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市场评论
      分享到:

      攻陷长安:西安当代艺术生态演义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05 14:22:10 来源:网络

        当代艺术将来书写法之史前史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今瞅望各家张嘴言之必说:“近百年中国多灾多难。”的确如此。不过,历史上多有战乱兴文字狱的时候多了去,任何时候人看历史定会带上倾斜透视,“近百年”离我们近,所以感受甚为切肤。

        1979年“星星画会”在北京点燃了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闭关锁国后现代文化复兴的燎原圣火(与现实主义同时期)。当时全国省市县乡村的文化均在半沉睡或全沉睡状态,人民大家都不知道也无从知道(知道了也不能怎么地)这粒火种已经点燃。“星星”的第一批觉醒者在大约闹画展两次后,无奈得作鸟兽散,各奔他国。这次的小骚动带来了随后更大的骚动。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自由意识形态的艺术家在逐渐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一个蹦了出来。于是这些在文化领域谋求自我解放的艺术家在1985年左右达到一个创作高峰,史称“85美术思潮”。这个时期以美术界为首正式形成了今天谓之的“前卫艺术”。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攻而破之,中国文化气象以奔涌之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之后短短四五年,这根脉络从心脏北京逐渐投射到了全国各支脉城市。1989年初,一伙最爆的艺术家集结中国美术馆,成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为中国整个80年代前卫艺术的一个回顾性总结。展览中的一系列孵蛋、匿名信、枪击等观念艺术作品,使“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成为撼动当时社会与官方意识形态的爆炸性事件,引得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的“六四风波”使得“85美术新潮”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思潮在最高峰时突然沉寂,艺术家创作转入地下。中国又迎来了一次短暂而没有多少底气的软闭关。

        然而,文明前进的脚步不可能就此罢休。进入90年代,被时代屏蔽的前卫艺术家们,一部分坚守地下;一部分远走国外,剩下的回乡种地或图东山再起。接近90年代中期,在中国社会不断的全球化背景下,前卫艺术居然得到了各种跨国资本的运作支持,频频亮相欧美日韩和中国港台等地区,并多有加盟各种国际大型双年展、三年展。进入新世纪,中国前卫艺术在本土的自我发展和国外资本的高压下开始有规模的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越成声势。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机构不断以各种方式介入下,开始以时尚文化的姿态出现。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成为新兴画廊的跟风商品,各个拍卖行施以高价,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传统的瓷杂书画力量大分羹吃。时至今日,终于在艺术品市场领域形成了“瓷杂书画”、“学院派油画”、“当代艺术”三分天下的局面。

        惹人叹息的是,当代艺术资本市场的日渐火暴,吸引了大批根风热潮。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初期的前卫精神、实验内核和反主流不合作态度已然被金钱覆盖。当代艺术的包容性被广泛利用, 成为部分投机主义者赚钱的利器。“政治波谱”、“玩世现实”、“艳俗艺术”、“70•80”、“新卡通”、“新无产者”等等本应真实客观向公众传达的艺术概念, 被广大投机者作为学术噱头加以反复利用混淆视听。

        有趣的是, 当代艺术如此风起云涌兵荒马乱的年代, 战场却主要集中在京沪等地。这是拜中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差所赐,也是现阶段客观国情。各道吵家动毋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如何,其热闹的本质是一场打着"全国"旗号的地方性战争而已。

        中国当代艺术自然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坐标之一。如果说,它的初始受到西方价值形态影响的话,那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否都是中国早期当代艺术和西方的多胞胎儿子呢?没有答案。我们虽然不乏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但“中国的当代艺术”整体还远称不上“中国”,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是建立在西方想象之上的当代艺术。

        资本市场带来的丰厚回报,影响了艺术趣味和趋向,也必然导致思想的平乏。但我们需要混乱,在混乱之后才会重建。要我说,中国真正的具有本土精神的当代艺术才刚刚开始。

        西安与中国当代艺术

        西安从地图上看处于中国中部,在行政区划里划分为西部,如今在当代艺术的权利语境下可归为哪部还不得而知。西安本地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其文化,丝绸之路起点;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国际大都市;“历代首都”的帽子叠得最高,共有十三顶。此类种种都是西安淳朴敦厚的人民最爱称道的。西安历来英雄倍出,不远的近代也是如此。解放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猛男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把“前玩世现实主义”的光头元首蒋介石同志挟闭起来,保持了中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良传统。在艺术里西安也是人才济济,略翻看任何版本的《中国美术史》,都会发现各朝笔墨大家籍贯都有“长安”二字,不一一列举。离得最近能叫响的有“长安画派”。虽然声势不比前辈各大家,也还算历史后继有人。

