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评论库 >> 展览评论
      分享到:

      冰逸:“一体两面”2009年的两个展览陈述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0-06-29 17:45:44 来源:网络

        冰逸

        第一章:写给皮肤



          我是去年认识明珠的。一起认识的还有冬燕和棉棉。见面的第一次,就谈到感性的话题。



          见到明珠的画廊,也在那个周末。当时是王天德的各展。空间里都是煤炭的味道。画廊弥漫着旧上海,那个只存在于我们想象的记忆中的旧上海的感觉。



          所以我想,这个项目要做一系列抽象空间,带出上海的鬼影。但也要有皮肤感,要有身体的温度。经过一系列的挑选和淘汰,我选定了七个连续不断的空间。



          我最早决定做的,是一个浴室:



          浴缸里是一团水银,题目叫:我心脏的容量,墙上是一张素白壁画,叫做:你皮肤的面积。



        水跟水/银的关系,水银的毒性。还有皮肤的计量,都是人的惯性最直接的表达。



          但是因为安全原因,水银不能用。



          我只好改用金属镓。



          在实验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镓,在人的体温处融化。一旦融化,就很难复原,很长时间都是液体。



          我把一个透明的水晶玻璃一样的心形容器放在水里,看着闪亮的镓融化成晶莹的液体。



          其后的很多天这极为透亮的可以拿来做电脑的金属,就一直融化着,流淌着。



          很像女人的心脏。在水里漂移。



          男人的皮肤,女人的心脏。这是情感话题,但也是意识形态。



          所谓当代文化一贯不尊重性情,因为一定程度上脆弱是淘汰的前提,而情感是脆弱的前提。



          除非,这金属是有用的。



          普遍的文化习惯是:如果某话题跟政治经济相关,就是有用的,就是观念。跟情感有关就是个人的女性的私密的。这种假设和划分,是人给自己设的圈套而已。正如一切所谓观念,无非是教育制度给自己带来的障碍而已。



          在这个项目之后,主题就开始明确了:我所有的画面,都是处理两个角色之间的问题:一个是“我”,另外一个是“你”。我的所有题目:比如:“我把你的血吸干了,其实我也很难过”。或者“通过你看到我”,“我在吃你的青春”,等等。都是这种关系的陈述。拉康认为:“你”和“我”之间的界限的划分,是人类建立自我意识的第一步。



          而我的感受,更广泛也更具备尖锐的对立性。我关注的是人类关系基本互动的结构。创作的形象,更多地跟诗歌的写作和意向有关。比如:“我融化进了你”。或者“我想你,我就变成了你。”



          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你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做的,就是把这个常识性的内在冲突和张力,具体到每一个精确的,随意的,有切肤感的瞬间。



          我们的身体,永远跟我们的精神和情感,充满了不能解决的矛盾。



          这就是你我之间矛盾的根源。



          而这个矛盾的边界,就是皮肤。



          根据这个主题,我设计了“错感沙龙”。



          在美国的各地我开始收集1870年左右的古董画框。有的很破。有的被修补过很多次。我把它们跟中国的廉价画框混在在一起。重新制作所有的形象。而主题是:“你怎样记住自己的身体”。这个沙龙中所有的想象,都跟身体的记忆有关。



          比如,有一副静物,画得是汁水淋漓的石榴。



          因为我平时吃了水果不吃完,总会留一半在厨房里。



          我看到水果的悲哀,正如我看到衰老的悲哀。



          “白衣少女:我的惠斯勒,”画的是一个穿白衣的少女,是直接画在古董油画上的。这张画的载体,来自另外一个时空,而所临摹的惠斯勒的“白衣少女”本不存在。只是我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张惠斯勒画的“白衣女子”的小画片。



          就这样,我让不自知的图像的记忆自己出现。



          对于这个项目的建设,很多人给了很多。



          有的人,给了我他的语言和意向,比如赳赳。有的人,出现在我画里面,因为他给了我灵感。比如钟飙,宏伟。有的人,直接在作品里,因为他在某个时刻在场,比如徐冰,淡勃。有的人,导致我直接改变了想法,比如阿灯。



          我是一个画画的人。



          我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让绘画更有意思一些。



          这个选题是去年定好了的。但是今年的四月,我经历了一场大火,失去了百分之二十的皮肤。当时的念想,就是艺术竟然比我自己要早知道我的命运!



          不知道是艺术的宿命,还是我的宿命,要背负这么多自我认识能力以外的认知,不知道是幸福还是不幸。



          第二章 写给圝



          第一次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Erna Hecey 空间的时候,我就想到,要画一张注定要消失的画。而且直觉地选择了切割销售的方法。



          我当时想这个消失是要有破坏性的。要有意境。还要跟艺术流通的系统有关系。



          我定的规则是,任何一个观众,可以构图任何大于36 乘以 36 公分的长方形,切下买走。



          今年六月份,我在北京的工作室用龙骨搭了一个巨大的内空间。



          画布覆盖以后,41米长3.2米高。四周密闭,只留了一个一米左右的入口。



          我把画分成四章。从最左侧最开始。



          第一章是关于起源和灾难,比如黑火。洪水,巨坟。千里背尸。跟世说新语一样,每一个人物有自己明确的事件。我关注事件跟事件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条大河被揽在网子里。然后,一条细丝线就从网子里抽出来了。同一条丝线,千回百绕,构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混乱。随后跟盘旋的龙爪烟交织在一起。从构图的开始,火变成烟,烟变成浪。再变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



          第二章就是跟现实和历史有关的风景。趣味上接近传统的风俗画的空间疏密和白描人物,但是更注意表达山水的意象和语言,比如拉链山,肠子云,吹雾烟,都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这个部分的人物,跟语言中的成语有关系。比如雁过拔毛,神龟虽寿。人物往往从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来,比如山海经传说中的刑天和禅宗故事里的鸟禅师。



          第三章主要是关于各种空间的绵延伸展。很早我就决定,这张画的调子,要武气不要文气,在气质上不要接近文人画,要有些野气和神经质的生长感。 所以,用一个爆破的负空间开始。这个空间内还有散乱的小尺度的负负空间。此后,兽头山,狼皮山,蛇皮云和虎皮山彼此交错。最有意思的是各种空间之间的过渡和变化,比如从蛇皮云进入虎皮山,过渡线上发生的是天安门广场的建筑连续倒塌的情景。



          最后一章,一切存在沉入水底,从高山大河到日食月缺。 主要使用的是油画和水墨反复互相适应,排斥和融合的过程。 油和墨分而又合,产生的效果可以很深入。从水到山的转折后的空白,是归零的必然结果。剩下的是,半空中哭泣的肋骨。



          画到了这个时候,要回到消失的结局。



          我原本以为,一切都要消失的,比如我们第一次见到海,我们第一次爱上人。



          所以艺术创造的是,关于永恒的幻觉。



          对于圝,创造和消失都是命运的必然。



          但我没有想到:画的生命会大于我的观念设计。



          它描绘的是一个人的宇宙,也是一个人的全部。



          当这个意志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大于所有观念和说法。



          如果我观察到的世界,跟别人的版本是重合的,我大可不必去描绘它。



          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看不见的世界,带到视觉的表层。



          一个搞艺术的人,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

        来源:搜狐文化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11 queries
        update: