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市场评论
      分享到:

      促汉字书法走向世界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15 17:04:33 来源:网络

        由美国丹佛孔子学堂组织率领的美国大学书法教学访华交流团,日前结束了17天的中国之旅,在上海市对外交流协会举行了学术文化交流和结业仪式。访华团的美国中文与书法教师称这是一次“难得的收获丰硕的文化与教学交流之旅”。
          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罗哥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纳罗帕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美国十多所大学的中文、书法、东方艺术史等专业的教授、讲师和艺术教学工作者组成的中国书法进修交流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孔府与泰山、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文庙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和实地文化考察,就中国书法艺术的海外教学、汉字教学与书法教学的关系与配合、以及中美大学书法教学长期合作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研讨与交流,也和国内大中学校的教师学生,在课堂中近距离的交谈接触,观摩学生的书法学习课堂,访华团成员认为,这次交流,对今后的美国大学书法教学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有利于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的网络。
         访问团团长屠新时向记者说:在美国大学的书法教学实践,深切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与美学内涵。它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感受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和渠道,很有利于中华文化推广和推动汉字学习,不少洋学生在书法学习训练中身心受益,开启思路,由此爱上了中华文化。在海外学中文的热潮中,全面地领悟和介绍中国文字的字意美、音韵美和形态美,将使中华汉字全面、丰富、完整地走向世界,也是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开拓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更广阔天地的可贵实践。
         这次由丹佛孔子学堂和美国汉字书法教学学会(CEG)联合组办的两国书法教学交流,得到了国家汉办的肯定与支持。这是近年来美国书法教师的第二次访华进修交流团。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交流团首次访华时特别题词祝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需要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附:
        屠新时教授在北大书法所座谈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

        在座各位都是北大的博士生硕士生,和中国书法界的名彦俊士,北大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文化圣地, 我很荣幸和大家能有交流对话的机会。

        在海外17年,我主要从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工作,我总感和真正全面的书法家还是有距离。当然,我一直在努力,我参加了数十次国内国际书画展艺术学术活动。 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旅美十年书法展”,沈鹏、刘大为先生出席剪彩,发表了十分热情的讲话。冯其镛、张虎、白熙等先生也参观了我的个展。 1999年底—2000年初,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跨越千年书法个展”有100幅作品, 受到各界的好评。其实,就像王岳川教授所说的,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比做一个教授还难。这不仅是需要勤奋,还要个人特质、艺术灵性和学养。

        我在美国17年了,做了15年文化传播和交流工作,我的角色用英语说就是exchanger and communicator,也就是交流者、传播者。我在科罗拉多州创办了一份中文周报《中美邮报》(Chinese American Post),成为美国中西部传扬炎黄文化, 沟通美国主流社会的阵地。 我此次来京前, 刚刚办完了我报创刊十周年的盛大庆祝晚宴。 科州政要、丹佛市长和各界名流近300人出席,颁发了六个奖状,充分肯定了我们十年来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贡献。其中, 美国20个顶尖艺术博物馆之一的丹佛艺术博物馆也颁赠了奖状,感谢我为博物馆主办的书法艺术讲座, 以及我的两幅书法作品由该馆永久收藏并展览至今。自1997年秋季,我先后受聘在两个大学中开了书法课,《中国书法与文化》成为一门正式选修课, 我心中的目标,就是让中国文化进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我要抓住机会主动地在大学讲坛上进行跨文化的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应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正常状态。

        我在海外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其实,目前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多,甚至连一些教授学者谈起书法, 竟然只知道日本有书法!尽管美国学中文的人比例增长很快,但由于基数比较小,总数远不如学法、西、德、日语等外语的多。西方多数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了解,还是很初步很表面化的,离 “出神入化”还有长路。加上美国部分民众对中国大陆的偏见和淡漠, 中国的声音并不强。这种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身份非常不相符。所以,对中国要做 “文化大国”的主张,我是非常认同的,并且在为此坚持着做一些工作。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输出一些 “Made in China”的物质产品,更重要更长远的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让全人类受益的精神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宏大的事业,我们只是做一些铺路架桥的工作。就像李泽厚先生也说到过,要让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可能是一百年之后的事。当然,李泽厚先生这样说也许保守了一点,但我认为,这个过程至少要过到三五十年时间。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了解是有限的,影响面不大,还不是一门“显学“。所以,北大开创中国书法研究所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有远见。我已在网上看到王岳川教授对北大书法研究所的前瞻性的考虑,包括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一些设想;有气派,有深层的文化思考,我都非常赞同,很佩服。 我们相隔万里,心是相通的。