        如今要说西安国画有刘文西老人,其画确实不错,终其一生画毛爷爷画农民大众的也许只有他了。刘文西近年画了人民币,可谓声名大震。可我在西安之外京沪等地与同仁言谈之时,语出刘老人家大名对方必然不知,五八次后就没脸再做谈资了。想起我来西安之前确未闻其名,遂心安。油画“圈子”里叫的响的是郭北平先生,西安之外界亦口碑极佳,随近年代表作品《林则徐虎门销烟》被炒家捧过福利彩票头奖价,也是名声雀起。 “当代架上圈”最为人所知的是景柯文,近日正在忙于筹备何香凝美术馆的个展,一年里也是难得回长安看看。由于描述的是西安的“艺术生态”,个体人物的确发言最具客观。动笔前我罗列了若干自认为可代表某一类的艺术家,但无奈后面只便写我短时间内能找的到的。

        自从我国有了“当代艺术”后,艺术就翻天一般的有了新的标杆。可也正是“当代艺术”四个字,对于文化上长自居帝位的堂堂西安来了个近30年的尴尬。

        前面已经扯到:1979年星星;85美术思潮;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90年代在野艺术家的沉寂(其实不在野的也沉寂着呢);世纪之交国外资本力量开始动摇中国艺术品市场;近两三年整个文化艺术品收藏资本的转向引发的意识形态抽离等等。这个主线可以说西安都有份,也更可以说西安根本就从没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抛物线的轨迹上。

        近30年来蜗居在西安做“前卫艺术”的大有人在,可就是没有“出来的”。中国“学术圈”流传一句话:“没有大师级的评论家就没有大师”,此原因一:也许因为西安没有“大师级的评论家”。西安“地下圈”流传一句话:“西安养的了人才,但留不住人才。”就是说有出息的都离开西安了,此原因二:西安传统的土壤太过肥厚长不了蔫枝叶儿。近30年来处于中国“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安艺术圈,惺惺自赏者有之;无知自大者有之;背井离乡者有之。

        过去西安没有当年那种鸡飞狗跳的当代艺术吗?有,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时就有。我从那个谁那里听说“西安80年就搞过,83年好象也搞了。”我相信一定是“搞了”,于是我焦急得问:“谁搞了?谁呀?”“呀,记不起来了,好几个人呢!”我撰文的此时也踏实的相信一定是搞了,但我真的无可考证。

        能考证的是有地,且看 “高校一枝花,艺术她当家”。

        西安艺术高校

        西安大大小小私立公立的高校多如牛毛,有关这做艺术的学堂,也因在古皇城而多王势少匪气。几乎所有的文科综合科大学都设立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当代艺术的好事者零零总总散落各家。在众多高校中,位于西安市区南郊的美术学院嫣然居首,学校大门霸气十足,直冲冲瞪着2000米开外的大雁塔。好视力,一看就搞的纯是造型艺术!

        说起西安美术学院,这学校历史可有些年头,原盘踞西安附近长安县。第一任院长便是单听名字就让人震耳欲聋的——贺龙大将军!前述老画家刘文西因画毛有功,时至今日依然担任名誉院长一职。并于年前将长安县老校区的大门复制一件作为装置立于新校门口,上书八个大字“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现任常务院长国画家杨晓阳先生,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之说,并大力收购西安周边近郊的历代栓马桩,使之“行价”从人民币十几圆飙升至数百圆之巨。最大的手笔是,十多年前将一个给他写“万言书”大骂学院教育体制的逆生收于门下,直接导致行为、装置等各种当代艺术体现方式成功打入“体制内部”,并成为今日地区之主流。此逆生便是当今年方四八的——岳路平。

        西安艺术高校艺术家个案访谈

        岳路平,公元1975年生,广西人氏,面孔清秀。1996年大学二年级时,因不满课堂教学机制,写“万言书”一封置杨晓阳。三年后杨将岳收为研究生弟子,后留校任教。现为美术学院史论系教师,教授《现代艺术思潮》等课,并多处担任艺术策展人。

