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市场评论
      分享到: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中看李爽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7-05 14:17:10 来源:网络

        李爽于十月在香港有个个展,令人想起这位在七十年代末曾在北京名噪一时的才女。八十年代之后差不多二十年,她在大陆销声匿迹,亦不见任何作品发表。直至近几年,李爽如同“出土文物”,再度受到关注。

        李爽的成名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被今天中国艺评家所承认的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开拓性的“星星画派”,画会是由23位年轻艺术家、作家和诗人组成。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提出艺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其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而在艺术创作上应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由此刺激了这群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寻找新思维和“艺术自由”。两次星星美展得到空前的关注和报道也同时导致了带政治色彩的示威活动。其后的星星美展再度要求展览便在政治压制下被禁止。这戏剧性的起落与1978年至1980年间的民主运动易变现象和先锋派文艺运动的命运一致。李爽是少数女性成员之一,当年曾因与法国外交官白天祥相恋而被判劳教两年。后来随夫远走他乡移居法国给她的身世平添了一种传奇色彩。定居法国后,一时的绚灿迅即归于平淡。时隔二十多年,她新近的创作再临香港展出,不少对李爽有认识的人或曾闻其传奇的人都甚为期待她那份热衷自由艺术的精神是否能梅开二度再受重视。

        李爽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她十三岁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从临摹各种艺术书籍里的美术作品去奠定她的绘画基础,法国印象派启发着她的创作灵感。李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母是清华大学和北大的教授,祖父是古董家具的专家,在反右派和文革期间,她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她的早年作品深受其伤痛经历的影响,画中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和悲观思想自相矛盾的情调。李爽在星星美展的作品以象征手法批评中国的共产党政权并形象地反映她的伤痛经验。她出国前创作的媒体主要是版画和油画。1984年移居巴黎后,她转向创作拼贴画,以突出表现人性善恶为主题。别致的花纹使她从故乡的不幸记忆中得到解脱。从1995至2000年,她渐转向以油画为创作媒介,多以女性为主题,在浅窄的室内空间内描绘人和窗是她一贯的绘画特征。她喜欢红色基调,用一种自传式的手法描绘她的不同人生阶段。

        这次个展有20幅作品,题材多以女性头像或全身做主题。东方式的细而长的眼睛和那微带安详笑容的神貌使人联想起与世无争的观世音菩萨。中国和法国的艺评家曾指出李爽的画具有宗教色彩及古典美,而她本人也颇认同。她对色彩相当敏感,作品中透出中西两种传统都有的雅俗兼赏,这可能是由于她多年在法国的韬光养晦生活,与及骨子里的那份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作品画面有丰富的感性,甚至有点“梦幻虚拟”。在虚拟的表层下又隐约呈现出人生遭遇挫折后内藏的伤感。画面中常出现的各种花卉像是有意无意点出她的人物既有清贞决绝的矜持,又对花团锦簇的花花世界欲拒还迎。

        现代文化的主流一向以革命和启蒙时尚为据点,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当代艺术莫不以开创新猷,与时俱进为前提,也出现各种名号的主义。李爽近年的作品没有一时一地的文化征兆,更没有折射今天主流所热衷的现代性。她以“原有的传统” 代替早年的“呐喊批判”,以“重复性”代替创新,回旋代替革新,形成一种与现在主流艺术迥然不同的审美观,对革新或创造所突显的大破大立恰恰相反。她的人物像是耽于一种古老的记忆,凭着那重复性的人物,她令观者看到现实中双重或多重视景,似曾相识又恍然若失,既亲切又奇异,既“存在”又“不存在”,唤起人对生命的种种诠释和遐想。李爽的艺术是将自身那种特立独行的非常性格与那份女性自贵的活力用心糅合在一起。她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意结与她的创作心理状态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特征。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冒起,我们正一点一滴去积累对中国这批艺术家的了解。有关“当代”艺术的价值和定位的种种解说正是此起彼伏,一时之间,我们都变得像艺评家,人人仿佛都开始注意中国当代艺术,诚然,早年星星的画风是借用西方风格的实验阶段,生硬的技法恰恰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发展状况;艺术家和其作品的评价是与时俱变也是艺史的通性。我衷心希望观者能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格局中去重新再考察李爽——这一类创作的“结构功能”与其价值定位。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