           所以我想,我们之间可以搞一些合作。我在美国两所大学(Naropa University 和Colorado College) 开课,一是在视觉艺术系(Visual Art Dept.),一是在东亚语言系,多年来开课的效果都非常好。我的学生都是美国人,他们都是从零开始。我在做一些实验性工作,通过四个多月一学期的训练,他们是不是具备一点对中国文化和书法审美的感知力和自觉意识, 能否掌握毛笔的技法。实践证明, 答案是完全肯定的, 有的学生从此爱上了中国艺术, 有的学生连续上我的书法文化课两个学期、三个学期; 还由此开设了 “中国书法与文化提高班”。同时,我也注意搜集教学资料,在他们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写一篇论文,作问卷调查, 谈他们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理解和中西文化的比较,有的学生在四个半月中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有了出乎寻常的认识。北大书法研究所成立了,我们之间有一些资源可以共享,我们可以共同设计一些课题,做点学术研究工作。这样,可以让书法在世界艺术的坐标中确立它的位置,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中彰显中国书法的独特性, 她独特的影响度、穿透力、幅射性。我有这样的使命感,并且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情。我们书法完全有这种的文化厚度和技艺实力。人贵自重, 艺贵自重; 我在海外对本民族的艺术自信力反而越来越强 。同时,我认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是一项非常神圣也非常艰辛的事业,她同样是一种艺术, 一门科学, 这件事需要一批人去兢兢业业地做。单靠耍一些偏招怪技,是不可能真正传承经典的书法艺术的。所以,有些媒体热衷于报道双手写字或用嘴写字之类,我总觉得这有损中国文化本身。

        王教授说,书法是中国哲学的明珠。法国熊秉明教授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这非常有道理,我认同。从表面上看,书法非常简单,只有黑白两色一枝笔,但是,阴阳黑白之间却包含了凝炼了宇宙之大美! 书法精、气、神的技法训练,由技入道的艺术哲学,以及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丰富高深的。当然,历史上对书法有两派意见,一派是把它看得非常崇高精辟,另一派则把它看成为官为文之后的雕虫小技。昨天我和王教授也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都赞同前者。我拿唐太宗和毛泽东做比较,两人都居高位,而且都是大书法家,唐太宗以皇帝之尊在全中国倡导书法艺术, 涌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大书法家, 让书法艺术在他的时代走向一个高峰。但是, 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他把书法作为自娱工具, 以他的天才有多幅书法宏作。 但是, 他在书法的艺术事业、促进书法艺术创作和提高其艺术地位等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在他的时代, 只有他一人是大书法家,远不如一个千年前的皇帝唐太宗。一脉相承的, 50年代中国文化部长郑振铎曾提出: 书法根本不能算作艺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一直排斥忽略了书法。这是历史的重大误区, 导致那个时代书法艺术、书法家的极端无社会艺术地位。另一方面,我到国内也听到一些说法,有人说: “如果你什么家都成不了,就去做书法家吧”。他们认为,字写得越丑越怪就越好,就是书法家,最容易。其实,这里丑化了艺术的概念,也模糊了艺术的标准。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好与坏,美与丑,什么是艺术,几乎没有什么界限,无须化几十年的工夫去磨练, “玩” 而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整体社会美育教育的提升。另一方面, 也许说这句话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对某些书法社会现象的反讽。我要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和中国经典艺术重建复兴的时代,我们要承担这一代人肩负的文化使命,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时候我觉得, “距离产生美”,离家越远,爱家越深。我在国外呆了很久,恰恰在西方文化强势语境中, “发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确是独特精简, 博大精深,它的涵复力和表现力是西方很多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书法可能会受到一时的压抑冷落, 但他永远具备充沛的艺术话语权。 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和很多艺术家, 在东方书法中获取很多灵感, 开创新派。书法必须创时代之新, 但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掘。我的在美国的教学宗旨, 首先是要让美国学生理解掌握中国书法最重要最经典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技巧,然后鼓励学生们发挥才能大胆创作。我并不反对现代,包括我这本书里面的作品也努力吸纳一些现代的成分,但是我不赞成厌恶传统、一味的 “创新”。这种所谓的创新、现代,其实失去了自己的坐标。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最基本的异同特点,那创新就无从谈起。其次,我认为西方文化有很多缺陷,而中国的文化也有他的长处和魅力。所以,我的许多学生上了书法课之后说:"Chinese calligraphy awake my life!” , “Its open a new door of my life!" 是说书法唤醒了他们的人生, 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崭新的门。美国学生是不说假话的, 没有真切体验, 他们不会这样说。他们通过书法课理解了很多东方的思想方法,比如说何谓 “道法自然”,“动静一源”,怎样在艺术中把外部对象和自己的心性结合起来,他们从中得到一些极有用的心灵启迪。像这样一种文化传输工作,也的确需要有才能有艺术魅力的人去做,因为学生是从你身上直接感受、评价中国的艺术。据我的了解,目前美国有30--40家高校开设了书法课,但真正合格的书法老师还不多, 有一些中文教师, 但没有书法艺术的专业训练; 有的有理论知识,但书写能力和创作力不够;也有洋人教书法的, 出于爱好。国内有很多书法方面的人才,还有专业研究性的硕士、博士。完全有必要向海外输送一批既有理论根基,又有实践功底的专业人才。同时,海外也缺少相关的英文书法资料,也没有含有英文注释的字帖。这方面的教材还是很缺乏的,可作为的空间很大。所以,希望在座各位能够在这方面贡献力量,共同将中国的书法文化事业发扬光大, 走向世界。我提请国内的学子精英留意: 新世纪中华 “文化输出”的战略进程中, 书法教学的输出,也许恰恰是最独特, 最有潜力的艺术交流和互动的管道。在书法教学中逐渐形成全球的文化关怀心态。