        作为西安最主要的美术作品展示,1998年之前西安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厅是决无可能出现行为、装置作品的。看着风头使舵是祖宗们的优秀品质,风头一直没刮,舵当然早忘记自己还能动。岳路平的本科毕业作品很不识趣的做了个装置,自然不可展。岳力争未果,找到杨晓阳,遂首肯。此后,西安美术学院历届毕业展览均合法的出现若干行为、装置等当代艺术作品。

        岳路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就不断的伙同西安历年积压的地下艺术家,在乡村、山区、酒吧、街头及其他不明场所从事当代艺术活动。2004年,岳路平得到英国文化协会支持,完成了《傅满洲》、《拍卖人民币》、《远人计划》等其近年主要作品,并创办非法出版物《分水岭内刊》、《毕虎》等。随着2007年3月西安东郊纺织城有艺术家开始进驻,岳路平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新筹建中的“纺织城艺术区”。7月,以艺术区为中心,策划组织“西安首届文献展”。10月与陕西籍旅美建筑师马清运一同建立“西安当代艺术中心(XCOMA)”至此,西安当代艺术生态开始洗牌。

        对话: 岳路平

        职业:壁虎状态,分水岭状态,我的正式身份是教师,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一个研究僧。
        年龄:身份证上的年龄是32岁,别人常常认为我是美术考前班的学生,可见保养的很好,但是只闻我的名字的人常常以为我是一个40、50岁的老汉。其实我认为都对。
        主要收入来源:学校的工资(刚够我租房子)、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收入(当然都是合法的),有时候生活好的每天都可以吃肯德鸡(我22岁时候的梦想),有时候必须搜遍我的所有衣物的袋兜,为居然可以找到一毛钱而充满成就感(这个时候我往往已经有一块4毛,加上这一毛刚好够吃一碗凉皮)

        杜:你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岳:中国当代艺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杜:(汗) 你如何看待西安当代艺术咧?
        岳:西安的当代艺术前进!前进!前进进!

        杜:那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呢?
        岳:普通人有的我要有,普通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怎么样?需要补充吗?你还可以追问。

        杜:……如果我没有事先给你看我前面写你的这段文字,你会回答的如此兴奋和神经质吗?
        岳:不会啊,这是根据你的神经质的风格呼应的,呵呵

        杜:啊!你太有才了!如果我把我们的这些对话印刷到杂志上,你有意见吗?
        岳:没有啊,我很支持这样的想法,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批评方式。

        杜:说的好!马上让它进入“史册”!对了,你晚饭吃了吗?
        岳:没有啊,你呢?

        杜:怎么还没吃!我已经吃了,现在已经晚上十点了!我想到此结束我们的谈话吧!要不占用杂志版面太多会被人骂的!哈哈!
        岳:哈哈,好的。

        王健,公元1968年生,与邵燕心等行为艺术家活跃于西安“行为界”,版画专业出生,多做油画并带有教职。未曾某面,网络文字版采访。

        对话:王健

        职业: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年龄: 39岁
        主要收入来源:教师薪水 出售部分艺术作品

        杜: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王: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同时也是世界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是自由开放社会的体现,90年代以后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开始,作品有可观性与一定的思想性。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鹦鹉学舌”,那我觉得也应该具体对待,不能够武断下结论。真心希望能够真正产生中国式的强有力的当代艺术作品及大师级人物。从绘画这一块看:具像作品占大多数,应该出一些比如抽象或别的类型的作品。当然这与我们的美术教育有关。当代艺术的巨大原动力来自于“民间力量”,身在学院的艺术家必须保持“民间的心态”,否则那将是与“当代”无关的工作。

        杜:谈谈你对西安当代艺术的看法?
        王:西安当代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在古文化传统深厚的古城发展的阻力是很大的,而另一方面西安却有着极深厚的文化营养,对今天的艺术家而言:又是得天独厚营养,看我们如何利用。西安当代艺术让人担心的是不要成为北京上海的翻版或充当“粉丝”,就像中国当代艺术不要沦为西方世界的“小菜或粉条”,当然经济也许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中国文化本身很强大,不要因我们经济的欠发达而导致文化上的不自信,那将是更大的悲哀。西安的行为艺术与影视艺术是一个强势。西安应该发展综合性艺术,向“多媒体”方面发展,不能单一只是强调绘画。

        杜: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王:过自由的生活,做自由的艺术,做独立的艺术家,树独立的人格。不要永远为”订单”活着。去旅行,去放松,吸取新鲜的空气。不想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人工化的,乌烟瘴气的都市里享受这种污浊。

