理教授的一个“杀手锏”便是学生评定制。当然,这种评定制也有自身的缺陷,需要我们使其更加合理与完善。

        总之,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当下要提高教育质量,使其尽早自立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至为关键的是通过切实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来有效形成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

        注释:
        (1) 《北大清华对港大 大学制度直接碰撞》,http://talk.163.com 浏览日期2006―07―23来源:新京报。
        (2) 参见薛 涌著《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的“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吗?―兼论中国如何学习美国的经验”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3) 参见丁学良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之三:“你敢写中文?--英语学术界的研究产品发表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张幼云 (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