        在做学问方面, 西方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点。老外做研究做得非常细,一个专题可以专得很深, 资料收集极为全面。但目前我们国内没有相关的资料库,比如一些database的设立,都亟待有人去做。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北大的教授、博士硕士生以及各位书法艺术家在一起交流,我也是谈了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愿今后有可以互动合作的基点。

           此次回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了我的新书《墨韵易经》,这本书前后已有三四年了。此书是想把《易经》和书法的形式结合起来,我称之为:“经典之约”---经典文化和精美艺术形式的相约组合, 以这一形式配上英文注释,在海外传播介绍中华文化艺术。应该说这一形式组合的书, 我的市场调查中还是第一本。《易经》在国外文化界已经是非常的流行,它和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国外翻译得最多的中文书了。美国现在对中国的风水文化非常感兴趣。我们知道,风水文化来自于《易经》八卦,他们认为这是一门方位科学。所以,国外有很多 “风水师”,就靠这个赚了大钱。这本书是接受一位美国朋友的提议,把目前非常流行的《易经》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个卦象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后来由于 “9.11”等多重原因,没有在美国及时出版。这本书中,我的书法用了一些西方艺术的元素,包括色彩、底色、构成、材料。我想,我们不能老是王羲之、米芾的旧样式。而且,世界范围的文化的交流不是靠强力迫使人家接受,我们确要在形式方面,视觉冲击等汲取人家的长处,有很多方面需要认真学习。其实,有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书法也不乏悟性,至少他们有审美力,有艺术底蕴, 尽管他们有时不了解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含义, 但他们完全能感受书法艺术形式的美, 可以触摸到点子上。真正的艺术品是一种世界语言,能够触动到人的心灵深处。比如我有个美国朋友,他是美国的中国气功师,他说中国好的书法国画,能让他感受到一种“气”,而西方的绘画怎么看也没有。另一位学生告诉我, 当她的美国朋友把中国书法立轴挂在他的客厅中时, 他激动得哭了, 说这件艺术品完全改变了屋内的整体气氛。也就是说,中国艺术的魅力是很大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大大发挥。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长期的过程, 要有一点使命感。尽管这项工作并有时不能带来多少实际的商业利益,但是我还觉得非常有意义, 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政治是短暂的, 而文化是长久的, 能深入到人心里。真正永恒的是精神和艺术的创造。

        我也籍此书的出版, 向在坐的各位求教。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