        杜艺垚,公元1983年生,西安人氏。敦厚憨直,与父亲两代均事绘画。创作极为勤奋,在西安最年轻的当代架上领域属于比较出色的一位,现任教于西安培华大学。

        对话: 杜艺垚

        职业:大学教师
        年龄:24岁
        主要收入来源:工资

        杜峻岷:艺垚,请你随便说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吧。
        杜艺垚: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现阶段从市场看非常繁荣,但好的有独创性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很多画家为了钱都在重复自己。作品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运作模式也不太健全,还是和国际好的艺术环境有很大的差距。

        杜峻岷:那你怎么看西安?
        杜艺垚:西安的当代艺术太保守、太陈旧、太落后,也许是这座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传统文化太顽强太禁锢了吧。就象许巍在<我思念的城市>里唱的那样:“风路过的时候,没能吹走这个城市太厚的灰尘,多少次的雨水,从来没有冲掉你那沉重的忧伤。”我希望年轻的艺术家能够彻底的推翻封闭我们内心的那圈围墙!

        杜峻岷: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杜艺垚:我希望自己能持续着一种良好的创作状态,好好的画画,健康开心的生活。

        西安新兴艺术区

        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自古成事的三大条件。在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今天,似乎当代艺术中所有诱惑人的原素只是局限于个别地区。媒体追逐、竞标高价、时尚姿态、西式运作等等诸如此类,均集中在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地。就“市场”角度来说,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当代艺术”的蛮荒时期。

        2002年,原来散落北京各处的艺术家用国外资金以购买作品等方式赋予的原始积累,在北京行将废弃改建的798工厂驻扎,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集居区。稍后,上海的艺术家也不堪寂寞,在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艺术家与几家大牌画廊占用了棉纺厂,形成了上海第一个艺术区M50(莫干山路50号)。西南以四川美术学院为首运用体制力量亦展开了艺术区的建立(坦克库等)。这些以艺术创作和销售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地”,被当地各种资本力量纷纷效仿风头日甚。必然偶然之,西安也在2007年萌生了“艺术区”的嫩芽。

        位于西安东郊的西安棉纺厂位邻中国著名史前遗迹半坡。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红极一时,整体厂区仿前苏联建筑风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2007年3月白夜等几位艺术家首批入驻棉纺三厂空闲厂房,建立工作室。一时间消息传开,吸引了大批西安本地的艺术家蜂拥而至包租改建厂房用做私人工作室。

        短短半年,现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已有四个大的工作室区域分称“A区、B区、C区、D区”。已入驻的画廊一家“绳艺术空间”。并于今年7月在A号艺术车间由岳路平策划,举办了“首届西安文献展览”。11月旅美建筑师马清运加盟,与纺织城艺术区、西安美术学院合作建立了“西安现代艺术中心(X-COMA)”。

        天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本土当代艺术整体初始积累的扩张。人和:西安本地艺术家的集体愿望,政府配合与具有较高水准策划者的出现。地利:前社会主义大工业浪潮后遗留的空闲空间,艺术区优良的地理位置与较底的发展成本。以上条件的具备,为西安这第一块传统艺术体制之外的自留地注入了强心针。没有投资商亦无整块大笔资金介入,从艺术家自主发现、入驻、成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发展是令人惊异的。

        如此吸纳资源的速度令人兴奋,这其中有诸多因素。在此引述一段岳路平与评论家彭德先生的对话,很有趣的风水角度的阐解:

        岳:听说当时你从风水的角度看那个地方是宝地?
        彭:因为半坡遗址就在那里,半坡遗址的损毁不太明显,你比如说从7000年以前到现在,那里的地壳没有发生过巨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那是风水宝地。当然是风水宝地的另外几个条件就是它有两条水, 浐河和灞河,从左右向下流,形成一个类似于三角洲(的地形)。当然它不是洲,后面是白鹿塬,再后面是终南山,一直绵延到昆仑山,这是我认为最好的风水宝地。所以我一看就觉得那个地方特别有发展潜力.

        岳:但之前你跟我说过风水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转变,古代是吉地到现在可能就会变成凶地,这个你以前也说过,对吧。
        彭:那当然,你比如说西安,就是整个长安从周到汉唐都是一个风水宝地,但是到了现在这种风水宝地的内涵变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很高的终南山,把空气挡住了,左右又有山岗,中间相当于是一片谷地。那么谷底就不适合废气的排放,比如说汽车尾气、烟尘、所有现代工业的废气都排不出去。所以我认为古代的风水宝地到现在都是凶地。但是半坡不同,半坡左右都没有岗,比较开阔,它也不在西安市的中心,而在边缘地带。那个地方的空气明显要比市区好的多,所以我一看就觉得那个地方有发展前途。相对于市区来讲那个地方比较安静,不吵杂,比较适合做艺术.另外那个厂房的院区特别大,如果能利用起来,将来可以是一个艺术基地……凡是想作为一个创作基地的地方首先要有灵气,必须要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进驻。如果名家白手起家去做一个画家村,那么充其量每年他们到那去比如一个暑假,平时就非常冷清,就形成不了气候,所以我比较看好半坡这个地方。

        纺织城艺术区艺术家个案访谈

        何军,公元1970年生,西安人,气质儒雅。1995年获得“罗中立油画奖学金”,留校任教。2002年国家公派至俄罗斯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功勋艺术家娜萨莲科达及娅娜教授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哇没气了,这句是我从何军画集上照搬下来的) 何军人画倶佳,首次个展将于2008年3月于新加坡举行。新加坡政府也凑热闹订购了几件大幅作品。此时何军工作室烧着土暖气,正咬牙准备着展览作品,每日几乎画至天亮。

        对话: 何军

        职业:美术学院教师
        年龄:37岁
        主要收入来源:工资 售画

        杜:问何老师几个比较例行的问题哈,你对中国当代艺术怎么看?(根据编者速记整理)
        何:呀,昨晚又画到五点了,没睡好,呵呵。那我就直说了,我国没有西方讲的“当代艺术”的传统,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非常商业化,这一点与西方是不同的。中国的这个是在很浓的商业气氛下的商业行为,只有个别有个人理想和艺术方向的人,能称的上”艺术家”这个称呼。大部分是临时抱佛脚,直奔商业。可以看的作品也极少,大部分展览是画廊等机构的商业操作,是非学术的,只有商业价值。展览的泡沫和经济泡沫是相同的,我对这个不怎么乐观。而且我的感受是,来自市场的物质刺激对年轻人刺激非常大。我出国以前不是这样的,回来全变了。早些年的学生那是真心的热爱美术,现在二年级的学生就问我怎么能便捷的和画廊签约,怎么能快速的捞回成本。艺术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就和学着做烧饼一样,易、短、快、什么招都上。我看到很多西方的艺术家,也有很富有的,但他们总体对生存的要求不高,就是说没有太大的“物欲”。在我们绘画的圈子里,一些画家的成功无形中给了人先入为主的暗示,误导了一种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形式、局面。

        杜:说的太好了,那你怎么看待西安当代艺术的?
        何:西安当代艺术,无论从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人员都是刚刚起步。“成功”的艺术家应该都是高智商的人,这从他的精神面貌就可以反映出来。但西安的画家看上去总是倦怠的,总是一副“昨天晚上没休息好的表情。”(呵呵)西安也没有象样的美术馆,我小时候去东大街的那个美术馆,看到当时美术学院老师们的油画觉得画的真棒。这个不多的视觉经验对我以后的绘画生涯都一直有影响。现在的小孩已经没有接受这种东西的地点了,那个挤在三楼的“美术馆”好几年前就改成卖民间工艺品的了。西安常宣传“文化古城”,西安仅有的也只是“古文化”,你仰视的时候看到的是“传统”,平视的时候就什么都看不到。总之,西安一无市场;二无群众支持,现在看到的年轻艺术家们在努力是一种自救,自救行为。

        杜:最后一个,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呢?
        何:前几天一件事很受刺激。我那天画到天快亮了,刚躺下,我一个从小就关系特好的朋友哭着打来电话,他父亲去世了。我头嗡的一声就大了。老爷子人很好,对我们都好,我回来一年多还没见他一面人就没了,心里特别难过。我们画画为了什么,有什么意思,生活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到过了35岁基本人生观就定型,很难吸收新东西了。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希望能找到幸福感,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快乐舒适的生活,幸福感比成功更重要。

        王风华,公元1971年生,陕西人氏,为人谦合,现任西安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讲师。
        据传,从大学毕业后算起,十年没有卖出过一张画。现作品全球伦敦、韩国、台湾、新加坡四家画廊代理。最早大约三四年前我见过他的《红线》系列,前日在王风华工作室细看他近一两年作品,被画面透露出无敌的严谨气息深深折服,难怪陈彗林也会喜欢他的作品。在王风华的助手帮助我们做记录的间隙,他高兴的向我展示了他与英国前卫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合影。(就是最近做钻石骷髅卖了一亿美金的那哥们)夸张的说,这张照片可以上世界上任何一家时尚杂志的封面。

        对话: 王风华

        职业:美术学院教师
        年龄:36岁
        主要收入来源:教职收入与出卖艺术作品

        杜:给我们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吧?(根据王风华助手速记整理)
        王: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分为三个阶段: 1985到90年代艺术家主旨在于保持自己独立性与区分主流意识形态为创作方向。出现了方力均、王广义、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二是90年代到2005年,2005年中国艺术市场正式形成与国际接轨。这个阶段艺术家反映现实的中国社会,由于西方人很好奇,很想了解真实的中国。此时出现了王兵、刘小东等艺术家。第三是随着市场化的成熟和艺术国际化的倾向,艺术家又逐渐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在和国际的交流中出现了更明显的国际化倾向,此时又出现了很多艺术家如广州快车、杨福东等等。他们的作品出现一种逐步摆脱表象中国符号束缚的状况。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当代艺术目前应该属于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过渡(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是由西方人炒做起来的)。第二个阶段实质是一种交叉发展;第三个阶段实质是不考虑文化符号,打破地域性放弃中国符号,呈现国际化。大家不能总都玩一样的东西,画廊在选择艺术家时还是会从前瞻性出发。选择新一代的艺术家要国际化, 需要更持久的原创动力。消除了地域,有多种文化的交融,这样更具有国际语言的艺术,生命才更加持久。

        杜:那你对西安当代艺术怎么看呢?
        王:西安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影响不大,但并不缺少艺术家,而是由于历史的包袱太沉重。西安和东北都属于”北方”,但两地的当代艺术是不一样的。东北是大工业遗留,而西安的性子是历史文化带来的。大家的交流基本来自网络和杂志,西安的当代艺术还是缺少策展人和评论家来牵引带动。随着艺术车间的规模化,交流和创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对西安当代艺术有信心! (那你怎么看待纺织城艺术区呢?)在这里有好处是会尽量保持整体稳定不浮躁,能安心的进行创作。但这种静悄悄的环境也容易让人陷入沉闷,想多来点信息传递又影响创作,矛盾对立统一吧!

        杜:呵呵,那你怎么看待生活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什么期待?
        王:简单的说,我的生活就是艺术创作,这个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状态不断有新的改变。我目前的身份是半职业状态,但在创作中是职业的,呵呵。

        贺军,公元1971年生,199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纺织城艺术车间A区成员组织负责人。与妻子高蕾(西安美术学院装饰系教师)同在工作室大搞创作,养有小猫一只,鸟两只。

        对话: 贺军

        职业:职业艺术家
        年龄:36岁
        主要收入来源:多样

        杜:聊了这么多都没有记录的,问几个问题,你随便回答,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贺:哈哈!我不是鸟类学家,中国当代艺术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我没有办法得出一个能概括的结论的东西。挺好的,我希望受益于它的活力吧!哈哈~

        杜:呵呵,那你如何看待西安当代艺术?
        贺:在西安,大家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努力,这让人觉得温暖有信心!

        杜:很好啊!那贺老师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呢?
        贺:那就以生活的名义搞艺术,以艺术的名义搞大生活吧!哈哈!

        西安在野群体

        “在野”自然是相对于“在朝”而言的。对于文化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出仕”的传统。我景仰中国美术史记中云云大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中那么些个不愿意当官入朝的画家是怎么混饭的?又是怎么有闲钱和时间画动不动数米高的巨大山水?佩服!古代“体制外”的画家干什么的都有,接行活、上街练摊和现代差不多。清代的“四僧”直接出家与佛同食香火,搞的最彻底。现在佛爷也玩起市场经济,于是佛门也没有白养艺术家那么好的事了。

        也许,当下的中国正准备迎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后的第二次文化争鸣高潮,文化阶层的分化前所未有的剧烈。学院里在“85美术思潮”开始,艺术家创作的方向大至分为两支:一支在体制内部寻求尽可能大的话语空间;另外一支放弃体制谋求更为彻底的思想放逐。后面这支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大的,好在近十几年终于形成了气候,与体制内的激进分子共同成就了当代艺术的“新霸权”。

        西安,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中心的周边,历年来沉积的大量的“在野艺术家”。他们力量鲜活,谋生方式多种多样。艺术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染有忧郁气质,在野艺术家尤为明显。他们受制于地域,自得其乐而又显得郁郁寡欢。大批的在野群体中也先后出走了很多人,自我输送到京沪乃至国外。

        西安的在野艺术家主要集中在西安美术学院旁的二府庄、罗家寨等城中村。搞设计、接雕塑、办画室、搞创作,闲来参加艺术活动是其主要生活方式,这与中国各大美术学院附近的状况是一样的。也许生活方式的影响,在野艺术家们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他们深爱艺术却被艺术所制。其中不乏优秀人物,但极少有出类拔萃者。在野艺术家不太容易被外界关注,在艺术话语金字塔里属于底层,和拥有较多资源的“朝野”艺术家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这种落差,体制外坚持做艺术的同仁显得更为真实而有血有肉。


        西安在野群体艺术家个案访谈

        王海婴,公元1973年生,宁夏人。体高精瘦,外型超酷,可在任何电影担任反面角色。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动辍学。足迹便布当代艺术生成之主要城市,在北京宋庄租有一小院,因受不了热情的宋庄艺术家每日拉其喝酒闲聊,遂逃回西安。近年作品以油画为主,创作海量,在北京西安宁夏三地共存有作品五百余件。为人仗义,常不计酬劳为其他艺术家帮忙助力。我因就此文见到他时,正忙着帮摄影专业的年轻学生筹划电影作品,并亲自制作道具。王海婴涉猎广泛,看到他为一家企业设计的现代明清家具,我暗暗吃惊拍手叫好,戏称“后古典主义设计”。作家贾平凹便收藏有他设计的书架一件。

        对话: 王海婴

        职业:画家
        年龄:34岁
        主要收入来源:偶尔卖画

        杜: 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王: 看到贵刊的前言,有同感。

        杜: 那你如何看待西安当代艺术呢?
        王: 模仿跟风缺乏团体精神。

        杜: 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呢?
        王: 活着画画, 画室再大一点, 呵呵~

        在王海婴家正好有他的一个艺术家朋友,一并录入。

        对话: 周体宏

        职业:画家
        年龄:39岁
        主要收入来源:卖画, 代美术课

        杜: 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周: 画自己的画, 不评论。

        杜: 你如何看待西安当代艺术?
        周: 缺乏整体氛围。

        杜: 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呢?
        周: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室, 靠自己的努力。

        何理,公元1973年生,陕西关中人氏。何理十年前从学校毕业后来到西安混饭,在狂搞艺术创作的同时,曾在N家出版、策划、地产杂志等公司任职。但每每都因思维格调“不合时易”而难以做的长久。他和艺术做斗争的同时也曾和病魔做斗争,这也是最让他无语的事,没有因为一系列出色的行为作品而出名,一场尿毒症却让自己广为人知。 (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圈” 有一大八卦咨讯就是“艺术家徐冰救助绝症中的艺术家何理事件”。) 2006年主编杂志《本地》。何理有名言:“做行为艺术,是很严肃的”。

        对话:何理

        职业:教师 杂志主编
        年龄:34岁
        主要收入来源:略

        杜:谈谈你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看法吧。
        何: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怎么看,并不影响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具体某某艺术事件的发生。某某人的举动并不以我的道德、信仰、艺术嗜好、情感侧重的转移而转移,也就是说已经和将要,已经和将要发生的,除当事人外无法拒绝。那么这就挺好的。既然这样“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怎么看”这个伪命题不抱指望。

        杜:你对西安当代艺术怎么看。
        何:我首先,先要知道西安当代艺术怎么看我?“西安当代艺术”无法具备除各词概念之外的动物性生理特征。

        这个感觉象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同样的道理,我们对“空气”怎么看是靠不住的。我在西安能够看到的只是某某某具体的艺术作品本身。同样道理“某某某也会对何理这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怎么看”这个命题同样成立。
        既然这样,我认为在西安搞当代艺术的,就作品来说,艺术家何理的作品很值得大家学习。

        杜:呵呵,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何:呵呵,我不用怎么期待生活。我坚信只要我肉体存在,生活那玩意儿总会在前面慢条斯理的等着我。我无法确定“主动”这个词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大的影响,我说这些无法摆脱我们存在的现实意义。


        郭昊,公元1984年生,甘肃张掖人氏,祖籍山东。少年时喜斗殴,被老师认做无用之人,极自卑顽皮。在一次父亲强逼下跟老师学画,临摹素描一张。废寝忘食投入的绘至深夜,大爽,含泪感叹:“原来我能画画,是一个有用的人。”发现自己绘画天赋后投身美术,又因学习太差考不上大学。读完自学考试后考取西安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在毕业创作中获一等奖。为人敏感善良,有一相处十年女友。毕业后与大多美术学院毕业生一样迷失方向,数次想要放弃绘画,去父亲的矿务系统补职。2007年初,法国友人低价购买了他的毕业创作,郭昊信心大震,走向职业道路。

        对话: 郭昊

        职业:职业画家
        年龄:23岁
        主要收入来源:家庭资助和卖画

        杜:给咱说说你对我国当代艺术的看法吧。
        郭: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画家在拼命的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去批评生活,去教化群众,然而生活已成定数。群众也不用艺术家去教育。在当下有责任心的艺术家,应当真诚的对待生活,将自己最真实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但不要去强奸观众的智慧,因为在生活中除了您的作品,还有千百件比您的作品更重要更过瘾的事在等着大伙! 当代艺术应当平易近人!

        杜:那你如何看待西安当代艺术呢?
        郭:如果有人在西美门口问:“西安有当代艺术吗?”我想你得到的大多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西安大多数人认为当下进行的“艺术活动”都是当代艺术。所以西安的当代艺术是一个泛艺术的概念,我认为这和西美的教育方向是有关系的,我在许多西安的年轻艺术家身上看到了最淳朴的本质和鲜活的生命力!

        杜:没错,那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期待吗?
        郭:希望掉块大的馅饼砸我头上! 哈哈~开玩笑~我期待能通过绘画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通过我的劳动能使画面的气息自由的流淌,通过绘画使我的生活更加自由。

        西安艺术品市场

        市场要先说全国:近年的艺术品市场虽然有小的反复,但总体是每年一个台阶向上。各地的一二级市场(画廊和拍卖行)最稳固的硬通货是传统的书画瓷杂,流通层面和地域最广,这群众基础得益于中国最广大的收藏传统。学院派的油画以写实最为叫板,北京、上海、广州的购买收藏风气已有年头。当代艺术一块现能看好的国内仅止于京沪外加西南,但正是这艺术市场的后起之秀在他国成为举世瞩目的好玩意儿。

        西安绝对是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老牌城市,但她没有象上海沾经济先锋的光鲜;也没似北京有首都主流的派头。西安的艺术品收藏一直以来是以国画为中流砥柱,学院派系的油画在西安的市场上买家还处在萌懂阶段,缺少或者说根本没有相适的途径去了解“西洋画”,自然没有可参照的判断力。西画是近一两年西安本地的拍卖行才开始努力的培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二级市场(拍卖行)被迫做了一级市场(画廊、收藏个体)的事情,实为无奈之举。从经济结构来说,艺术品有了一级市场的广泛收藏,其中的精品成为炙手可热的东西,二级市场才好介入。但西安专营“艺术品级”油画的画廊凤毛麟角,市面可见的只是些装饰用的高档行画。另一严重原因是,“精品外流”。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优秀的艺术家可与世界上任何一处喜欢自己作品的朋友实施交易。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日常展示,主要以当地名家的国画为主。位于东大街的陕西美术馆,现已改成出售民间工艺品的卖场(何军前面已提到,见图).西安没有一个成规模功能俱全的,共公综合艺术展示场地。西安并不是没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刘小东<三峡新移民>的拍卖委托人便是西安藏家),而是西安的西画和大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路径。当然这需要时间和包括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努力,我们现在说这些是为“看清形势,为稻粮谋”。

        对了,刚说了国画油画,忘了一个最重要的:西安本地区“当代艺术市场”为——零。

        1978年,在北京星星之火燎原,野火渗透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事过境迁中,当年“少数人”的威风已在不觉里偷换成了“多数人”的小康生活。在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强劲势力下,西安诸位艺术家开始挺入杀场。我从不贼喊捉贼似的反对“市场”,道理就象我明白钱是双刃剑,可以使人富足,也可使人堕落。在伟大艺术品市场的蚕食下,长安高大的城门今日已然大开,大风包裹着钞票和意识形态哄哄而至。在“当代艺术市场”面前,西安迟钝缓慢封闭且保守。可这也正是福气,中国真正本土意义新的当代艺术,或许将在这个中国最庞大的文化尸体上开始得以成就。

        你,是否真正实现自我的博大,我们拭目以待。(统筹:戴卓群)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